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昀
- 作品数:28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海上粮仓”品牌建设:中国海洋生物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
- 2017年
- 在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当把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纳入广义的粮食安全战略范畴,通过建设"海上粮仓"来拓展国民食物来源,辅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法》为主,明文规定地理标志权,辅之以海洋基本法,全方位保护海洋生物地理标志,更好地对海洋生物进行养护,推进"海上粮仓"的品牌建设。未来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因应"海上粮仓"特色,登记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起点要重点解决申报准备、登记主管部门选定、初审、审核批准等问题,使用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核心要注意地理标志的使用协议、使用限制等问题,救济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保障则应构建综合性的责任追究体系并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 曾晓昀
- 关键词:海洋生物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权
- 应对粮食金融化:中国粮食期货立法之粮农客户权益保护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在粮食金融化背景下,必须强化粮食安全、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实现粮食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有机统一。新一代粮农应当由传统的从事粮食生产转为依托粮食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风险规避,成为粮食期货市场新兴的、基本的客户主体。粮食期货立法要保障粮农合法权益,实现粮农权益、粮食期货公司利益与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的有机统一,彰显法的自由、公平与安全价值。基于粮农的明显弱势地位,需要重点关注粮食期货公司及其从业人员欺诈粮农客户行为,对责任主体、主观过错、欺诈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未来的《期货法》《粮食法》要构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社会责任等在内的责任体系,充分保障粮农客户合法权益,有效应对粮食金融化。
- 曾晓昀
- 关键词:粮食期货粮食法
- 论“第三部门”法对传统公法与私法之分的突破被引量:1
- 2007年
-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部门"运动席卷全球。如今,第三部门不仅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增多,而且在活动范围上也日益国际化。本文从界定"第三部门"的涵义入手,在第一部分分析了第三部门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现状。第二部分评析了区分传统公法与私法的几个理论。第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第三部门"法突破传统公法与私法之分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了"第三部门"法在我国的困境,包括立法层次低、门槛过高、法律内容的缺陷、法律技术的缺陷等,最后提出几个建议,如制定《民间组织法》、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明确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扶持、社会责任的承担、公益诉讼等。
- 曾晓昀
- 关键词:第三部门公法私法
- 中国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之促进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粮食安全关乎千秋万代,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其中,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决定了整体的粮食供给水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地少人多,在粮食供给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需要在粮食流通领域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促进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正加快《粮食法》的立法进程,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法治化水平。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必须完善健全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积极应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法律困境,构建粮食市场的多元发展机制,完善粮食流通行政管理体系。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相关促进机制研究,有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粮,保障我国整体粮食安全。
- 曾晓昀
-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粮食法
- 中国《粮食法》视野下粮食供给危机的应急措施研究
- 2014年
- 中国《粮食法》正在制定中,粮食危机问题逐渐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粮食危机可区分为粮食供给危机、质量危机、价格危机。从粮食供给危机的角度看,我国《粮食法》应当从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当期应急机制的完善、后期处理机制的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的改进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急措施设计,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 曾晓昀
- 中国粮食生产环境污染的法律应对——基于《粮食法》的思考被引量:1
- 2013年
- 粮食生产是粮食产业的起点和基础,而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污染却十分严重。我国《粮食法》即将颁布实施,必须重点关注粮食生产环境污染问题。具体而言,《粮食法》可从以下诸多方面加以具体规制,如粮食生产节能减排、粮食生产资料安全使用管理、非贸易关注问题、耕地质量保障、污染责任追究等。从法学角度思考粮食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推进《粮食法》的制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 曾晓昀
- 关键词:粮食生产环境污染
- 论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之三大支柱被引量:3
- 2010年
-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向来关乎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的含义应包括粮食供给基本平衡、粮食质量标准合格、粮食价格大体稳定。中国应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粮食安全法》,构建粮食供给保障、质量保障和价格保障三大支柱,从法律层面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 曾晓昀
- 关键词:粮食安全
- 中国粮食安全法律保障研究
-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动荡,粮食价格高位波动。国际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交织在一起,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不断提升我国整体粮食安全...
- 曾晓昀
- 关键词: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价格波动产品质量
- 粮食安全权何以确立——从中国《粮食法》的制定展开被引量:2
- 2013年
- 中国《粮食法》的制定是确立我国粮食安全权的契机。粮食安全的公共利益属性决定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仅作为法益而存在,而且要顺应国际社会发展潮流(如"食物权"的规定),提升为粮食安全权,通过我国《粮食法》加以规定,甚至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体现到《宪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粮食安全权的主体、内容、客体,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这一权利,真正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 曾晓昀
- 关键词:公共利益
- 粮食“软法”:与中国《粮食法》并进
- 2013年
-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需要自然因素、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制度手段等的综合发展。其中,制度手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引入"软法"概念,提出通过粮食"硬法"与"软法"的结合,尤其是中国《粮食法》与粮食政策并进,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创新。粮食"软法"的提出,有助于实现公共治理、私人治理与第三方治理的有机统一,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是一种理论贡献。
- 曾晓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