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翼
- 作品数:17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阻塞性肺病对肺癌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及肺灌注扫描术前评估的价值被引量:2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留肺功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以及肺灌注扫描在伴COPD肺癌患者术前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因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伴COPD肺癌组25例,肺功能正常肺癌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及术后30天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t second,FEV1)的改变以及两组间术后FEV1实测值(postoperative 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preoperative predictive 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的差值和比值。对有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肺癌患者单独比较肺灌注扫描ppo’FEV1和公式法ppoFEV1。结果:伴COPD组肺叶切除术后FEV1平均损失百分比小于正常肺功能组(8.98%vs.22.47%,P<0.05);术后30天实测FEV1同术前预测术后FEV1差值(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大于对照组(6.90vs.0.83,P<0.05);postoperative FEV1/ppoFEV1比值大于对照组(1.14vs.1.01,P<0.05)。行肺灌注扫描的10例伴COPD患者相应的ppo’FEV1-ppoFEV1均数为4.04%,95%置信区间为3.01%~5.07%。结论: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后的肺功能损失少于肺功能正常肺癌患者,行肺灌注扫描可能更好地预测伴COPD的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
- 廖伟马刚方翼王春梅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肺叶切除术肺灌注扫描
- 云芝多糖B对巨噬细胞膜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结合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野生云芝多糖水溶性新组分CVPS-B对RAW264.7巨噬细胞膜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结合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溴化氰活化的Sepharose CL-4B亲和层析及体外结合CS-A的方法分别测定CS/PGs与Ox-LDL的结合率;用离子交换层析提取RAW264.7巨噬细胞膜PGs;用1,9-二甲基亚甲基蓝(DMMB)分光光度法测定糖胺聚糖。结果在17μmol MDA·g-1protein Ox-LDL水平,不同剂量CVPS-B(10、50及100μg)在体外降低Ox-LDL(200μg)与CS-A(100μg)结合,分别降低14%、29%(P<0.05)及43%(P<0.01)。不同剂量CVPS-B(10、50及100μg)在体外降低Ox-LDL(17μmol MDA·g-1 protein)与巨噬细胞膜表面PGs结合,分别降低8%、27%(P<0.05)及38%(P<0.01)。不同剂量CVPS-B可抑制Ox-LDL(50mg·L-1,17μmol MDA·g-1 protein)诱导泡沫细胞的形成。结论CVPS-B可体外抑制巨噬细胞膜CS-PGs结合Ox-LDL。
- 娄宁汪道峰方翼马刚
- 关键词:云芝多糖蛋白聚糖硫酸软骨素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
- 食管癌术后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54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痰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4例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39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01株,占42.3%;革兰阳性(G+)菌73株,占30.5%;真菌65株,占27.2%。主要病原菌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49株)、鲍曼不动杆菌(28株)、表皮葡萄球菌(18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嗜麦芽单胞菌(15株)、溶血葡萄球菌(15株)。主要G-菌及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性,主要真菌对一般抗真菌药普遍敏感。结论:食管癌术后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及时获得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感染药物及治疗方法,对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术后呼吸系统感染有重要意义。
- 刘树汪道峰方翼王智刘啸娄宁
- 关键词:食管肿瘤病原菌药物敏感性
- 多烯磷脂酰胆碱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保护脓毒症大鼠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对大鼠脓毒症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将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PPC对照(Sham—PPC)组、脓毒症(CLP)组、PPC保护(CLP-PPC)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1(PPARγ)拮抗(CLP—PPC/GW9662)组。另外两组大鼠观察CLP组与CLP-PPC组脓毒症建立后7d生存率。模型建立18h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糖(GLU)、动脉血气、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一d水平及肝脏湿/干重比(W/D)。结果脓毒症建立7d后,CLP组仅有4(4/20)只大鼠存活,而CLP—PPC组有12(12/20)只大鼠存活。PPC能够纠正脓毒症休克状态,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P〈0.01)。CLP—PPC组肝脏炎症损伤较CLP组轻,W/D、ALT、AST、LAC、TNF-α、NO和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活力及血糖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PPC前给予GW9662,能够阻断PPC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结论预保护应用PPC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代谢功能,纠正感染性休克。PPC对脓毒症大鼠的抗炎保护作用与PPARγ有关。
- 张文筱方翼戴淑琴吴仲凯赵擎宇
- 关键词:脓毒症多烯磷脂酰胆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血流动力学
- 运动训练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耐受性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术前短期中高强度下肢运动训练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肺切除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设计,将61例可切除肺癌合并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肺切除术前评估指南分为可手术A组和不可手术B组;A组再随机分为A1亚组(训练亚组)和A2亚组(对照组)。A1亚组和B组术前予每周5次、连续2周、强度达60%—80%峰值氧摄量VO2max的踏车运动训练,辅以胸腹联合缩唇呼吸训练。比较训练前后静态肺功能和运动心肺功能的变化;训练后重新评估B组手术风险;比较训练A1亚组和对照A2组肺切除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训练后,在A1亚组,心肺功能指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P=0.003)、VO2max(P<0.001)、无氧阈AT(P=0.008)、氧脉VO2max/HR(P<0.001)较训练前显著改善;在B组,心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P<0.001)、分钟最大通气量MVV(P=0.001)、DLCO(P<0.001)、最大功率W(P=0.004)、VO2max(P<0.001)、AT(P=0.002)、VO2max/HR(P=0.001)、峰值通气量VEmax(P=0.015)、无氧阈时CO2通气当量VE/VCO2@AT(P=0.003)和运动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P=0.002)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B组中59%(10/17)患者达手术标准;训练A1亚组较对照A2组,肺切除术后氧疗时间(P=0.04)、机械通气时间(P=0.036)和住院天数(P=0.025)均显著缩短。结论:术前短期中高强度下肢运动训练能有效、可行地提高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心肺功能适应性,有助于肺切除术后康复。
- 方翼赵擎宇黄东锋关淑芳沈珏
- 关键词:肺康复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切除术
- 悬浮培养GLC-82肺肿瘤细胞积聚体与蛋白激酶FAK、AKT、ERK和SRC活化的关系被引量:3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蛋白激酶FAK部分介导肿瘤细胞在悬浮培养下细胞积聚体的形成,从而阻止细胞发生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但是参与细胞积聚体形成的FAK下游通路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蛋白激酶FAK及其可能的下游分子ERK、AKT和SRC活化在悬浮状态肺癌GLC-82细胞积聚中的作用。方法:用polyHEMA悬浮培养观察肺正常细胞HBE和肿瘤细胞GLC-82积聚体形态;细胞凋亡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梯状DNA分析;细胞转化能力用软琼脂糖集落形成实验分析;磷酸化蛋白激酶水平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RNA干扰实验降低FAK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GLC-82肺腺癌细胞在polyHEMA悬浮状态下能够存活和形成积聚体,肺正常细胞HBE在polyHEMA悬浮状态下发生凋亡和不形成积聚体。磷酸化FAK、ERK、AKT和SRC的水平和GLC-82积聚体有关。沉默FAK蛋白的表达,能够部分地阻断肿瘤细胞积聚体的形成,降低磷酸化ERK和AKT水平,以及降低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FAKRNA干扰前后的GLC-82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分别为(12.2±1.1)%和(3.6±0.7)%(P=0.001)。结论:GLC-82肺癌细胞积聚体的形成部分由FAK信号通路介导,ERK和AKT是FAK的下游通路蛋白。
- 方翼张星张积仁姜文奇
- 关键词:肺肿瘤FAKERKAKTSRC
- 肺功能综合评分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风险预测价值的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静态肺功能和运动心肺功能综合评分(CPS)对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率(FEV1%p)<60%且行肺癌肺切除术患者,结合指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p)、最大摄氧量(VO2max%p)和运动前后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差(△SaO2%),以及切除肺段数(LSR),分别按减损程度折算成分值,并计算CPS;行单因素和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术后呼吸衰竭的最佳截值。结果:低肺功能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组的CPS高于非呼吸衰竭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PS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RC=0.808);CPS≥9预测术后呼吸衰竭风险高;与VO2max/kg<15mL/(min.kg)比较,CPS≥9预测术后呼吸衰竭的灵敏度高(74.2%和6.5%,P<0.001),特异度略低(87.8%和96.9%,P=0.035),粗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84.5%和75.2%,P=0.073)。结论:低肺通气功能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与肺切除范围、肺换气功能和机体摄氧能力等综合因素有关。CPS≥9较VO2max/kg<15mL/(min.kg),更灵敏地预示术后呼吸衰竭风险高。
- 方翼马刚娄宁陈冠璇关淑芳赵擎宇安胜利
- 关键词:肺切除术呼吸功能试验呼吸功能不全
- 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采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对治疗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积极意义。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低肺功能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方式,即自控硬膜外镇痛,试验组给予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方式,比较2组手术后肺部功能。结果试验组手术前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肺部功能[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肺部功能更好(P<0.05)。结论采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对治疗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肺部功能。
- 方翼陈新廖伟关淑芳
- 关键词:低肺功能肺癌肺癌肺功能
- 云芝多糖B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巨噬细胞骨调素基因上调表达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野生云芝多糖水溶性新组分CVPS-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骨调素(OPN)基因表达的影响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及其转录因子ATF-2可能的调控作用。方法用RT-PCR检测CVPS-B对AngⅡ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OPN基因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测定AngⅡ(1μmol.L-1)诱导RAW264.7细胞p38MAPK转录因子-激活转录因子2(ATF2)表达的时间模式;用Western blot测定CVPS-B对RAW264.7巨噬细胞p38MAPK及其转录因子ATF2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CVPS-B(10mg·L-1)在AngⅡ(1μmol·L-1)刺激前30min加入培养基抑制作用最明显,共同孵育12h,抑制率达到50.3%(P<0.01);不同浓度CVPS-B1、10、50mg·L-1在AngⅡ(1μmol·L-1)刺激前30min加入培养基,共同孵育12h,其抑制率分别为13.8%、41.2%(P<0.01)及63.7%(P<0.01)。不同浓度CVPS-B及SB202190预孵12h,SB202190在5μmol·L-1(高浓度)时能明显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表达,相反,CVPS-B在10、50mg·L-1(高与低浓度)时均不能明显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表达。CVPS-B能明显抑制ATF2的磷酸化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而且,SB202190加CVPS-B在低剂量时(SB2021901μmol·L-1加CVPS-B10mg·L-1)也能明显抑制ATF2的磷酸化表达。结论CVPS-B能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OPN基因表达。CVPS-B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转录因子ATF-2的活性实现的。
- 娄宁马刚汪道峰方翼
- 关键词:云芝骨调素
-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并接受化疗1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热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得出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热感染患者,总体住院死亡23例,死亡率为18.7%;单因素分析显示,转入ICU治疗、降钙素原(PCT)>2ng/ml、Ⅳ度骨髓抑制天数>10d、多部位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较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2ng/ml、Ⅳ度骨髓抑制天数>10d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有较高的住院死亡率,早期诊断感染及积极治疗骨髓抑制可能有助于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发热感染患者的生存。
- 欧阳腊梅汪道峰方翼刘啸李欢娄宁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