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泽如
- 作品数:26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肿瘤医院青年基金江苏省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食管癌术后锁骨上野放疗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与放疗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经术后CT及临床检查无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就诊资料完整的食管癌患者101例,就其随访资料中食管气管沟淋巴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01例中未予锁骨上放疗者30例(A组);行锁骨上放疗共71例,剂量<45 Gy 52例(B组),≥45 Gy 19例(C组)。照射采用60Coγ线或6 MV X线,下界常规为锁骨头下缘,按5 cm深计算肿瘤量。结果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率A组20.0%(6/30),B组9.6%(5/52),C组0.0%(0/19)。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野的放疗是影响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惟一因素(P=0.037),而与性别、病理分期、术前病变部位无关(P>0.10)。单因素分析放疗剂量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结果显示,C组优于A组(P=0.039);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间均无差异,但A、B、C组有降低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趋势性。结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野放疗的剂量应以食管气管沟深度(常规5 cm)计算,且预防剂量至少要45 Gy。
- 钱普东陆进成梅泽如朱军
- 关键词: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食管癌术后放疗剂量
- 126例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被引量:24
- 2000年
- 目的 回顾分析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本院收治的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 12 6例中男 95例 ,女 31例 ,111例 (88.1% )主诉声嘶 ,91例食管癌原发灶有病理诊断。初诊食管癌时即发现有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 2 9例 ,放射治疗后出现 2 2例 ,手术后 6 9例 ,手术加放射治疗后 6例。 12 6例均接受放射治疗 ,采用6 0 Co、X射线或 β射线照射 ,DT5 0~ 70Gy ,2 5~ 40次 ,35~ 42d ;少数合并化疗 ,采用PF方案。结果 (1)手术后或放射治疗后至出现声嘶的时间 ,最短 1~ 2个月 ,最长 5年 ,多为 6个月至 2年。 (2 )食管气管沟淋巴结横径最短者 0 .6cm ,最长者 6cm ,位于右侧明显多于左侧 (89:33) ,且右侧淋巴结位置较左侧高。 (3) 111例完成治疗者 ,80例均有淋巴结不同程度缩小 ,5 8例声嘶好转 ,7例声嘶消失。 (4 )全组中位生存期 10 .6个月 ,放射治疗局部控制情况好者预后相对比较好。结论 (1)各段食管癌均可发生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 ,CT是确诊的可靠方法。 (2 )食管气管沟淋巴结右侧较左侧多可能与食管偏左下行、左侧食管气管沟间隙相对较小对淋巴结转移有阻挡作用有关。 (3) 72 .1%的患者放射治疗有效 ,放射治疗剂量应在DT6 5Gy以上 ,经放射治疗后出现食管气管沟?
- 朱军梅泽如张兰芳沈文荣
- 关键词:食管肿瘤预后
- NDZ 20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设计、运行和临床疗效
- 1991年
- NDZ20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属行波反馈型,采用改变工作频率、相位、磁控管输出功率及束流负载的方法调整能量,电子线能量从5—20MeV分七档,X线有10、15MV两档,并设有AFC,ARC,ADC等自动稳定频率、剂量率和照射野均匀度等控制系统,对一些主要部件达到较为先进的指标。该机运行已近两年,停机率86年与87年分别为2.14%和3.53%,剂量稳定性等一系列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GBW4-81所规定指标,两年来治疗病人1366人,疗效显著。
- 陆用义赖启基许康雄梅泽如
- 关键词:直线加速器临床疗效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后:放疗还是不放疗?
- 目的评估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区域复发的风险和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1991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手术治疗的小细胞肺癌4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单手术组 10例,综合...
- 朱向帜梅泽如
- 文献传递
- 老年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 1995年
- 老年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江苏省肿瘤医院(210009)梅泽如梅洋如主任医师自1895年10月伦琴发现X线,1898年12月居里夫人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后,1922年Coutard治疗喉癌及1926年Lacassage治疗宫颈癌的报道,这就证实了放射治疗...
- 梅泽如
- 关键词:肿瘤老年人放射疗法
- 33例男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 3 3例男性乳腺癌患者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 5年生存率Ⅰ期 10 0 % ,Ⅱ期 88.2 % ,Ⅲ期 42 .9% ,Ⅳ期 0 %。分析中发现腋淋巴结是否转移、T分期及临床分期对预后有影响。激素受体阳性者生存率高 ,但无阴性对照组。结论 男性乳腺癌预后相对女性乳腺癌无明显差别 ,应采用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应为一线辅助治疗方案。
- 濮娟朱向帜陆进成梅泽如
- 关键词:乳腺癌影响因素预后
- 食管癌病人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在放疗中变化的研究
- 1996年
- 冯平柏郭文杰梅泽如
- 关键词:食管肿瘤透明质酸放射疗法
- 直肠癌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6
- 1989年
- 直肠癌的发生率在胃肠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尽管外科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根治术后仍至少有一半患者死于局部复发和转移,以致单纯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无多大改观,因此,探明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规律和有关影响因素。
- 梅泽如魏宝清丁士桢孟婉珍
- 关键词:预后因素分析肠道肿瘤肺转移无瘤生存率术前放疗术后放疗
- 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相邻野衔接设计的剂量学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相邻野衔接设计方案进行剂量学研究,探讨其在临床放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例早期初治鼻咽癌患者,设计面颈联合野与下颈锁骨上单前野衔接移位方案,即先给予面颈联合野DT19Gy/10f,下颈锁骨上单前野Dm25Gy/10f,后将两野衔接上移1.5cm,继续予两野至DT38Gy/20f和Dm50Gy/20f;面颈缩野与上后颈电子线照射野衔接时设计5°水平(95°和265°)共线成角及0°水平重叠0.5cm两种方案,两野DT20Gy/10f。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比较其与常规衔接方案剂量分布。结果 (1)面颈联合野与下颈锁骨上单前野常规衔接方案衔接处组织受照最高剂量以及DT52Gy以上受照体积分别为DT(56.27±1.81)Gy和(12.49±8.29)cm3,衔接移位方案分别为DT(52.82±1.3)Gy和(2.13±4.16)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面颈缩野与上后颈电子线照射野衔接时,常规0°水平共线衔接两野相邻处存在低剂量区。5°水平共线成角及0°水平重叠0.5cm衔接时未见明显的低剂量区,但衔接处组织受量增加,DT23Gy以上受照体积分别为(24.05±9.03)cm3和(44.7±8.2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初治鼻咽癌常规放疗时,面颈联合野与下颈锁骨上单前野衔接移位方案较常规衔接方案可以明显改善衔接处剂量分布。上后颈电子线照射野与面颈缩野衔接时推荐采用5°水平共线成角照射。
- 陈震章黄生富翟振宇蒋明华梅泽如
- 关键词:鼻咽癌常规放疗
- 脑室管膜瘤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 1999年
- 分析脑室管膜瘤术后放疗疗效及预后因素。19例脑室管膜瘤患者术后接受放疗,除1例患者照射7Gy自动中止外,余18例患者靶区剂量均达50~60Gy。其中行全脑全脊髓照射6例,其余仅行有限野照射。结果:用寿命表法计算5、10年生存率为59.73%、46.31%,用直接法计算,完全切除(P<0.01),肿瘤分比较好(P<0.05)5年生存率高。全脑全脊髓或全脑照射与有限野照射相比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生存期与手术切除程度及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全脑或全脑全脊髓照射并非放疗常规。
- 李枫梅泽如张宜勤
- 关键词:外科手术术后放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