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春燕

作品数:17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血液
  • 3篇输血
  • 3篇输注
  • 2篇心理
  • 2篇血站
  • 2篇溶血
  • 2篇溶血性
  • 2篇溶血性贫血
  • 2篇贫血
  • 2篇自身免疫
  • 2篇自身免疫性
  • 2篇自身免疫性溶...
  • 2篇自身免疫性溶...
  • 2篇自身免疫性溶...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溶血
  • 2篇免疫性溶血性...
  • 2篇护理
  • 2篇健康
  • 2篇红细胞

机构

  • 12篇北京市红十字...
  • 4篇攀枝花市第二...
  • 4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攀枝花市中心...

作者

  • 17篇方春燕
  • 4篇杨涛
  • 4篇王明慧
  • 3篇梁萍
  • 3篇张娟
  • 2篇张宁
  • 2篇张伟东
  • 2篇朱江
  • 2篇刘艳
  • 1篇朱瑞清
  • 1篇马曙轩
  • 1篇李洪
  • 1篇黄翠萍
  • 1篇施欣
  • 1篇朱家明
  • 1篇李明霞
  • 1篇王琦
  • 1篇李静
  • 1篇王莉
  • 1篇王立云

传媒

  • 3篇北京医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被引量:4
2006年
方春燕
关键词:助产士操作工
儿童输注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目的:儿童输注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以便为提高输血安全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红细胞悬液输注治疗的838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悬浮红细胞输注基本资料以及不良...
方春燕马曙轩
关键词:儿童输血护理
洗涤红细胞输注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分析洗涤红细胞输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全部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数量变化,以及患者贫血症状及体征,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Hb、RBC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细胞输注对于重度贫血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是相对安全的,且操作更方便、快捷。
王明慧方春燕梁萍杨涛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洗涤红细胞输注
北京临床用血量短缺原因及对策被引量:3
2013年
近年来,全国性的血液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尽管近5年中总血液采集量有小幅度上升,但难以满足多种原因导致的临床用血大幅攀升。这种临床血液需求的增长是刚性的、持续性的。本研究对北京市医疗机构血液需求增长和血液供应量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血液供需矛盾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办法。
方春燕张娟刘艳朱江
关键词:临床用血量血液采集量持续性供应量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前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次日和第3日再次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kg·d)。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率为65.00%,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和6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血小板计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I 24≥4.5×109/L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血小板数量达正常时间、血小板数量达峰值时间和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G)均下降,且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4(IL-4)为(61.19±10.42)ng/L,对照组为(72.12±11.39)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血小板输注能调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王明慧杨涛方春燕梁萍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注免疫调节
试析血站职业精神建设
<正>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是基于一定的职业,所反映出的员工(或是群体)的特有价值观(宗旨)和精神面貌。血站职业精神是血站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是血站行业的灵魂,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
方春燕张宁
文献传递
认知行为干预对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促进产妇产后母亲角色转换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以及产后角色适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母乳量多于对照组,乳房肿痛率、乳腺炎率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评分、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母亲角色适应评分、适应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减少乳房的不适,促进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的转换。
方春燕王莉王立云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母乳喂养乳房肿痛角色转换
外埠调入血液接收和发放流程优化的实践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明确外埠血液接收和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外埠调入血液接收和发放流程优化方案",通过实践检验该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从外埠调入的8个批次的血浆,分别按照固有发放流程和优化后的发放流程进行接收和发放,比较二者调入量、库存周转时间和日均周转量等指标。结果外埠血液接收和发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各地的血液标识互不兼容,血液调出方血液信息不能够被调入方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识别,更换标签会延长血液的运转周期、加重偏型、影响库存安全、存在差错风险、冰冻血浆转换标签难于粘贴牢固容易脱落。流程优化前后的外埠血浆库存周转时间分别为28. 5±14. 3 d和5±1. 4 d,日均周转量分别为75. 7±34. 6袋和444. 1±211. 2袋,周转效率得到了极大改善。结论通过对外埠调入血液接收和发放流程优化的实践,大大缩短了血液的运转周期、杜绝了换签带来的差错风险,节约了人力资源和耗材成本,可有效降低血液库存风险,提高库存安全性和临床保障效率。
张伟东方春燕寇晨峥张娟刘艳朱江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32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3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患者44例为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44例为B组,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患者44例为C组。比较3组患者输血前后的临床指标,分析3种输血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输血后,3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明显上升,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明显下降。C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A组,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低于A组,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临床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王明慧杨涛方春燕梁萍
关键词:血液置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情况。方法选取输血患者237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2组,输全血患者114例为对照组,成分输血患者123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血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观察组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体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前后的体温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输血1-3次、4-6次、7-9次、10次以上时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分输血可大幅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与输全血相比,可明显减少非溶血性发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可有效控制患者体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明慧杨涛方春燕
关键词:输全血成分输血血常规指标体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