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岩
- 作品数:14 被引量:14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结构
- 华北克拉通的“去根”作用是克拉通活化的代表。研究其内部动力学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的“去根”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回顾了全球范围内的地幔动力学模式以及前人对于华北克拉通的地质、岩石圈、各向异性以及地幔过渡带等研究结果...
- 武岩
- 关键词:接收函数
- 文献传递
- 华北克拉通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过渡带速度结构研究
- <正>上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的形态特征能够提供地幔动力学状态的重要信息。南北地震带北段是青藏高原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汇地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强烈的构造变形特征。本文利用南北地震带Ⅱ期2年(2013-2015年)的密集...
- 张瑞青吴庆举丁志峰武岩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文献传递
- 华北克拉通上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 <正>上地幔过渡带一般位于地下400km至750km深度范围内,由于其上下界面——410km间断面和660km间断面分别具有正克拉帕隆斜率和负克拉帕隆斜率,因此两者界面的横向变化,可以体现其界面的环境温度及物质组成,对于...
- 武岩丁志峰朱露培
- 文献传递
- 云南玉溪盆地电性结构MT测深研究
- 2012年
- 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探测了云南玉溪盆地的电性结构及可能的断裂构造分布。在与地质构造近垂直的方向,布设了两条测线进行大地电磁观测,应用Rebocc二维反演方法获得了玉溪盆地两条测线的视电阻率剖面。结果显示,低阻体厚度的变化趋势与盆地第四系沉积层平均厚度的变化类似,在盆地西侧,厚度较深,高阻和低阻界面变化较陡。自西向东,低阻体厚度逐渐减小,高低阻界面变化趋势趋缓。总体来说,低阻体厚度比已有资料给出的沉积层厚度要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盆地沉积层厚度在不同的区域变化较大,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沉积层下的岩层富含水资源有关。
- 周晓峰鲁来玉何正勤武岩
- 关键词:电性结构
-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上地幔过渡带结构被引量:3
- 2011年
- 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形态对于研究上覆岩石圈的构造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横跨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一条北西向的测线L上分布的35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的计算和共转换点叠加成像,得到了测线下方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成像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的三个陆块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西部陆块较为稳定,中部造山带位于地幔对流较强的构造环境内,而东部陆块由于受到太平洋俯冲板块的影响,所处环境温度较低,说明中部造山带内的裂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幔对流作用的影响较大,而东部陆块内的新生代裂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主要是受到右旋拉张力的作用,两者的形成主要动力或有不同。
- 武岩丁志峰朱露培
- 关键词:接收函数上地幔间断面
-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结构
- 2012年
- 华北克拉通的"去根"作用是克拉通活化的代表。研究其内部动力学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的"去根"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全球范围内的地幔动力学模式以及前人对于华北克拉通的地质、岩石圈、各向异性以及地幔过渡带等研究结果,以及通过层析成像和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所推测出的华北克拉通的动力学模式,介绍了接收函数以及其波形模拟、H-κ的叠加以及CCP叠加方法的基本原理。本文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西部陆块部分地区的200个呈密集面状分布的台站记录的近3年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波形模拟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盆地地区的沉积层结构,根据接收函数的H-κ叠加方法以及CCP叠加方法获取华北克拉通的地壳以及上地幔结构,以期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各圈层结构的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的深部动力学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克拉通内的盆地,渤海湾盆地和大同盆地在结构和形成方式上略有不同:虽同为新生代裂陷盆地,但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更为复杂,盆地内不同块体的沉降程度不同,块体内沿断层方向东西两侧不对称,东侧的沉积层厚度大于西侧的沉积层厚度,体现了地垒(半地垒)-地堑(半地堑)的构造模式,且沉积层厚度与老第三系地层的厚度相关。盆地内形成隆起带和坳陷带相间排列的格局。沉积层S波的平均速度与盆地厚度成正对应关系,波速比与盆地厚度成反对应关系。推测与老第三系地层较高的波速和较低的波速比有关。地热分布地区与局部高波速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同盆地则是以下窝寨和后所两个地区为中心进行沉降,中间厚周边薄,且沉积层较厚地区的波速比也较高,推测为地幔物质上涌地壳扩张形成的盆地。(2)华北地区地壳厚度西厚东薄,泊松比与地壳厚度存在较为复杂的对应关系:中部陆
- 武岩
- 关键词:接收函数
- 使用接收函数自相关约束渤海湾北部沉积层结构
- 2024年
- 地震灾后调查表明盆地对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低速、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之间的物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地震破坏增加的直接原因,它会显著增加盆地内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放大地震动幅度.可靠的沉积层结构和基阶共振频率有利于估计沉积层的放大作用并评估该区地震危险性.本研究利用渤海湾地区43个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了P波接收函数,进一步通过接收函数自相关得到了台站下方沉积层的共振频率,并依照钻孔资料推导出的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厚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了研究区的沉积层厚度.研究区共振频率存在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其中研究区东北部共振频率主要介于0.30~0.77 Hz之间,对应的沉积层厚度介于120~500 m;研究区西南平原地区绝大部分台站的共振频率低于0.30 Hz,沉积层厚度介于500~1252 m.本文结果与前人采用HVSR方法给出的共振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与已有反射和钻孔资料对比研究,推测本文所给出的沉积厚度为晚第三纪-第四纪(N+Q)的沉积盖层厚度.
- 王秋实李永华武岩
-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
- 华北克拉通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机制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本文对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三个陆块的199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计算.利用H-κ迭代方法获得了该区域基岩地区的地壳结构,平滑处理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基岩地区地壳结构;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地区的接收函数进行了波形拟合计算,获得了沉积层结构,平滑后作为背景结构模型中的沉积层结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研究区域的背景结构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接收函数进行了CCP(Common Conversion Point,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Moho面成像结果,对比沉积层的成像结果发现:西部陆块中鄂尔多斯块体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较大,约为42km,泊松比较低,小于0.24,为长英质含量较多的地壳层;位于中部陆块的山西地堑地壳厚度小于鄂尔多斯块体,且变化较大,西侧地壳厚度约为40km,东侧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厚度迅速减薄至36km左右,张家口—怀来—大同一带出现了地壳的局部抬升,地壳厚度等值线基本以北北东方向为主,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地堑内泊松比约为0.26~0.28,前人对此区域的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和阴山隆起存在壳内低速层,推测为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上地幔物质上涌造成的;东部陆块中渤海湾盆地的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2km,部分地区小于30km,其中冀中坳陷带地壳厚度最薄,约为28km,沉积层基底分布与Moho面分布呈镜像对称趋势,沉积层较厚地区的地壳较薄,推测东部陆块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存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作用,使其内发育了大量断陷盆地.
- 武岩丁志峰王兴臣朱露培
- 关键词:接收函数
- 利用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地壳结构被引量:24
- 2011年
- 利用华北地震台阵L测线的35个台站记录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的计算,并利用H-κ叠加方法得到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东侧和中部陆块内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利用得到的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和通过波形模拟方法得到的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层结构作为背景模型对测线进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在渤海湾盆地,通过增大CCP叠加方法中的共转换点单元,使得由于沉积层基底反射信号过强而难以识别的Ps转换波信号得以增强,获得渤海湾盆地下方的地壳结构.由CCP叠加的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克拉通地壳西厚东薄.西部陆块东侧的吕梁山下方地壳出现了地壳的突然减薄,减薄幅度约3 km.在减薄处的西侧,地壳逐渐加深,由44 km左右加深至46 km左右,之后在减薄处突然减薄至43 km左右,推测该减薄处可能是西部和中部陆块在深部的分界点;中部造山带地区的重力梯度带的西侧,地壳较为平缓,厚约42 km左右,山西断陷盆地下的地壳出现了略微的上升,幅度为2 km左右.大同盆地东侧下方的台站出现了Moho面的不连续,可能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在太行山前缘的重力梯度带内地壳迅速变浅至33 km左右,渤海湾盆地内地壳厚约32 km左右,冀中坳陷带下方地壳变浅,最浅可达29 km.沉积层基底的深度与地壳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渤海湾盆地受到的拉张剪切作用力相关.
- 武岩丁志峰朱露培
- 关键词:接收函数山西断陷带渤海湾盆地莫霍面
-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7
- 2008年
- 对2008年汶川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地震余震区附近台站的近场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龙门山断裂附近7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快波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断裂带东南侧(四川盆地一侧)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总体为北东方向,而在断裂西北侧高原内部的PWU(平武台)则为近东西方向.观测到了快慢波之间到时差的趋势性变化,靠近余震带南端的L5501台的到时差在主震后持续减小,北端PWU台的到时差比主震前明显增大.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场方向排列的微裂隙控制,结果显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汶川地震余震活动带南部的应力在主震和余震中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场在余震带北部集中,导致了PWU台在主震后介质各向异性强度的增强.
- 丁志峰武岩王辉周晓峰李桂银
- 关键词:横波分裂地壳应力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