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黛稚
- 作品数:53 被引量:30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疑难病例析评:第253例 四肢乏力—麻木—多毛—畏寒
- 2011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53岁,四肢乏力、麻木8个月,加重伴畏寒、多毛2个月,于2009年11月17日收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肢端麻木,以双下肢为主,伴四肢皮肤紧绷、发胀感。6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在外地三甲医院就诊,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
- 朱延华张国超杨黛稚杨旭斌曾龙驿翁建平
- 关键词:四肢乏力肢端麻木多毛周围神经损害
- 1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下成年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1型糖尿病(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为成年T1D患者的糖尿病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省T1D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至2017年入组的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T1D患者,对其入组时的横断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记录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收集血、尿标本进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量,以估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成年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病程5年以下的T1D患者384例,女197例,占51.3%。患者起病年龄(24.6±12.5)岁,病程2.1(0.6,3.5)年,体质指数(BMI)(19.8±3.2)kg/m2,腰臀比0.85±0.21,入组时糖化血红蛋白(9.8±3.3)%。62例患者(16.1%)有微量白蛋白尿。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收缩压较高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2.322、2.868和-2.373,均P<0.05)。结论短病程的成年T1D患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并不罕见,血糖控制差及胰岛素抵抗是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相关因素。
- 郑雪瑛骆斯慧魏雪盈凌萍艾鹤英刘子瑜林琼艳吕婧姚斌严晋华翁建平杨黛稚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病程
- 1例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评估
- 朱延华梁华杨黛稚李津邓洪容严晋华张国超曾龙驿翁建平
- 起病年龄对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起病年龄对成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组的成年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超过1年,入组时年龄≥18岁)。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指数(BMI)、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采用成人T1DM胰岛素抵抗估算模型计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作为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评价指标,分析起病年龄与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剔除糖尿病病程影响后,分析起病年龄与HbA1c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1)共入选872例T1DM患者,其中508例(58.3%)为女性;受访时平均年龄(33±11)岁,平均起病年龄(27±12)岁,平均病程(8±6)年。(2)总体人群代谢控制情况:平均HbA1c(8.9±2.6)%,达标率(HbA1c<7%)23.8%(208例);平均BMI为(20.8±2.8)kg/m^2,体重达标率(BMI 18.5~23.9 kg/m^2)89.7%(782例);26.3%(61例)患者血脂紊乱(甘油三酯≥1.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平均血压(116±15)/(73±9)mmHg(1 mm Hg=0.133 kPa),达标率(<130/85 mmHg)88.4%(691例);血糖、体重、血压和血脂四项均达标的比例仅26例(3.0%)。平均eGDR为8.84(6.84,10.79)mg·kg^-1·min^-1。(3)与成年人起病组相比,儿童及青少年期起病的成年T1DM患者平均HbA1c更高(F=4.863,P<0.05),胰岛素抵抗更严重(F=3.177,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儿童期起病的成年T1DM患者HbA1c达标率和血脂达标率更低(F=2.943、3.404,均P<0.05)。结论中国广东省成人T1DM患者中,起病年龄越早,代谢紊乱越明显,胰岛素抵抗越严重,需根据患者起病年龄的不同而制定个体化方案。
- 魏雪盈杨黛稚骆斯慧王超凡林琼艳严晋华姚斌翁建平郑雪瑛
- 关键词:起病年龄代谢控制
- 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一例胰岛素敏感性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1例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1例18岁男性患者因体重进行性增加15年就诊,临床确诊为Prader—Willi综合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分泌检查并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身高156em,体重115kg,体质指数(BMI)47.3kg/m2;糖化血红蛋白6.8%,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均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步胰岛B细胞功能评价提示晚时相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胰岛素:0min43.7mU/L,1h247.6mU/L,2h230.9mU/L。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正常。钳夹试验时基础血浆葡萄糖为4.5mmol/L,钳夹开始20-120min内葡萄糖输注率(GIR)为6.6mg/(kg·min),稳态期GIR为6.2mg/(kg·min)。结论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 朱延华杨黛稚李津邓洪容严晋华张国超曾龙驿翁建平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
- 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通过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来精确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招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随访的10例成年T1DM患者和10例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志愿者,2组男女各半,年龄分别为(27±57)岁、(27±8)岁。体质指数、腰围相匹配。分别对其实施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计算稳态期的葡萄糖处置率以了解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T1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NGT组[(7.5±0.8)%比(5.2±0.3)%,t=-6.318,P0.05)。T1DM组和NGT组的葡萄糖处置率分别为(7.8±1.9)mg·kg-1· min-1和(14.0±1.7)mg·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P〈0.001)。结论成人T1DM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 黄滨翁建平杨黛稚艾鹤英吕婧章燕郑雪瑛刘莉严晋华姚斌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 胰岛素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成人1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s)治疗成人1型糖尿病(T1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关于胰岛素联用AGIs治疗成人T1DM患者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616例患者。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在有效性方面,胰岛素联合AGIs可改善成人T1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平均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均P<0.05)。在安全性方面,AGIs增加总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P<0.05),其中主要是胃肠道不适,但未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发生次数(均P>0.05)。胰岛素联合AGIs减少了每日胰岛素总剂量(P<0.05),但对体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AGIs可降低成人T1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情况。AGIs不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但需重视其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不良反应。
- 刘芷谷杨黛稚陈丹蕊林惠敏吕婧邓洪容姚斌许雯
- 关键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1型糖尿病
- 血糖变异性对1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血糖管理指标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T1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和血糖管理指标(GMI)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糖变异性(GV)对其关系的影响。方法:动态血糖监测(CGM)数据来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一项在成年T1DM患者(≥18岁)中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了83例T1DM患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72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例)。使用回顾性CGM系统在基线(0~2周)、3个月(12~14周)和6个月(24~26周)随访时获得了患者连续2周的CGM数据,计算TIR、GMI及GV[包括变异系数(CV)、标准差(SD)]等CGM参数。根据CV的达标情况(<36%)和分布范围进行分组,探讨TIR和GMI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相同GMI值所对应的TIR预测值。结果:共收集CGM数据集233个,其中83个来自基线、80个来自3个月随访以及70个来自6个月随访。基线时患者年龄及病程[M(Q1,Q3)]分别为30.69(25.22,38.43)岁、10.05(4.46,13.92)年,男性27例。CGM平均佩戴时长及有效佩戴时间百分比[M(Q1,Q3)]分别为13.92(3.02,14.00)d、91.61%(84.96%,95.94%),TIR、GMI以及CV分别为60.34%±13.03%、7.14%±0.61%和41.01%±7.64%。TIR与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r=-0.82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V达标时(<36%),通过给定GMI计算的TIR预测值比CV不达标时高8.352%。在CV的四分位分组中,当GMI值为7%时,CV越大,TIR预测值越小,分别为69.98%(CV≤35.91%)、64.57%(35.91%45.86%)。结论:T1DM患者TIR和GMI呈高度逆线性相关,且CV影响两者的关系。
- 彭慧敏邓洪容周泳雯王超凡吕婧麦晓东杨黛稚陆婧许雯严晋华
- 关键词:血糖变异性
- 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剂量分析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 分析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剂量,探讨1型糖尿病孕期胰岛素需要量的特点.方法 选取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登记的12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孕前及孕期血糖均控制良好且无不良妊娠结局的1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孕前及孕期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等数据,分析患者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胰岛素剂量的使用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26.9±2.6)岁,病程(6.6±4.4)年,孕前平均糖化血红蛋白(5.8±0.5)%.孕前每日胰岛素总量、基础率、大剂量及大剂量比例分别为(0.60±0.18)U/kg、(0.28 ±0.10) U/kg、(0.32±0.13) U/kg和(54.8±12.9)%.每日胰岛素总量、基础率、大剂量及大剂量比例均在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随时间而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4、<0.001和<0.001).每日胰岛素总量、大剂量及大剂量比例在孕期均持续升高,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每日胰岛素总量分别较孕前增加0.2%、45.4%和72.7%,大剂量分别较孕前增加8.0%、72.2%和106.8%,大剂量比例分别较孕前增加8.0%、16.8%和19.0%;而基础率则在孕早期较孕前下降9.0%,孕中期及孕晚期分别较孕前增加14.1%和32.9%.结论 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且以大剂量增加更为明显.临床工作中须根据1型糖尿病患者孕期的胰岛素需要量特点来指导其孕期胰岛素剂量调整以改善血糖控制.
- 邱丽玲翁建平郑雪瑛骆斯慧杨黛稚许雯蔡梦茵徐芬严晋华姚斌
-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胰岛素
-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被引量:27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胰岛素治疗方案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广东省16个中心开展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泵(R1)、基础胰岛素联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多次治疗(R2)]和非强化治疗(R3).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比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 421例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分析,患者的中位年龄27.8(19.4,38.3)岁,中位病程为3.3(0.5,7.1)年.R1、R2、R3组分别为175例(12.3%),504例(35.5%),742例(52.2%).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0(6.8,9.3)%、8.9(7.1,11.8)%、9.2(7.5,11.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总体达标率分别为32.3%、21.1%、17.8% (P =0.002).年龄较大(OR=1.01,95% CI:1.00 ~ 1.02,P=0.027)、家庭人均年收入>3万元(OR=1.45,95% CI:1.10~ 1.91,P=0.009)、自身教育程度较高(大学及以上)(OR=1.56,95%CI:1.16~ 2.09,P=0.003)是成人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亟待规范,选择强化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非强化患者,规范患者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糖尿病教育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 严晋华章燕郑雪瑛骆斯慧艾鹤英吕婧邱丽玲张秀薇杨黛稚姚斌翁建平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血红蛋白A糖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