徐陈贤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 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分子序列的多态性被引量:4
- 2005年
- 为了探明欧洲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病毒的起源,采用序列测定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30个CHV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病毒的部分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其分为29个单元型,分属于3个不同的亚型:中国菌株的病毒群体归属于亚型Ⅰ和Ⅲ;日本病毒群体除Ja55属于亚型Ⅲ外,其余属于亚型Ⅱ;意大利病毒群体除IT192属于亚型Ⅰ外,其余都属于亚型Ⅲ。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地理分布特点为:亚型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其中只有09344(来自湖南)例外;而亚型Ⅲ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09228(北京)、09235(北京)、09277(辽宁)例外。这不同于欧洲主要以一种亚型为主的情况,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日本群体和意大利群体都丰富。
- 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
- 关键词: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分子序列多态性基因流动
- 栗疫菌弱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被引量:2
- 2005年
- 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栗疫菌低毒力的传递和生防潜力。从12个配对菌株中得到了6个转化菌株,不同的dsRNA供体菌和受体菌配对转化的效率不同,转化率从0到100%不等。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6个转化菌株、12个供体菌株、6个不能转化的受体菌+供体菌、6个转化菌株+供体野生型菌株处理的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4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比12个受体菌和12个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弱毒力或中等毒力。前4者与后2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相对毒力72.73%-108.69%)与受体菌的毒力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
- 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
- 关键词:栗疫菌受体菌转化率
- 亚欧美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7
- 2005年
- 从 1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主带明显、重复性好的 9个引物 ,对来自不同地域和寄主的 7个群体的 14 2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 RAPD分析。 9个引物共扩增出条带 12 4条 ,其中多态性条带 111条 ,多态性比率为 89.5 2 %。利用 Popgen3.2软件对供试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 UPGMA聚类。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 4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与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较小 ;美国和意大利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且它们与日本群体间的相似性大于与中国群体间的相似性。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率为 0 .2 35 1,其中在地区水平上 ,82 .34%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17.6 6 %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2 .3311;而在寄主水平上 ,则 79.4 2 %由群体内的变异引起 ,2 0 .5 8%由群体间的差异引起 ,群体间的基因流动值为 1.92
- 徐陈贤周晓云王克荣
- 关键词:栗疫病菌基因流
- 栗疫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 该研究以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为实验材料,进行栗疫病菌及其dsRNA的群体多样性研究.采用生物学测定和凝胶电泳对栗疫病菌的dsRNA进行研究.根据电泳图谱,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dsRN...
- 徐陈贤
- 关键词:栗疫病菌DSRNA培养性状毒力
- 文献传递
-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dsRNA群体的多样性被引量:3
- 2004年
- 采用生物学测定和凝胶电泳的方法,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dsRNA病毒进行了研究。根据电泳图谱,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dsRNA病毒可以分为5种类型,其中类型Ⅰ只具有一个12.7 kb的条带,占大多数;类型Ⅱ有两条带,一条 12.7 kb,另一条 5.2 kb左右,只有一个菌株354;类型Ⅲ则除了12.7 kb的条带外,还有3条小于2 kb的小片段,有238和250两个菌株;dsRNA属于类型Ⅳ的为269和344两个菌株,它只含有两个1.8-3.1 kb的小片段;dsRNA类型V只有一个菌株 280,除了一条 12.7 kb分子外,还有 4条 2.6-3.3 kb的小片段。含有dsRNA的菌株培养性状多样,根据菌落特征,栗疫病菌可以划分为5种培养类型,但菌株的培养类型与dsRNA的类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毒力测定表明含有dsRNA病毒的供试菌株大多属于低毒力类型。
- 徐陈贤刘福秀周晓云王克荣
- 关键词:电泳图谱DSRNA培养性状毒力
- 藤仓赤霉菌色素形成能力的遗传研究
- 2009年
- 通过菌株的无性继代培养和有性杂交方法,对藤仓赤霉菌(串珠镰孢霉)形成色素的能力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串珠镰孢霉产生色素的能力在无性后代中稳定遗传;从色素形成量不同的菌株间杂交试验结果,首次提出由单主效基因控制色素前体产生,而表型色素产生量的多少受一定数量微效基因控制,且这些微效基因与色素产生量以及色素形成的快慢有关。
- 周晓云陈法徐陈贤王克荣
- 关键词:串珠镰孢霉继代培养有性杂交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