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 作品数:151 被引量:945H指数:17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中央型肺癌树芽征的CT影像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中央型肺癌树芽征的出现率、形成机制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胸部64层螺旋CT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304例,分析树芽征的出现率、伴随征象、出现范围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对出现树芽征的病例采用MPR及MIP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304例中央型肺癌中树芽征的出现率为17.76%(54/304),其伴随征象为肺门区不规则结节或肿块影伴以远支气管阻塞性扩张及黏液栓塞,树芽征出现范围与阻塞支气管所属的肺叶肺段相一致,MPR及MIP示树芽征均位于阻塞肺组织次级肺小叶中央,且与阻塞支气管相连;54例伴树芽征的中央型肺癌中,鳞癌36例(36/54,66.67%),腺癌、腺鳞癌、小细胞肺癌各6例(6/54,11.11%);因树芽征误诊为结核18例(18/54,33.33%)。结论树芽征可见于中央型肺癌引起的阻塞性改变中,可能系近端支气管狭窄程度加重继发远端细支气管阻塞性扩张及黏液栓塞;中央型肺癌树芽征的出现率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还有待探讨。
- 李琦黄兴涛罗天友吴景全
- 关键词:肺肿瘤树芽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CT继发征象及其演变规律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 探讨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的CT继发征象及其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临床Ⅰ期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资料。病理确诊前37例接受1次CT检查,11例接受2-3次CT检查。结果 48例中,41例(41/48,85.42%)出现1种或多种继发征象,包括段以远支气管黏液嵌塞(BMI)38例(38/48,79.17%)、阻塞性肺炎(OP)20例(20/48,41.67%)、阻塞性肺气肿(OE)7例(7/48,14.58%)、阻塞性肺不张(OA)5例(5/48,10.42%)。肿瘤最大径〈3cm与3-5cm患者间继发征象BMI、OE及OP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肿瘤最大径3-5cm患者OA的发生率高于肿瘤最大径〈3cm患者(P〈0.05)。11例接受多次CT检查的患者中,7例首次CT检查时出现继发征象,早期继发征象均为BMI,其中4例伴有OP和(或)OE,随病情进展,OE消失,BMI及OP持续存在且较前加重;7例中,4例继发OA。11例中,首次检查时CT漏诊7例,误诊4例;6例至确诊时TNM分期已发生变化。结论 段以远BMI为Ⅰ期中央型肺癌最常见的早期继发征象,正确识别这些继发征象,掌握其演变规律,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 李琦罗天友黄兴涛吴景全
- 关键词:肺肿瘤
- 腹腔纱布异物CT表现及误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总结腹腔纱布异物的CT表现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腹腔纱布异物患者的C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腹腔纱布异物在CT平扫时早期因气体较多而表现为蜂窝状肿块,后期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心密度低于边缘,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包膜明显强化而内部无强化。结论腹腔纱布异物在CT增强检查中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综合分析患者CT检查特征表现和临床手术史,能减少误诊的发生。
- 刘历黄兴涛杨艺李琦
- 关键词:误诊
- 实性孤立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CT表现差异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实性孤立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solid solitary mucinous lung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SS-MLIA)与实性孤立性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solid solitary non-mucinous lung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SS-NMLIA)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2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SS-MLIA(黏液腺癌组)与277例SS-NMLIA(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CT征象。结果 (1)临床特征: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及临床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平扫CT征象:黏液腺癌组下叶分布、充气支气管征、钙化及紧贴胸膜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胸膜牵拉征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边界情况、分叶征、毛刺征及含气腔隙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增强CT征象:黏液腺癌组血管造影征及液性无强化低密度区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T动脉期及△CT静脉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SS-MLIA与SS-NMLIA的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下叶分布、充气支气管征、钙化、紧贴胸膜、强化程度较轻、血管造影征及液性无强化低密度区需高度警惕SS-MLIA。
- 吴顺李琦何小群龚军伟霍继文
- 关键词:黏液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奥曲肽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奥曲肽对氧致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20只新生小鼠进入密闭氧箱饲养5 d,在正常环境下继续饲养5 d。治疗组在结束给氧后给予奥曲肽50μg/kg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续5 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出生第17 d时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固定后切片,行HE染色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VEGF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VEGF表达。 结果 对照组平均每个切面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为22个,治疗组平均为13个,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VEGF染色较对照组减弱。 结论 奥曲肽能有效抑制氧致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可能用于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 雷春涛张学东方静李琦周善璧
- 关键词:奥曲肽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HU,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 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容积再现
- 周围型肺肉瘤样癌与孤立性肺炎性病变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CT特征对照
- 2025年
-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肉瘤样癌(PLSC)与孤立性肺炎性病变(SPL)及非小细胞肺癌常见亚型(CNSCLC)的临床及CT特征差异,提高对PLSC的诊断正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2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PLSC,并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8例SPL及73例CNSCLC作为对照组,比较PLSC与SPL及CNSCLC的临床及CT特征。基于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曲线下面积评估回归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PLSC组吸烟者显著多于SPL组、CNSCLC组,PLSC组有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患者显著多于SPL组,PLSC组呼吸道症状出现率显著高于C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0~16.611,P均<0.025)。PLSC组大面积坏死及环形强化的出现率显著高于SPL组及CNSCLC组,ΔCT值_(动脉期)及ΔCT值_(静脉期)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LSC组分叶征及充气支气管征出现率显著高于SPL组,与胸膜紧贴及坏死区周围线样强化影的出现率显著低于SPL组;PLSC组病灶最长径显著大于CNSCLC组,且其坏死出现率显著高于CNSC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5.784~31.877,P均<0.025)。与SPL相比,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存在充气支气管征及环形强化、不与胸膜紧贴、ΔCT值_(静脉期)较小为PLSC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75;与CNSCLC相比,有呼吸道症状、病灶较大及存在环形强化为PLSC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结论PLSC与SPL及CNSCLC的临床和CT特征明显不同,正确识别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改善患者预后。
- 邹佩伶李琦范欣张越
- 关键词:肺肉瘤样癌癌肉瘤
-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诊断具有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ransbronchial cryobiopsy,TBCB)诊断的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病例资料,评价TBCB诊断IP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针对原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实施TBCB检查并从中筛选出符合IPAF诊断标准的病例,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评价TBCB对IPAF的诊断效能,记录TBCB的并发症。结果从83例接受TBCB检查的患者中,采用临床-影像-病理诊断模式(clinico-radiologic-pathologic diagnosis,CRP)筛选出15例符合诊断的IPAF病例,而采用临床-影像模式(CR)仅筛选出8例符合诊断的IPAF病例。TBCB检查时间为(31.7±14.2) min,取得的标本大小为10(7,15) mm^2。1例患者在术后发生轻度气胸,经过吸氧后气胸吸收;15例患者术中出现不同程度出血(轻中度出血14例,重度出血1例),经止血处理后出血停止。IPAF患者呼吸系统主要症状为咳嗽和呼吸困难,免疫系统表现有技工手、雷诺现象、口干眼干等。血清学检查以抗核抗体阳性及抗R0-52抗体阳性常见,分别有12例(80.0%)和10例(66.7%)。肺功能以弥散功能下降为主,6 min步行距离为(388.5±88.4) m。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及病理学检查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NSIP)表现为主。结论 TBCB可提高IPAF诊断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江涛郭述良李一诗江瑾玥敖知肖洋李琦褚志刚李娴李玲玉
- 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
- 李琦罗天友梁远凤
- Rathke囊肿与垂体位置关系的MRI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利用MRI研究Rathke囊肿与垂体的位置关系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设为囊肿组,将误诊为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18例设为对照组,利用MRI观察2组病灶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与垂体的位置关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冠状位囊肿组居于垂体中份者出现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37.898,P=0.000)。②矢状位上囊肿组与垂体前后叶间的位置关系有3种,以位于垂体前后叶间(38例,79.2%)最多见,对照组中除4例腺瘤难以分辨与垂体前后叶的位置关系外,其余14例均位于前叶。③矢状位上囊肿组病灶出现层面与垂体柄均有交叉,其上缘多位于垂体柄垂体插入部之后(32例,66.7%);对照组中腺瘤出现层面与垂体柄交叉或不交叉,发生交叉者(12例,66.7%),其上缘位于垂体柄垂体插入部之后少见(1例,8.3%),2组柄后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0.947;P=0.001)。结论:Rathke囊肿与垂体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可循,且与垂体腺瘤存在着较大差异,当囊肿冠状位居于垂体中份,矢状位居于垂体前后叶间,其上缘位于垂体柄垂体插入部之后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李琦罗天友黄兴涛文明吴景全
- 关键词:RATHKE囊肿垂体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