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向平

作品数:8 被引量:156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盆地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中生代
  • 3篇裂变径迹
  • 2篇盆地构造
  • 2篇裂变径迹年龄
  • 2篇南缘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单元
  • 1篇地温场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新生代
  • 1篇能源
  • 1篇能源矿产
  • 1篇年代学
  • 1篇盆地动力学
  • 1篇前中生代
  • 1篇热演化

机构

  • 8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作者

  • 8篇李向平
  • 5篇章辉若
  • 5篇李向东
  • 3篇李书恒
  • 3篇周立发
  • 3篇陈刚
  • 3篇陈刚
  • 2篇赵重远
  • 2篇李丕龙
  • 2篇孙建博
  • 2篇李宗亮
  • 1篇罗彩珍
  • 1篇任战利
  • 1篇陈刚
  • 1篇白国绢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耦合成矿关系思考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索多种矿产耦合成矿的盆地构造动力学问题。方法综合剖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油、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多种矿产共存富集的时空配置关系。结果鄂尔多斯盆地多种矿产相互关联、共存富集于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不同地质层位,促使它们耦合成矿的时代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中晚期,主体受控于中新生代多构造演化及其关键变革时期的构造转换过程。结论探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演化及其叠加转换关系,有助于客观认识多种矿产共存富集可能受控的统一盆地动力学环境及其耦合成矿效应。
陈刚章辉若周立发李向平李向东李书恒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盆地动力学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及其沉积响应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峰值年龄与地层不整合事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 Ma,包含215 Ma±和195 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3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 Ma,包含145 Ma±、120 Ma±和95 Ma±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芬芳河组和志丹群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65~5 Ma,包含55 Ma±、25 Ma±和5 Ma±3个峰值年龄.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 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性构造变革事件.
孙建博陈刚章辉若白国绢李向东李向平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裂变径迹年龄中新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被引量:27
2006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特点.讨论结果表明: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三个峰值年龄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0-150Ma±,平均145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构造变革事件,并在盆地西南缘发育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和下白垩统志丹群等多套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
李向平陈刚章辉若李向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裂变径迹年龄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
本论文在广泛收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热年代学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野外地质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年代学、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的构造演化阶段、构...
李向平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地质学构造年代学能源矿产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被引量:60
2007年
运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FT)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FT年龄分布与峰值年龄事件.结果表明:(ⅰ)早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13~194Ma±,峰值年龄为205Ma,并以晚三叠世构造隆升及其前缘粗碎屑沉积为其地质响应.(ⅱ)中期构造事件至少包含两个幕次,一次发生在165~141Ma±,峰值年龄为150Ma;二次发生在115~113Ma±,峰值年龄为114Ma;其地质响应主要表现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逆冲推覆及其前缘粗碎屑沉积.(ⅲ)晚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至少两个幕次的区域隆升作用,一次发生在100~81Ma±,峰值年龄为90Ma;二次发生在66~59Ma±,峰值年龄接近63Ma.结合成矿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峰值年龄事件的极端环境效应和构造转换相对平稳期的适度活动,有可能是鄂尔多斯盆地多种矿产耦合成矿、共存富集的关键因素.
陈刚孙建博周立发章辉若李向平李向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
北淮阳构造带前中生代地层单元及其相关问题被引量:2
2003年
运用构造岩石地层学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北淮阳构造带前中生代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及其可能的形成环境。研究表明:北淮阳带主体发育两套前中生代岩石地层单元,即震旦-泥盆纪裂陷-洋盆阶段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地层单元,石炭-二叠纪残余洋盆阶段含煤碎屑岩组成的类磨拉石地层单元;前者主要包括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的卢镇关群-佛子岭群及其相当层系,原岩建造主体代表了震旦-泥盆纪秦岭-大别洋盆近邻北淮阳俯冲带前缘的类复理石沉积环境;后者指低绿片岩相轻微变质的梅山群和杨山群及其相当层系,原岩建造主体代表了石炭-二叠纪秦岭-大别残余洋盆东延至北淮阳区带的滨浅海相类磨拉石沉积环境。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罗彩珍李宗亮李向平李书恒
关键词:北淮阳构造带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多种矿产的耦合成矿特征被引量:48
2005年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盆地动力学问题正在成为地质学家期待解决的前缘科学问题.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盆地,盆地构造与多种能源矿产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表明,油-气-煤-铀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虽然赋存于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和古生界至中生界的不同地质层位,但它们在空间分布和成矿时间上却表现出相互关联,共存富集的统一性,促使它们统一成矿、共存定位的峰值时代主要发生在盆地重大变革的燕山中晚期(140~120 Ma±)和后期改造过程的早喜山期(60 Ma±),明显受控于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关键时期的构造转换及其耦合成矿作用.因此,探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古构造面貌、关键变革时期的构造应力场环境及其叠加转换关系,有助于客观认识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可能受控的统一构造动力学环境及其耦合成矿效应.
陈刚李向平周立发李书恒李向东章辉若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合肥盆地热演化特征被引量:5
2004年
通过 5口钻井 2 3个样品镜质体反射率 (Ro)数据的统计分析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 -深度 (Ro-H)剖面斜率及其对应地温梯度的筛分对比方法 ,综合研究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盆地不同区块二叠系、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Ro数值大小存在较大差异 ,介于 0 .82 %~ 2 .70 % ,但其相应的Ro-H剖面斜率均显著大于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 ,表明上、下白垩统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下白垩统的地温梯度分布在 70 .80~ 130 .90℃ /km ,相对稳定区接近 70 .80℃ /km ,表明早白垩世存在一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构造 -热事件。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Ro集中分布在 0 .4 0 %~ 0 .74 % ,地温梯度为38.30℃ /km。晚第三纪以来 ,盆地整体抬升冷却 ,地温梯度降至现今的 2 7.5 0℃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任战利李向平李宗亮
关键词:合肥盆地古地温场构造-热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