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艳彬

作品数:51 被引量:375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絮凝
  • 16篇絮凝剂
  • 15篇生物絮凝
  • 15篇生物絮凝剂
  • 12篇废水
  • 10篇水处理
  • 7篇复合型生物絮...
  • 6篇脱氮
  • 6篇细菌纤维
  • 6篇细菌纤维素
  • 6篇废水处理
  • 6篇除磷
  • 5篇甲醇
  • 5篇发酵
  • 4篇生物脱氮
  • 4篇资源化
  • 4篇污泥
  • 4篇硝化
  • 4篇反硝化
  • 3篇氧化亚铁硫杆...

机构

  • 37篇东华大学
  • 2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建筑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安徽省水利水...

作者

  • 51篇朱艳彬
  • 15篇马放
  • 13篇田晴
  • 11篇李方
  • 10篇杨波
  • 8篇夏露
  • 7篇李大鹏
  • 6篇黄君礼
  • 5篇任南琪
  • 5篇张健
  • 5篇王琦
  • 5篇马春燕
  • 5篇杨基先
  • 5篇刘振鸿
  • 3篇谢学辉
  • 3篇高品
  • 3篇薛罡
  • 3篇柳建设
  • 3篇时启立
  • 3篇杨阳

传媒

  • 3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净水技术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广州化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东华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高校招生(高...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高校科技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第八次全国环...
  • 1篇第九次全国环...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被引量:187
2003年
 首次提出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这一概念,即采用廉价底物经过多株菌混合发酵后制得的微生物絮凝剂。发酵过程中采用的菌种取自活性污泥和土壤,分离筛选出的4株絮凝率较高的菌株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属。把其中任意两株混合培养之后,发现F2和F6发酵液的絮凝率较原来的单株菌均有提高,因此这两株菌成为后续发酵的主要菌种。通过摇床试验确定了制取该絮凝剂的发酵条件,并就其对源水的处理效果作了测定。
马放刘俊良李淑更杨基先张立秋吴波朱艳彬
关键词: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发酵条件给水处理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噬菌体研究趋势分析
2022年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对2000-2020年噬菌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和发文领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噬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方面。为了了解噬菌体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又对环境领域中噬菌体的发文量、文献类型、发文国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关键词、高被引文献、机构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污水、土壤、活性污泥中的噬菌体的发文量总体都在增加,文献类型主要为期刊论文。发达国家美国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中国的发文量排名第二。通过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增强污水中噬菌体的感染性、噬菌体介导细菌基因转移以及用噬菌体处理活性污泥中存在的人类肠道病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高被引文献分析时发现《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Water Research》这两篇期刊收录了较多的高被引文献,是研究者的潜在投稿期刊。
丁若楠朱艳彬李登新
关键词:噬菌体文献计量分析生态环境CITESPACE
新型生物材料细菌纤维素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超微纯纤维素,具有纯度高、结晶度高,吸水性强,抗张强度好、生物适应性强等独特的性质。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近年来细菌纤维素逐步应用于废水处理...
朱艳彬夏露李珊刘振鸿
文献传递
一种以建筑垃圾为填料的雨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建筑垃圾为填料的雨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上向流,结构包括进水箱、蠕动泵和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所述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的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进水口、布水板、承托层、建筑垃圾填料层、出水口、气液分离器、橡胶导...
黄满红包茵舟包丽婧邢昊钰燕梦莹蒋楠朱艳彬陈刚陈东辉
新型生物材料细菌纤维素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超微纯纤维素,具有纯度高、结晶度高,吸水性强,抗张强度好、生物适应性强等独特的性质。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近年来细菌纤维素逐步应用于废水处理...
朱艳彬夏露李珊刘振鸿
关键词:生物材料细菌纤维素环境工程
文献传递
以含高浓度甲醇的废水为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含高浓度甲醇的废水为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方法,包括将木葡糖酸醋杆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发酵,所得细菌纤维素经整形、漂白、干燥得到成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液以含高浓度甲醇的石油、煤炭化工废水作为碳源和工艺用水,...
朱艳彬夏露刘振鸿李珊李小维
文献传递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errooxidans 菌)是化能自养型好氧嗜酸中温菌。A.ferrooxidans菌最初应用于低品位铜矿、铀矿的生产,现已发展应...
朱艳彬时启立杨钱华夏露柳建设
关键词: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环境工程污泥处理
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介绍实验体系改革、教学安排和管理及实验考察方式,探讨设立"设计型实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对改革后实验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分析。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如果仅仅以验证型实验教学为主,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学习兴趣,而增加设计型实验,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理工科实验教学应该设置设计型实验,并多给予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自主权。
余阳吴小倩杨静朱艳彬谢学辉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设计型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耐低温生物脱氮机制与对策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0年
废水处理系统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低温环境,低温使得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活性下降,如何在低温条件下提高污水生物脱氮效果是废水处理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低温微生物耐低温机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最近发现的胞外聚合物(EPS)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作用机理;介绍了几种已被研究证实能在低温下进行脱氮的功能菌与一些可以提高低温污水脱氮效果的新技术/工艺(包括使用新型填料、改变碳源投加方式、投加特定的重金属);阐述了目前研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工程实践、处理水质与研究菌株单一,研究结论与实际废水处理应用还有着差距。指出未来可以通过特异性功能菌的固定与使用、生物倍增技术与工程实践结合等方法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低温污水的脱氮效果。
陆浩良田晴朱艳彬张健焦彭博林欢
关键词:耐冷菌反硝化生物脱氮生物强化
后置反硝化的设置对低温下碳源调控-回收磷工艺系统(BBNR-CPR)脱氮除磷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连续运行式生物膜脱氮蓄磷-碳源调控回收磷系统(biofilm bio-nutrient removal carbon source regulated phosphorus removal,BBNR-CPR)处理低C/N比(3.4~6.9)模拟生活污水。通过反应器内生物膜来蓄积废水中的磷,同时采用周期性投加高浓度的外加碳源,诱导释放生物膜内蓄积的磷且对其进行回收。在此基础上,通过增设后置缺氧段,同时增加好氧内循环量、提高磷回收阶段补充碳源浓度等方式,强化BBNR-CPR系统的运行,以期实现低温下(<15℃)系统的同步脱氮蓄磷/回收磷的目标。结果表明,在低温下引入后置缺氧段,可节省27%的曝气能耗,并能维持该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稳定性。在进水15 mg·L^(-1)的条件下,该系统对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12%、82.14%和89.24%。在单个生物蓄磷-磷回收周期(7d)内,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延长(第3~6天),生物膜内反硝化聚磷菌体内的PHA的不断消耗,系统的缺氧吸磷速率仍可维持稳定,第3和6天分别为7.51 mg·(L·h)^(-1)和7.83 mg·(L·h)^(-1))。在该运行方式下,系统后置缺氧段每去除1.00 mg NO3--N可耦合去除0.76 mg TP;且该阶段限制反硝化除磷的主要因素是进水氨氮转化时产生的硝态氮(反硝化吸磷电子受体)的浓度。通过对生物膜样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系统内的优势菌群为Candidatus Competibacter、Candidatus Nitrotoga、Phaeodactylibacter、Thiothrix和Dechloromonas。
林欢焦彭博田晴田晴董雪彤朱艳彬李方朱艳彬
关键词:同步脱氮除磷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