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倩

作品数:12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柏林自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刑事
  • 2篇毒树之果
  • 2篇证据禁止
  • 2篇证人
  • 2篇诉讼
  • 2篇禁止
  • 2篇法国大革命
  • 1篇刑事辩护
  • 1篇刑事辩护人
  • 1篇刑事司法
  • 1篇刑事司法实践
  • 1篇刑事诉讼
  • 1篇刑事诉讼程序
  • 1篇刑事诉讼法
  • 1篇刑事责任
  • 1篇刑事侦查
  • 1篇刑事侦查行为
  • 1篇刑事证据
  • 1篇义务
  • 1篇右派

机构

  • 7篇柏林自由大学
  • 6篇北京大学
  • 4篇天津大学
  • 1篇维尔茨堡大学
  • 1篇最高人民检察...

作者

  • 12篇李倩

传媒

  • 2篇比较法研究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当代法学
  • 1篇中外法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法国研究
  • 1篇政法学刊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证据科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德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被引量:21
2019年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确认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但是适用范围过窄,限制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功能性作用。大陆法系的德国基于便宜主义原则而适用的未限定行为主体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司法上的理智选择,体现了诉讼经济理念,其司法实践的具体数据为我国刑事审前分流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范本。附条件不起诉作为刑事案件"去犯罪化"的策略之一,适应现代刑罚目的观转变的需要,也符合现代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它创造法律秩序下的和平并且使被指控人再社会化成为可能。
李倩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诉讼经济
关于中国借鉴德国非法证据排除理论的思考被引量:3
2007年
近代以来,国内学者一直探讨美国的"毒树之果"理论,阐述在我国是否应该建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在近代的联邦德国,也有证据排除理论,称之为"证据禁止"理论。本文着重探讨联邦德国禁止使用的证据是否有"远距离的影响",即"毒树之果"是否应当排除,以期找到该理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李倩
关键词:证据禁止毒树之果
李庄案与刑事辩护——考察德国刑事辩护人与被告人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从程序上讨论李庄案,核心问题并非李庄行为的定性,而在于李庄行为怎样被定性。从考察德国的刑事辩护人理论以及相关司法判例出发,研究德国刑事辩护人的权利以及辩护人和被告人的微妙关系,用以证明李庄案审判结果的正确。
李倩
关键词:辩护人辩护权刑事辩护
戈德肖与马丹的法国大革命中的反革命史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面研究法国大革命中的反革命的著作问世于1961年。鉴于法国的左派史学家主要关注的是革命运动和“爱国派”的思想,而右派学者出于个人的政治立场往往把反革命的历史写成了对反革命的辩护书,雅克·戈德肖感到有必要撰写一部总体的反革命史,
李倩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革命史政治立场史学家右派
德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的新发展——从两个案例出发
2010年
中国学界近年一直激烈讨论外国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其中包括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禁止制度。对于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和第52条至第54条规定的"拒绝作证权"的讨论尤为激烈,纷纷主张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刑事诉讼制度规范,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的权益。德国法判例表明,违背"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将导致德国法上的证据使用禁止。另外,德国法庭审判强调直接审理原则,其中调查程序中的笔录不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审判中宣读,甚至对于传闻证据——调查程序中进行审讯的警察和检察官——也不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李倩
关键词:拒绝作证权
德国刑事证据禁止理论问题研究被引量:31
2008年
一、德国刑事证据禁止理论概述 德国的刑事证据禁止理论最初由Beling教授于1902在图林根大学率先提出,随后成为德国刑事诉讼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刑事证据的禁止,即如果调查取证程序损害了犯罪嫌疑人或证人的基本权利,那么这些证据不能在庭审中使用。德国刑事诉讼法设定证据禁止理论的目的,主要为了避免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加重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负担。
李倩
关键词:刑事证据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程序基本权利证人
德国刑事诉讼法证据禁止制度类型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德国刑事诉讼法证据禁止制度分为证据提出的禁止和证据使用的禁止,在其中又有更加详细的2级分类。其中独立性的证据使用禁止,由于侵害了公民的宪法权利而导致实践中争议频出。实践中,通过日记,录音磁带,秘密拍照,录像以及私人侦探所获得的证明材料以及"二手证据"是否在诉讼程序中能够合法地使用,我们要着重关注。
李倩
自动驾驶下生产商的刑事责任被引量:11
2021年
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危险的发生。但人类司机只需在他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范围内承担责任。在自动驾驶下,由于机器不能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从刑法视角看,生产商可能需要对过失致人伤害、过失杀人、间接故意杀人、危害道路交通等罪承担刑事责任。生产商在此需要承担谨慎义务和个人责任。另外,生产商和研发人员在“两难处境”之下,如何编制紧急算法,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与韦尔策尔提出的扳道工案完全不同,程序员对于“两难处境”的编程,并没有创设法律上不被许可的危险。我们可以在不打破德国刑法教义学传统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性的讨论。
李倩(译)李倩
关键词:自动驾驶紧急避险谨慎义务
德国证据禁止理论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
2008年
近代以来,国内学者一直探讨美国的"毒树之果"理论,讨论我国是否应该建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在近代的联邦德国,也有证据排除理论,名为"证据禁止"理论,它与美国的毒树之果理论相比,更加注重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探讨联邦德国禁止使用的证据是否有"远距离的影响",即德国的"毒树之果"是否应当排除其证明力,以期找到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李倩
关键词:证据禁止毒树之果
刑事侦查行为的启动及适用冲突的解决:以警察干预为视角被引量:1
2023年
在积极主义刑法观的推进之下,近年来我国刑事侦查行为的启动更为混沌。鉴于警察机构的双重功能属性在实务中呈现的竞合状态,我们很难区分某一警察干预措施得以启动的授权依据究竟是《刑事诉讼法》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规。实务中,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信条,以警察干预措施的主要追诉意图来区分其是否归属为侦查行为。对于授权混合的场合,警察有选择权;但当具有涉嫌刑事犯罪的“初始怀疑”时,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授权启动刑事侦查。对侦查行为起点的理性解读,不仅契合警察机构具有双重功能的现有路径,而且可以使我们对犯罪预防的考察视角从实体法思路转向程序法,通过确保刑事追诉的确定性来强化刑罚的威吓效果。
李倩
关键词:侦查行为警察干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