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医院102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重症肺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102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确诊重症肺炎24 h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及2 m L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患者病原菌的来源、分布,并分析主要革兰阴性菌、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情况。结果:102例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标本检测出151株病原菌,其中痰液检出112株(占74.17%),血液检出73株(占48.34%);151株病原菌含92株革兰阴性菌、59株革兰阳性菌,分别占60.93%、39.07%;革兰阴性菌中前3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36株(占23.84%)、大肠埃希菌18株(占11.92%)、鲍曼不动杆菌12株(占7.95%),革兰阳性菌前3位的分别为肺炎链球菌23株(占15.23%)、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占10.60%)、溶血性链球菌12株(占7.95%);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结论: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检出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呈普遍耐药现象,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适宜用药方案。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对室尘螨(HDM)过敏的儿童哮喘患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后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细胞)占CD4+T cell的百分比的变化,以及它们在SIT治疗中的作用,初步探讨儿童过敏性哮喘SIT的机制,从而为哮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48例儿童过敏性哮喘患者分两组,一组进行标准化SIT 1.5-2年后,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组标本中CD4+CD25+CD127-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4+CD25+CD127-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HDM-SIT组显著增高。结论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哮喘患者SIT治疗有效;在HDM-SIT组CD4+CD25+CD127-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提示CD4+CD25+CD127-T细胞可能在儿童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统计医院患者细菌感染菌群的变化以及耐药情况,为医院内感染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临床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确证实验,采用美国临床检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确证实验。结果2011~2013年医院感染的细菌标本来源以痰液、分泌物和中段尿为主;且感染的主要细菌呈上升趋势,排在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排前三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其在3年中的构成比有小幅度的增加;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G-)耐药率大于70%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呋辛酯;革兰阳性球菌(G+)耐药率大于70%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G和红霉素。除4例粪肠球菌外,没发现其他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细菌感染的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多重耐药菌株也不断上升,青霉素类药物已不适用于临床细菌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有很高的敏感性。医院应高度重视感染的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减少细菌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