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玲
-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 2010年
- 复苏后脑功能不全是成功现场心肺复苏(CPR)后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亚低温治疗(MTH,32~34 ℃)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措施,其可改善心脏骤停(CA)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本文就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亚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降温技术及潜在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李燕玲李培杰
- 关键词:脑保护
- 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家兔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明确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家兔心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常温复苏组(A组)、亚低温复苏组(B组)。亚低温诱导方法采用从家兔耳缘静脉以1.0 ...
- 曹雯张立平李燕玲李帅李培杰
- 文献传递
- 亚低温治疗及诱导时机对兔复苏后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 明确亚低温治疗及诱导时机对复苏后家兔心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18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三组:常温复苏组(A组)、自主循环恢复后亚低温复苏组(B组)、心脏骤停后亚低温复苏组(C组).A组家兔体温维持在38.3~39.6℃之间,B、C两组从家兔耳缘静脉以1.0 mL/(kg·min)速度泵入4 ℃ 0.9%生理盐水,同时配合体表降温方法诱导亚低温,要求10~15 min降至目标温度(32~34 ℃).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变化.结果 ①与A组比较,B组LVEDP、MAP和±dp/dtmax在复苏成功后120、180、240 min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VEDP、MAP和±dp/dtmax在复苏成功后60、120、180、240 min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LVEDP升高幅度及±dp/dtmax降低幅度小于B组(P〈0.05);②与致颤前比较,三组H-FABP和8-iso-PGF2α浓度在复苏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1),B、C组血清H-FABP和8-iso-PGF2α浓度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P〈0.05),且C组升高幅度小于B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家兔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尤其在心脏骤停即刻诱导亚低温心肌保护效果更显著,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8-iso-PGF2α的生成有关.
- 李燕玲李培杰曹雯张立平李帅
- 关键词:亚低温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8-异前列腺素F2Α
- 亚低温疗法对复苏后家兔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明确亚低温疗法对复苏后家兔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常温复苏组(A组,n=10)与亚低温复苏组(B组,n=10)。常温复苏组在常温状态下行标准心肺复苏,整个实验过程中家兔体温维持在正常体温38.3℃~39.2oC;亚低温复苏组在常温下行标准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快速诱导亚低温,亚低温诱导采用从家兔耳缘静脉以1.0ml/(kg·min)速度泵人4.0℃生理盐水,同时配合体表降温方法,约10~15min后降至目标温度32℃~34℃。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变化。结果①与致颤前相比,两组LVEDP值在复苏后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dp/dtmax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1),但B组LVEDP升高幅度及+dp/dtmax下降幅度均小于A组(均P〈0.05);②与致颤前比较,两组血清H—FABP值在复苏后各时间点明显上升(均P〈0.01),但B组H—FABP值升高幅度明显小于A组(均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改善家兔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具有复苏后心肌保护作用。
- 曹雯李培杰张立平秦静李燕玲
- 关键词:心肺复苏亚低温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 瑞芬太尼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家兔心肺复苏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同时探讨其可能相关心肌保护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18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肾上腺复苏组(B组),...
- 张立平曹雯李帅李燕玲李培杰
- 文献传递
- 亚低温疗法对复苏后家兔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明确亚低温疗法对复苏后家兔心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20只健康家兔在麻醉置管前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温复苏组(A组,n=10)与亚低温复苏组(B组,n=10)。常温复苏组在常温状态下行标准心肺复苏,整个实验过程中家兔体温维持在正常体温38.3~39.2℃;亚低温复苏组在常温下行标准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快速诱导亚低温。亚低温诱导采用从家兔耳缘静脉以1.0ml/(kg·min)速度泵入4℃生理盐水,同时配合体表降温方法,要求10—15min后降至目标温度(32~34℃)。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4-alp/max)、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以及环氧合酶-2(COX-2)质量浓度变化。结果①与致颤前相比,两组LVEDP值在复苏后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dp/dtmax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但B组LVEDP升高幅度及±dp/dtmax下降幅度均小于A组(P〈0.05);②与致颤前比较,两组血清H—FABP,8-iso-PGF2a及COX-2值在复苏后各时间点明显上升(P〈0.01),但B组H.FABP、8-iso-PGF2a及COX-2值升高幅度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改善家兔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减少自由基生成,以及减少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8-i80.PGF2a生成有关。
- 曹雯李培杰张立平秦静李燕玲
- 关键词:亚低温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环氧合酶-2
- 亚低温联合瑞芬太尼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瑞芬太尼对家兔心肺复苏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探讨其相关保护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30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A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常规复苏组(B组):仅采用常规方法复苏;亚低温复苏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即刻给予亚低温治疗;瑞芬太尼复苏组(D组):自主循环恢复即刻给予瑞芬太尼;亚低温联合瑞芬太尼复苏组(E组):自主循环恢复即刻给予瑞芬太尼及亚低温处理。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浓度的变化。结果①与A组比较,其余四组LVEDP和peak±dp/dt在复苏成功后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B组比较,C、D组LVEDP和peak4-dp/dt在复苏成功后1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组LVEDP和peak±dp/dt在复苏成功后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E组LVEDP升高幅度及peak4-dp/dt下降幅度也小于C、D组(P均〈0.05);②与A组比较,其余四组血清H—FABP和8-iso—PGF2α浓度明显升高(P均〈0.01);与B组比较,C、D、E组血清H—FABP和8-iso—PGF2α浓度明显降低(P均〈0.05),但E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P〈0.05)。结论亚低温及瑞芬太尼干预均可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清除有关。
- 李帅李培杰曹雯张立平张正义罗延年李燕玲
-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亚低温瑞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