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富强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外科
  • 3篇外伤
  • 3篇疗效
  • 2篇心肌
  • 2篇胸部
  • 2篇胸部外伤
  • 2篇诊治
  • 2篇诊治分析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外科治疗
  • 2篇肋骨
  • 2篇肋骨骨折
  • 2篇骨折
  • 2篇肺癌
  • 2篇肺癌患者

机构

  • 7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温州市第三人...
  • 1篇温州市第二人...

作者

  • 11篇林富强
  • 4篇邹宗望
  • 4篇林超西
  • 4篇冯竞
  • 3篇刘瑜
  • 3篇谢德耀
  • 3篇程德志
  • 2篇张翔
  • 2篇何志峰
  • 1篇吕振业
  • 1篇孙成超
  • 1篇蒋成榜
  • 1篇金培峰
  • 1篇林志毅
  • 1篇郑亮承
  • 1篇姜晓芬
  • 1篇何志锋

传媒

  • 2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8
  • 1篇2004
  • 3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1995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食管癌并且有详细随访资料的患者42例,对本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时间9~35天,随访5年以上,术后1年生存比例88.10%(37/42),术后3年生存比例为54.76%(23/42),术后5年生存比例为21.43%(9/42)。结肠间置术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比例与残胃代食管和残胃切除、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肠间置术中,顺蠕动间置者术后1、3、5年的生存比例均明显高于逆蠕动间置者(P〈0.05)。生存质量调查显示结肠间置术患者的总满意度与残胃代食管术、食管-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肠顺蠕动间置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逆蠕动患者(P〈0.05)。结论结肠间置术、残胃代食管和残胃切除、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都是临床治疗胃癌术后再发食管癌的理想术式,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比例。
刘瑜谢德耀林富强林超西何志锋
关键词:食管癌胃大部切除术
纵隔支气管囊肿1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冯竞邹宗望林富强
关键词:纵隔支气管囊肿诊治分析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
心脏外伤22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冯竞邹宗望林富强吕振业
关键词:心脏外伤
临床分期对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临床分期对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 收集2004年6月-2009年6月在该院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278例患者的术前CT、食管镜、超声内镜(EUS)、食管造影及术后病理分期等资料,分别按2002和2009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病理分期及影像学临床分期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探讨影像学术前分期对非手术食管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术后对患者随访时间为6-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共有262例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随访率为94.24%。262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2.06%(84/262),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2002和2009年UICC各分期间5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09年UICC各分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T分期、2002年UICC中各分期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阴性预测值为92.86%(182/196),对上纵膈、下中下纵膈及腹腔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4.54%(12/22)、42.86%(6/14)、33.33%(5/15)。结论 2002年UICC较2009年UICC临床分期更可靠有效,且易于掌握。CT检查尽管不能准确、有效提供淋巴转移个数,但对淋巴结定性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术前应用EUS+CT对食管癌进行临床分期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林富强谢德耀程德志刘瑜林超西
关键词:食管癌
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病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病例观察两组病例下地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CRP测定、肋骨骨折治疗疗效评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过上门或电话方式行2~24个月随访,平均(13.72±2.53)个月。观察组在治疗后下床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RP测定参数、治疗疗效评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改善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可有效缩短下地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更快,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林富强刘瑜程德志何志峰林超西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高龄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对1993~1998年行外科手术的68例高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中64例手术切除肿瘤(94.1%),术后并发症22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48.6%、30.4%.[结论]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 的处理、术式选择、TNM分期对手术预后影响显著.
冯竞邹宗望林富强林志毅
关键词:老年人肺肿瘤外科学生存率
重度胸部外伤患者采用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疗效及对患者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重度胸部外伤患者采用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重度胸部外伤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观察组各项指标升高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2.6%,明显低于对照组20.5%,P<0.05。结论: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胸部外伤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
林富强郑亮承张翔谢德耀
关键词:生活质量
胸部外伤5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冯竞林富强邹宗望
关键词:胸部外伤复合伤外科治疗
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创疗效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全胸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 SC LC)患者手术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选取行胸外科手术的86例Ⅰ、Ⅱ期N SC LC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全胸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3年总生存率(O S)、无瘤生存(D 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 F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D M FS),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202.32±52.24)m l、手术时间(182.32±15.25)m in、术后疼痛评分(4.28±0.39)分、淋巴结清扫个数(11.23±2.52)个、带管时间(5.36±0.85)d和术后住院时间(8.92±1.25)d。经C ox风险模型显示,术前合并症(^O R:4.285;95%C I:1.442-7.023)及手术时间(O R:4.398;95%C I:1.369-7.693)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28.9±3.8)个月,共有8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6.51%,78例满3年,其3年O S、D FS、LR FS、D M FS和复发率分别为79(95.18%)、32(38.55%)、22(26.51%)、25(30.12%)和12(14.46%)。结论全胸镜手术治疗Ⅰ、Ⅱ期N SC LC创伤小、愈后可。术前合并症及手术时间是影响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富强林超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72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在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进行缺血后适应处理(即在术前造成患者局部心肌缺血,然后再进行恢复,重复几次之后再进行手术);对照组只进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 d时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TnI、cTnT、CK-MB水平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3、5 d时血清cTnI、cTn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时血清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3、5 d时血清cTnI、cTnT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5 d时cTnI、cTnT水平低于术后1、3 d(P<0.05);而对照组术后3 d时cTnI、cTnT水平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时CK-MB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3 d(P<0.05)。结论术前局部缺血后适应处理减少了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带来的损害,具有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林富强何志峰程德志张翔金培峰蒋成榜姜晓芬孙成超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肌钙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