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智英辉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乳腺
  • 6篇乳腺癌
  • 6篇肿瘤
  • 6篇腺癌
  • 5篇乳腺肿
  • 5篇乳腺肿瘤
  • 5篇腺肿瘤
  • 4篇阴性
  • 4篇阴性乳腺癌
  • 4篇三阴
  • 4篇三阴性乳腺癌
  • 3篇预后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 2篇药物敏感性
  • 2篇受体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敏感性
  • 2篇化疗
  • 2篇激素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儿童医...

作者

  • 7篇智英辉
  • 6篇只向成
  • 4篇尼杰
  • 3篇田秀芳
  • 3篇张敏
  • 2篇翟震
  • 1篇张咏梅
  • 1篇谷峰
  • 1篇付丽
  • 1篇翟振
  • 1篇臧梦芳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P5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P53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预后的意义及其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9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新发组),采用肿瘤原代细胞胶原凝胶体包埋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CD-DST法)进行常用化疗药物(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吡柔比星、诺维本、顺铂)的体外检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中P53的表达,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同时回顾性收集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及完整的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的153例TNBC患者资料作为随访组,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期的因素。结果 29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TNBC患者43例,其中P53阳性表达率为62.79%(27/43),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30.65%,76/248)。在组织学Ⅲ级患者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66.04%,高于组织学Ⅰ级(23.73%)和Ⅱ级(30.17%)的阳性表达率。P53是影响TNBC患者无瘤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其阳性表达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低于阴性者(69.7%vs89.4%,P=0.001)。对顺铂化疗药物敏感的TNBC中P53阳性表达率低于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P53阳性是判断TNBC预后较差的指标之一,其表达和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呈负相关。
尼杰智英辉只向成
关键词:肿瘤抑制蛋白质P53铂化合物存活率分析化疗药物敏感性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骨转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2月~200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首次发生远处转移且为骨转移的患者37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性分析。结果本组死亡26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乳腺癌术后是否规范化疗以及是否相继出现内脏转移与骨转移预后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术后是否规范化疗和相继有无内脏转移与骨转移后预后有关(P均<0.05)。结论分子分型差、肿瘤组织分级高、术后未行规范化疗以及相继出现内脏转移是骨转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尼杰智英辉翟振只向成
关键词:预后因素骨转移乳腺肿瘤
副乳癌与常规胸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副乳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3例副乳癌和102例常规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类乳癌患者临床初诊时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接受放疗比例、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副乳癌5年无病生存、5年总生存率均低于常规乳腺癌(P均<0.05)。结论副乳癌就诊时临床分期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预后较常规乳腺癌差。
田秀芳翟震智英辉只向成
关键词:副乳癌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乳腺癌对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药物敏感性及有效性的对比观察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 通过检测原代乳腺癌细胞对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药物敏感性,来综合评估吡柔比星用于乳腺癌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就诊的12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新鲜肿组织,采用胶原凝胶体包埋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法培养原代乳腺痛细胞,检测其对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敏感性;并同时将139例Ⅱ b~Ⅲ C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及TEC(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进行4~6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并观察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的变化及毒副反应.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6年收治的1241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所应用的化疗方案,将其分为CAF(环磷酰胺+吡柔比星+氟尿嘧啶)组及CEF(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 原代乳腺癌细胞对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药物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3);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87.8%,TAC组和TEC组的总有效率、病理完全缓解率、临床完全缓解率、临床部分缓解率以及病情稳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便秘、心脏毒性、肝肾功能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TAC组胃肠道反应(恶心或呕吐)为46.5%,低于TEC组的66.2%(P=0.019):CAF组与CEF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78%,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82%,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吡柔比星及表柔比星在药物敏感性检测方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和毒副反应方面、乳腺癌治疗的远期疗效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吡柔比星可以与表柔比星一样用于乳腺癌辅助化疗的一线药物.
臧梦芳张咏梅智英辉翟震张敏谷峰付丽只向成
关键词:乳腺肿瘤蒽环类新辅助化疗
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AR在153例TNBC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 TNBC中AR阳性率为28.1%,与AR阴性者相比,受体阳性者具有更高的淋巴结阳性率。单因素分析显示,AR阳性与TNBC的5年无疾病进展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率是影响TNBC 5年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AR与TNBC的5年DFS具有相关性。结论 TNBC中AR阳性者预后差,AR可能成为TNBC的治疗新靶点。
智英辉尼杰田秀芳张敏只向成
关键词:受体雄激素乳腺肿瘤预后
HIF1a、P53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三阴性乳腺癌是Perou采用cDNA基因微阵列技术分析出的一类ER、PR、HER-2三种蛋白均不表达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与其他亚型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侵袭能力强,发病年龄轻,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尤其内脏...
智英辉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P53蛋白病理特征
文献传递
153例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均为阴性者153例,为三阴组,其余为非三阴组。结果三阴组年龄≤50岁者90例(58.82%),非三阴组162例(34.17%),两组年龄相比P<0.01。三阴组未绝经者87例(56.86%),非三阴组187例(39.45%),两组绝经情况相比P<0.01。三阴组腋窝淋巴结转移66例(43.13%),非三阴组167例(35.23%),两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相比P<0.05。三阴组临床分期Ⅰ~Ⅱ、Ⅲ级者分别为112、41例,非三阴组分别为282、192例,两组临床分期Ⅲ期比例相比P<0.05。三阴组发生复发、转移者45例(29.41%),其中肺、肝、骨、脑转移分别为18、5、12、3例,局部胸壁复发7例,无对侧乳腺转移病例,随访期内死亡28例(18.30%),除3例死于肺转移并发脑栓塞外,其余均死于远处脏器转移。非三阴组发生复发转移187例(18.35%),其中肺、肝、骨、脑转移分别为14、9、35、5例,局部胸壁复发17例,对侧乳腺转移7例,随访期内死亡53例(11.18%),两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相比P均<0.05。三阴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0.6%,生存率为81.7%,非三阴组分别为81.65%、88.81%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发病年龄较轻,未绝经者较多,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组织学分级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高,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
智英辉尼杰田秀芳张敏只向成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