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丙峰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0例为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控制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滴注;另随机抽取相应患者40例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疗效。
- 周建华刘黎霞曹丙峰
- 关键词:门冬氨酸钾镁心力衰竭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含量变化的特点,探索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预测因子。方法连续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且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85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54例,持续性房颤3l例。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后,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术前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结果随访12个月,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为28.2%,其中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率为22.2%,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38.7%。24例房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血浆LP—PLA2水平较61例术后无复发患者显著升高[(195.8±13.1)ng/mlvs(171.6±10.5)ng/ml,P〈0.05]。对85例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体质量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P—PLA2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浆LP—PLA2水平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OR=1.18,95%CI(1.06~1.30),P=0.003]。结论房颤消融术前血浆Lp—PLA2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相关,LP—PLA2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物用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预测。
- 周建华鞠卫萍于占彩李振光曹丙峰
- 关键词:心房颤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导管消融复发
- 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慢性心衰患者24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02例和心脉隆组14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心脉隆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疗程14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肱动脉血管内径、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脑钠肽(BNP)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N0水平均上升,ET、BNP下降(P〈0.01或P〈0.05);两组的LVDd、LVDs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心脉隆组治疗后FMD、NMD活性显著增强,LVEF值显著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具有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有效辅助药物应用于临床。
- 周建华鞠卫萍曹丙峰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脉隆注射液血管内皮功能
- 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35例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替罗非班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35例患者进行客观详实的观察、记录和随访,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平均时间为(6.5±5.8)h,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52.4±32.8)h,最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72.4±30.5)×109/L,其中轻度患者占82.9%,重度患者占11.4%,极重度患者占5.7%。患者出血事件的总发生率为57.1%,其中轻微出血的发生率为48.6%,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8.6%。停用替罗非班,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结论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多发生在用药后4-8 h内,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疗效,极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
- 曹丙峰周建华刘庆霞
-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事件
-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 田新涛王旭章蓉王燕曹丙峰邵一兵王正忠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功能负荷超声心动图
-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
- 曹丙峰
- 关键词:心脏结构心室起搏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起搏器
- 文献传递
-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I和SPWMD三项指标的差别更加明显(P<0.01),并且△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8个月时LVEF的变化值(△LVEF)与相应时间的△QRSd、△LRVPEI和△SPWMD的变化值(△QRSd、△LRVPEI和△SPW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HRVS起搏组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明显优于RVA起搏组。虽然对心脏功能的短期影响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起搏时,△HRVS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
- 曹丙峰周建华邵一兵王燕王旭
-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室同步性心功能
-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现状和未来
-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由于具有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的潜在优势而倍受关注.目前关于RVOT起搏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分歧,其临床价值仍需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就RVOT起搏的概念、定位方法、现状和未来发...
- 曹丙峰王旭
- 关键词:心脏起搏右室流出道心脏结构
- 文献传递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新机制被引量:1
- 2013年
- 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颤动显著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基于肺静脉隔离的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房颤转律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房颤导管消融有了更多新认识,导管消融治疗的证据级别、推荐等级全面升级。然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仍是困扰治疗选择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左房增大、持续性房颤、长时程房颤负荷及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等。近年来若干新的危险因素不断被发现。本文简要介绍这些因素与房颤复发之间的联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 周建华林荣海李振光鞠卫萍曹丙峰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复发
-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现状和未来
- 2009年
-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由于具有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的潜在优势而倍受关注。目前关于RVOT起搏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分歧,其临床价值仍需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就RVOT起搏的概念、定位方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综述。
- 曹丙峰王旭
- 关键词:心脏起搏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