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立华

作品数:90 被引量:455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哲学宗教
  • 29篇政治法律
  • 6篇社会学
  • 6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哲学
  • 9篇公共管理
  • 8篇文明
  • 8篇公共管理学
  • 6篇政府
  • 5篇本体论
  • 4篇行政
  • 4篇政治
  • 4篇之学
  • 4篇中国哲学
  • 4篇人民
  • 4篇儒家
  • 4篇社会治理
  • 4篇公共
  • 3篇学科
  • 3篇学术
  • 3篇政治学
  • 3篇思想史
  • 3篇民本
  • 2篇道教

机构

  • 81篇北京大学
  • 5篇北京航空航天...
  • 4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81篇杨立华
  • 24篇杨立华
  • 2篇罗岗
  • 2篇彭国翔
  • 2篇杨立华
  • 2篇赵汀阳
  • 1篇邓正来
  • 1篇郜亮亮
  • 1篇高全喜
  • 1篇先刚
  • 1篇卢风
  • 1篇张维
  • 1篇牛可
  • 1篇谢文郁
  • 1篇魏江
  • 1篇吴晓波
  • 1篇唐文明
  • 1篇姜长苏
  • 1篇赵京华
  • 1篇倪文尖

传媒

  • 11篇中国哲学史
  • 5篇哲学门
  • 4篇学海
  • 4篇中国行政管理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船山学刊
  • 3篇公共行政评论
  • 2篇哲学动态
  • 2篇开放时代
  • 2篇哲学研究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天涯
  • 1篇新华文摘
  • 1篇行政论坛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9篇2024
  • 4篇2023
  • 7篇2022
  • 10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0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哲学再建构的当代路径——由《仁学本体论》展开的对话被引量:6
2015年
三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梳理"与"重建"是其重要的致思理路。作为民族哲学的儒学应积极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引发的调整与挑战,构建出新的辩证吸收西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哲学,并从儒家立场对世界和人类的普遍性问题给予解答。《仁学本体论》以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为核心,从"仁本体"的角度历史性地吸收了儒家哲学的优秀内容,从新的视角创造性地理清了中华民族哲学传统与文化积淀的脉络;同时,在"中国文化主体"的前提下,再定义了"自由、平等、公正"等西方价值,提出"仁统四德"、"以仁为体,以和为用"等哲学观点,尝试解决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面对现代世界的价值之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是书引发的"中国哲学再建构"问题,必将是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杨立华赵金刚
两宋内丹道教及其渊源研究
杨立华
关键词:道教内丹
神气、蕴藉与君子词:船山诗学与其思想演进的关系
2025年
王船山关于诗歌的评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与他哲学思想的展开关系密切。在船山诗论的思想内蕴、分析脉络、概念或语汇肌理中,其实潜藏着他再发现张载哲学与文章的具体路径和环节。基于此,本文阐述的重心即在于对船山诗学变化发展的考辨与梳理,以此揭示其晚期思想发展中暗藏的线索。通过对船山一生诗论著述年代的考辨,可以确认历代诗选评、《诗广传》和《楚辞通释》是他61岁至67岁时期的诗学著作。以此实证为基础,结合对于船山诗学基本理解的认识,可知船山对“君子词”的基本主张即:诗有“蕴藉”“敛度”“忍力”,方能兴、观、群、怨。而“君子词”或“君子辞”的提出,是其晚期思想演进的一大关节。船山晚年重新认识张子《易》学,把“神气”概念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赋予早期理气构架新的哲学内涵,都与他所从事的诗论工作有莫大的关联。
杨立华
关键词:诗学
开放治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家治理的最宝贵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篇章。总结40年的经验,不仅是对辉煌过去的最好纪念,也可为未来提供更好参考。研究发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心是开放,改革开放40年国家治理的最宝贵经验也是开放治理。开放治理是中国人民自己主导的开放,是为中国人民的开放,是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开放,是对一切领域的全面开放。实行开放治理不仅因为开放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方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特征,而且也是解决传统中国落后局面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是实现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开放治理的基本路径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试点推广、渐进有序、统筹互促,同时,也要处理好国内和国外、集权和分权、城市和农村、经济和政治等十大关系。衡量开放治理的基本标准是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但最高标准始终是人民利益。总之,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深化开放治理,努力建设全面开放中国和全面开放社会,是当前我国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
杨立华
关键词:社会治理开放社会
论道教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被引量:6
1999年
有关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在历来的研究中,是一个令人颇为迷惑的问题。一方面,道教史籍往往将经典的出现年代推之上古,从而神化其教派学说,其所言固不可信;而另一方面,学者复因其载记之怪诞不经而甄别过甚,仅依少数可以据信之载籍为立说之基,此间虽有其不得已之...
杨立华
关键词:《太平经》上清经《真诰》上清派道教研究道教经典
隐显与有无:再论张载哲学中的虚气问题被引量:14
2020年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以虚、气、神、化、两、一等概念为枢纽的体系化哲学建构,以其高度的完成性及内蕴的义理深度而备受瞩目。然而,在虚、气关系等根本哲学问题的理解上,学界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析不同理解背后的文本解读的差异,进而为正确的哲学诠释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始终是哲学史工作的根本。
杨立华
关键词:太虚聚散
船山晚期哲学的定位
2024年
关于王船山哲学前后期的发展,学界迄今尚无普遍认可的共识。基于此,本文阐述的重心即在于对船山哲学变化发展的梳理和证实。通过对目前撰作年代确定可考的船山哲学著述的深入考察,可以明确看到船山在解《易》原则、人性论以及阴阳观念等关键问题和概念上的演进。更重要的是,船山对横渠哲学的推尊是作《船山经义》以后才真正确立的。以船山哲学前后期演变的证实为基础,本文将船山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作《船山经义》的癸亥年为其晚期哲学的起始。《周易内传》《张子《正蒙》注》和《思问录》是船山晚期哲学的核心著作。虽然在核心概念和思理基础上,船山晚期以横渠为归趣,但其思想的基本架构却仍以周子《太极图说》为宗本。晚期的船山哲学,在形上学上,将太和细蕴清通之神、理等张载哲学根本概念会通融入周子《太极图说》的本体论架构,建构起更圆融贯通的气本论哲学;在人性论上,更明确地回归孟子性善论的立场;在工夫论上,则以“存神尽性”贯摄其早期的知行、能所、成性等主张。在宋明道学的整体脉络中,应将船山晚期哲学定位为:“宗本濂溪,会通横渠,参酌程朱,摒斥陆王。”
杨立华
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被引量:12
2007年
杨立华
关键词:《易》卦序《周易注》《周易》
“三孩”政策背景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协同治理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在“三孩”政策背景下,健全的托育服务体系能极大释放妇女的生育压力,缓解劳动者家庭后顾之忧,托育服务行业显得异常重要。信息不对称是托育服务市场中特有的问题,且一直是制约托育服务行业发展的掣肘因素。如何有效治理托育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关系其服务质量提升以及行业发展,进而影响国家层面的人口布局。援引协同治理相关理论,从政府元治、社会共治、市场自治三个角度提出治理托育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体框架,通过三种不同治理手段的协同互构,形成动态互补且形态稳固的“治理三角形”,使托育服务市场在三种治理手段的协同配合下,实现现代服务业“管办评”层面的分离,解决行业内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刘天子杨立华杨立华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婴幼儿
《墨辩》中的物被引量:2
2021年
《墨辩》是先秦哲学中最具逻辑性反思性格的哲学文献。在现代学术形成和奠基的阶段,关于《墨辩》的研究一时蔚为显学。《墨辩》中"纯客观"的物观的出现,是春秋末年礼序崩坏的结果。墨家以激进的"理性主义"态度,消解了礼序赋予物的价值属性。而更为抽象的几何意义的物观,则源自墨家对辩论的庄重态度,以及随名辩之学的兴起而来的形式性论证和辩护的需要。辩者之学是在儒、墨之间以及墨家内部各派之间的持续论辩中产生的,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质疑和辩护的思想氛围,对"子学时代"的各家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杨立华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