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冬 作品数:9 被引量:4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胶原ⅩⅧ/内皮抑素的结构和功能 2004年 内皮抑素是胶原ⅩⅧ的C末端降解片段 ,相对分子质量为 2 0 0 0 0 ,体内、体外实验表明内皮抑素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 ,是一种特异性、目前为止作用最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剂。但其确切的抗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现就胶原ⅩⅧ 杨小冬 许哲 刘福坤关键词:血管形成 内皮抑素 新生血管形成 肿瘤 生长抑素受体在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表达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受体 (SSTR)在结直肠癌和相应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指导临床结直肠癌病人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 4 2例结直肠癌及其附近正常黏膜生长抑素受体 ,并同时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 ,结直肠癌中生长抑素受体蛋白表达率为 83.3% (35 / 4 2 ) ,正常黏膜为 92 .9% (39/ 4 2 ) ,P <0 .0 0 1,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但表达强度差异明显 ,结直肠癌生长抑素受体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黏膜 ,生长抑素受体表达阴性或弱阳性的肿瘤 ,相应的正常黏膜生长抑素受体表达中等强度或强阳性 ,而生长抑素受体中等强度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的肿瘤 ,相应的正常黏膜均呈强阳性表达。而且不同表达强度的结直肠癌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P <0 .0 0 1)。生长抑素受体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0 1,P <0 .0 0 1) ,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 (P =0 .6 82 ,P =0 .789,P =0 .342 )。 结论 :生长抑素受体在结直肠癌中有阳性表达 ,但表达强度明显低于相应正常黏膜。 杨小冬 刘福坤 许哲 陈彻 李刚 吴晓宇 张新华 孙桂勤 李宁 黎介寿关键词:生长抑素受体 黏膜 结直肠癌 强阳性 肿瘤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PB IDC)患者肿瘤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情况、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以及与生存的关系,为临床根据肿瘤组织中SSTR表达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82例HPB IDC患者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这些患者肿瘤组织SSTR、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与生存的关系,探讨HPB IDC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HPB IDC肿瘤组织SSTR表达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的患者5年累积总生存率(OS)分别为59.1%、76.2%、85.2%和100.0%;病理分级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患者5年累积OS分别为94.1%、90.6%和60.0%;根据肿瘤(T)、结节(N)及转移(M)情况进行分类的癌症分类法(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患者5年累积OS分别为100.0%、86.0%、56.3%和25.0%。结论:HPB IDC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王少华 于泽平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秦 黎介寿关键词:生长抑素受体 免疫组化 预后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881)、肿瘤大小(P=0.522)无关,但不同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21)的肿瘤组织其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核素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王少华 于泽平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勤 黎介寿关键词:生长抑素受体 免疫组化 生长抑素受体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05)、肿瘤大小(P>0.05)无关,不同肿瘤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5)的肿瘤组织中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王少华 于泽平 李宁 杨小冬 张新华 孙桂秦 黎介寿关键词:生长抑素受体 免疫组化 G-CSF受体及其mRNA在结直肠癌和其附近正常黏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G 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 ,了解G CSF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RT PCR法分别检测 4 2例结直肠癌及其附近正常黏膜组织中G CSFR蛋白和其mRNA表达情况 ,并分析结直肠癌肿瘤细胞G CSFR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表明结直肠癌中有明显的G CSFR蛋白的表达 (31/ 4 2 ,73 81% ) ,并明显高于正常黏膜 (2 0 / 4 2 ,4 7 6 2 % ,P <0 0 0 1) ,许多G CSFR表达强阳性的结直肠癌 ,相应的正常黏膜G CSF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G CSFR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 =0 0 0 1、P <0 0 0 1) ,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 (P =0 346、P =0 6 86、P=0 4 5 9)。RT PCR结果示 4 2例肿瘤标本中 2 1例呈G CSFRmRNA阳性表达 ,而相应正常黏膜仅 11例。结论 G CS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上调 ,结直肠癌患者应用G CSF时应考虑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杨小冬 刘福坤 许哲 陈彻 吴晓宇 李刚 黎介寿关键词:受体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肠直肠肿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生长激素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受体(GH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了解生长激素(GH)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测定10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其附近正常黏膜中GHR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Ki-67表达。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黏膜GH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肿瘤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中GHR表达(81%)明显高于正常黏膜(68%),GHR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相关(P=0.047、P=0.003和P=0.017),并与肿瘤增殖相关(P<0.001)。结论GH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提示GHR的表达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结直肠癌患者应用GH应慎重。 杨小冬 刘福坤 许哲 黎介寿关键词:生长激素受体 结直肠癌 直肠癌组织 肿瘤分化程度 GHR 肿瘤增殖 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2 2006年 乳腺癌是血管依赖性肿瘤,其进展与转移需要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表面丰富的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可将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转入细胞,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我们研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预后相关;而肿瘤组织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那么乳腺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MVD之间有何关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和MVD,分析二者在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关性。 王少华 于泽平 李宁 杨小冬 黎介寿 张新华 孙桂秦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 生长抑素受体 乳腺癌组织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法检测 新生血管 钙通道阻滞剂对炎症因子平衡的影响及肝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内毒素(LPS)刺激后大鼠肝致炎/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及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在内毒素诱导的肝急性反应中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对照)组、B(LPS)组和C(维拉帕米)组。B和C组分别给予等渗盐水和10 mg/kg维拉帕米,腹腔注射30 m in后,给予10 mg/kg内毒素腹腔注射,60 m in后,取大鼠肝匀浆和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组织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内毒素可诱导大鼠肝和外周血中TNF-α和IL-6的高表达(P<0.01),而肝IL-10以及外周血清蛋白未见明显变化(P>0.05)。维拉帕米可抑制内毒素诱导大鼠肝和外周血中TNF-α和IL-6的高表达(P<0.01),增加肝组织和外周血中IL-10的表达(P<0.01),降低血中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清蛋白水平(P<0.01)。内毒素可升高外周血和肝组织中TNF-α/IL-10以及血清中IL-6/IL-10(P<0.01),维拉帕米可降低肝和循环中TNF-α/IL-10、IL-6/IL-10的比值(P<0.01)。结论:维拉帕米可调节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改善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肝损伤,致炎/抗炎因子比值可反应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 李刚 祁晓平 许哲 陈彻 杨小冬 吴晓宇 孙正 黎介寿关键词:维拉帕米 致炎因子 抗炎因子 急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