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华
- 作品数:29 被引量:143H指数:8
-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周内进展至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 2013年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是指局灶性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但无急性脑梗死。根据研究TIA后90天内脑卒中的发生率达10.5%~14.6%,其中一半发生在24小时内。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ABCD2评分对TIA后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郗红艳王红梅朱建国曹端华闫海燕
- 关键词:脑梗塞
- 阿托伐他汀对血浆PTX3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浆PTX3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日一次,B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日一次,共6个月.结果 两...
- 曹端华韩敬哲闫海燕郗红艳王婷婷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
- 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21年
- 背景目前,国内外关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分析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5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比较本组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流量(fv)〕及有无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双侧椎动脉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值〔包括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值(ΔVm)和血流量变化值(Δfv)〕。结果本组患者中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1例(10.48%)。本组患者急性期双侧椎动脉Vm、fv均小于恢复期(P<0.05)。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左侧椎动脉ΔVm、Δfv及右侧椎动脉ΔVm大于无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且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与患者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关,这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诊治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韩敬哲纪叶曹端华王婷婷司志华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血流动力学
- 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88例,记录其发病后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并观察是否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发作频率≥3次/d)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情况;绘制ROC曲线以评价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组患者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54例,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8.8%(54/288)。96例频发TIA患者中,56例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9.6%(11/56),40例未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57.5%(23/40),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未采用抗凝治疗者(P<0.05)。(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绘制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4[95%CI(0.716,0.894)]、0.762[95%CI(0.675,0.846)]、0.896[95%CI(0.813,0.948)]。结论 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较高;抗凝治疗能降低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
- 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刘秀丽曹端华王红梅
- 关键词:脑梗死ABCD2评分风险评估
- 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合并乳腺癌诊治体会(附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7年
-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累及大脑边缘系统的重症脑炎,以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结构(也可累及其他部位,如脊髓、脑干等)受累为主,多由病毒感染、免疫、肿瘤等因素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和近记忆缺失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脑炎。
- 鲍双振韩敬哲曹端华康志雷朱建国
- 关键词:重症脑炎受体抗体ENCEPHALITIS乳腺癌精神行为异常海马旁回
- 获得性肝脑变性1例
- 2014年
- 患者,女,62岁。主因头晕、反应迟钝20 d于2013年4月18日入院。20 d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成双,无耳鸣、耳聋,无恶心、呕吐,无心慌、气短,伴反应迟钝,应答不完全正确,偶有小便失禁,行动迟缓,不能独立行走,需他人搀扶,曾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苯妥英钠等药物口服(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于当地县医院行头颅CT未见异常,回当地医院继续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逐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6个月,未正规服药及监测血压变化。
- 曹端华韩敬哲郗红艳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误诊分析
-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原因造成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
- 韩敬哲曹端华康志雷朱建国
- 关键词: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病情发展及临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水平变化对病情发展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77例,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斑块稳定(稳定组)102例和斑块不稳定(不稳定组)75例;根据血浆PTX3水平中位数,分为高PTX3组(PTX3>4.81pg/ml)87例和低PTX3组(PTX3<4.81pg/ml)90例。同时经过治疗后,患者分为预后好组(n=127)和预后差组(n=50)。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同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CASPA)及斑块数量〕变化,另外分析血浆PTX3和斑块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血浆PTX3水平、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高PTX3组患者血浆PTX3水平、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低PTX3组(P<0.05);预后好组血浆PTX3水平、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均明显低于预后差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浆PTX3与CIMT、CAD及CASPA呈正相关(P<0.05),而与斑块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PTX3水平能够反映斑块稳定性和预后效果,能够作为临床诊疗的生物标志物。
- 王婷婷曹端华闫海燕韩敬哲郗红艳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 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和血浆PTX3水平相关性
-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态学血和浆PTX3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健康体检者38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98例,女182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51.3±12.3)岁。采用全自动酶标...
- 曹端华闫海燕韩敬哲郗红艳王婷婷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PTX3、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稳定斑块组80例和内膜增厚组85例。另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无异常体检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PTX3水平。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TC、TG、LDL-C、PTX3、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PTX3、hs-CRP呈增高趋势(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TC、TG、LDL-C水平、IMT均显著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C显著降低(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血清TG、LDL-C、hs-CRP、PTX3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TX3和hs-CRP作为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可反映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
- 曹端华王婷婷闫海燕韩敬哲郗红艳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