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文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市天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置换术
  • 6篇关节
  • 4篇手术
  • 4篇骨折
  • 4篇关节置换
  • 3篇全膝关节
  • 3篇微创
  • 3篇膝关节
  • 2篇多发伤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置换术
  • 2篇颈骨
  • 2篇颈骨折
  • 2篇老年
  • 2篇老年股骨
  • 2篇老年股骨颈骨...
  • 2篇活动度

机构

  • 11篇天津市天和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曹文
  • 5篇牛福藤
  • 4篇陈旭
  • 4篇何森
  • 3篇郭峰
  • 2篇薛桂松
  • 2篇李刚
  • 2篇孙磊
  • 2篇曹建刚
  • 1篇冯贵喜
  • 1篇张如明
  • 1篇王蕾
  • 1篇王磊

传媒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第九届全国关...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陈旭王蕾曹文冯贵喜张如明
关键词:锁骨钩钢板肩锁关节全脱位
适应于脊柱融合的动态系统的循证研究
2011年
对于脊柱疾病而言,脊柱融合术是一项重要、非常有用的技术,无论是畸形、外伤、节段性失稳,还是有症状的椎间盘退变。与无器械固定或者半坚强固定而言,借助节段间固定、牢固的轴向螺钉以及大直径的纵向连接杆构建的力学环境形成的坚强脊柱固定,其脊柱融合率明显提高。但是,坚强的节段间固定可能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包括增加邻近节段的应力,应力遮挡效应影响移植骨的再生。对于疼痛节段而言,动态固定可能是脊柱坚强固定的一种替代方法内固定,可能有助于提高融合率,或者提供一种非融合技术。动态固定技术得到了发展,其治疗颈椎和腰椎退行性疾病、胸腰椎损伤和畸形的作用也得到评价。
曹文薛桂松
关键词:脊柱坚强
QS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其早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完成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20例25膝,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8岁,女性患者15例(19膝),男性5例(6膝...
何森曹文李刚牛福藤郭峰孙磊
关键词:微创手术全膝关节置换股四头肌关节活动度
文献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崔树波曹文陈旭牛福藤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
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分析
2006年
崔树波曹文陈旭曹建刚
关键词:人工假体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治疗多发伤骨折68例
2006年
曹文牛福藤
关键词:骨折创伤急诊手术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其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9月~2006年12月,完成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20例25膝,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8岁;女性患者15例(19膝),男性5例(6膝)。手术前诊断骨性关节炎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选取同期同等条件患者22例25膝作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无一例失随访。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12个月。QS组手术前KSS评分平均58分(30~65分),手术后一周达到91分(85~98分);手术切口长度为9~12cm,平均10cm;平均出血量为600ml;最后随访时无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血管神经损伤和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QS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由于不损伤股四头肌,不破坏伸膝装置,较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早期临床效果良好。当然,QS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关键在于选择理想的患者和对手术技术的精益求精。
何森曹文李刚牛福藤郭峰孙磊
关键词:微创外科全膝关节置换术
自我认知疗法训练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脊柱损伤所致截瘫患者的认知训练在康复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脊柱损伤经手术治疗术中脊髓完全横断合并截瘫的患者,早期预防泌尿系感染及压疮,早期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治疗,同时进行家庭及社会康复。结果通过对脊髓横断、完全截瘫患者的认知训练和心理干预,经过随访观察患者能够正视自身现状,并接受生活技能培训,能够尽可能完成生活活动,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解决自身的生存、生活问题,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结论脊柱损伤并发截瘫的病例尽快手术探查以了解脊髓损伤情况及其转归。固定手术是截瘫术后康复的良好基础。充分发挥亲属在预防各种并发症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截瘫患者的心理康复宜早期开展,从而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
曹文刘光艳马殿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心理干预康复治疗
高屈曲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高屈曲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12-2006.3月间,对125例(213膝)患者用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行TKA。其中男36例(62膝),女89例(151膝),年龄51-85岁,平均68.1岁。骨性关节炎90例(1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64膝)。所有病人均行常规髌骨置换,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第一天即开始康复训练,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2-52个月,平均34个月。2例因早期屈曲不佳(〈90°)于术后6周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法松解后获得满意屈曲度,2例发生感染,其余均疗效优良。随访X线片结合临床均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吸收及脱位发生。HSS评分由术前30-65分,平均48分,提高至术后85-98分,平均91分。结论: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在高屈曲位时仍在胫骨上保持面接触,且胫骨CAM始终在股骨SPINE的基部,从而在获得最大屈曲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
何森曹文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假体关节活动度
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微创THA患者30例(微创组)和行常规THA患者30例(常规组),2组患者均使用非骨水泥假体。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下地负重时间。结果: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3d疼痛发生率及下地负重时间均少于常规组,术后1、6个月的患髋Harri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术后12个月2组患髋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神经损伤、假体松动、下沉和断裂等发生。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通过减少软组织的损伤,达到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加快术后康复的效果。
曹文薛桂松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