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长坤
- 作品数:7 被引量:101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在肝胆管结石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联合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或MRCP检查评估结石分布及肝脏功能,依据术前评估和分型,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应用胆道镜辨别胆管结石分布,引导取石或者网篮协助取石,评估胆总管下端Oddi括约肌功能.依据Oddi括约肌功能评估结果结合术中是否取尽结石个体化选择胆道引流方式: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者选择留置T管外引流;Oddi括约肌松弛者选择胆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中均不留置胃管,留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术后48 h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早期下床活动,经验性选择广谱抗生素,并依据胆汁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予以调整;术后第1、3、7天检查肝功能,对症处理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4~6周开始定期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2月.随访监测患者术后生活状态、肝功能、腹部超声,带T管者术后6周行胆道镜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接受2种及以上的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1%(66/68)、91.9%(57/62)、95.0% (57/60).胆色素性结石66例,胆固醇性结石2例.肝左叶结石32例,肝右叶结石15例,双侧肝叶结石21例,其中合并肝外胆管结石36例.肝胆管结石病Ⅰ型47例,Ⅱa型3例,Ⅱb型15例,Ⅱc型3例;其中附加型(E型)36例.肝功能Child A级50例,Child B级18例.52例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肝叶切除术,其中肝左外叶切除30例、左半肝切除5例、肝左外叶+尾状叶切除1例、肝右叶部分切除9例、右半肝切除1例、双侧肝叶部分切除6例;16例患者行单纯胆管切开取石术.胆道引流方式:T管外引流49例,胆肠内引流19例,其中胆肠吻合附带T管外引流3例.手术时间为�
- 刘付宝王国斌罗毅钊赵义军陈江明谢坤毛长坤耿小平
-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病
- 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对肝细胞缺氧再灌注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人正常细胞系LO2细胞缺氧再灌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对照组、SB203580+正常培养组、SB203580+缺氧培养组,缺氧培养24 h、复氧1 h后,分别应用Western Blot、MTT、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AnnexinV-FITC/PI双染实验检测细胞中P38蛋白表达情况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培养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P38MAPK磷酸化水平增加;SB203580+缺氧培养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相对于缺氧培养组增加,P38MAPK磷酸化水平降低;划痕实验48 h后,缺氧对照组HepG2细胞明显向划痕的中央迁移,而SB203580+缺氧培养组HepG2细胞迁移受到抑制;侵袭实验24 h后,SB203580+缺氧培养组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较缺氧对照组降低(P<0.05);AnnexinV-FITC/PI双染实验显示与缺氧对照组相比,LO2细胞SB203580+缺氧培养组凋亡率降低,而HepG2细胞SB203580+缺氧培养组凋亡率则增加(P<0.01);MTT结果显示实验组HepG2细胞和LO2细胞增殖抑制率受到影响,并出现时间浓度依赖关系。结论 SB203580通过特异性阻断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缺氧培养的正常肝细胞LO2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同时对缺氧培养的肝癌细胞HepG2具有促进凋亡、抑制增殖以及抑制细胞迁移和降低侵袭能力的作用。
- 毛长坤刘付宝朱立新张志功谢坤赵义军赵红川王国斌黄帆耿小平
- 关键词:P38MAPKSB203580肝细胞缺氧再灌注
- 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级联是细胞内的重要信息传递系统,可将细胞外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中,从而介导细胞产生各种反应。MAPK通路主要有4条途径:
- 毛长坤刘付宝耿小平
- 关键词:P38MAPK再灌注损伤
- 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对肝细胞缺氧再灌注影响的实验研究
- 目的:研究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缺氧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作用,以及在人正常细胞系LO2细胞缺氧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作用。 方法1,四甲基偶氮...
- 毛长坤
- 关键词:P38MAPK信号通路
- 文献传递
- 肝内胆管结石围手术期的快速康复治疗被引量:2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12年6月间132例行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FTS组(56例)和对照组(76例),FTS组采用快速康复的新型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TS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8.8±4.6)d vs.(13.1±6.2)d]、住院费用减少[(3.0±0.6)万元vs.(4.0±0.5)万元],术后总体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下降[26.8%vs.44.7%,19.7%vs.36.8%],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5.4±3.8)d vs.(8.4±4.5)d,(1.9±0.7)d vs.(3.5±0.6)d](均P<0.05),全组患者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胆道手术史、术中切口保护措施及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应用FTS理念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 刘付宝毛长坤张志功赵义军赵红川王国斌吴鑫尧耿小平
- 关键词:胆结石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医护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5
- 2014年
-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供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12月间手术117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预防切口感染的特殊围手术期处理分为特殊处理组与常规处理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他临床指标;再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常规处理组比较,特殊处理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14.6%vs.36.8%),引流管拔除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既往胆道手术史、胆汁培养阳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和延迟拔除引流管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保护性因素(均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和术后延迟拔除引流管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且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 毛长坤刘付宝赵义军赵红川王国斌耿小平
- 关键词:胆结石外科伤口感染
- 睾丸切除术在小儿发育不良隐睾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通过分析发育不良隐睾患儿的病例资料,探讨如何把握睾丸切除术在小儿发育不良隐睾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7月至2016年5月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证实睾丸发育不良隐睾患儿207例,均为真性隐睾。年龄0.6-11.4岁[(4.7±1.2)岁]。其中左侧隐睾78例,右侧隐睾104例,双侧隐睾25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提示未见睾丸53例,提示睾丸萎缩或发育不良154例。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单纯经腹股沟切口149例,腹股沟切口联合腹腔镜探查47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11例。术中均与患儿家长沟通,睾丸轻、中度发育不良均保留睾丸167例;睾丸重度发育不良及睾丸萎缩40例,其中腹内单侧隐睾16例,腹外单侧隐睾22例均行睾丸切除术,2例腹外双侧睾丸重度发育不良患儿征求家长意见后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所有切除标本术后均送病理检验。术后通过电话随访186例,失访21例,随访时间1-128个月[(53±8)个月],术后3-6个月均行超声睾丸检查,了解双侧睾丸发育情况及有无睾丸发育不良或睾丸萎缩。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顺利出院,切除睾丸组术中证实精索血管纤细、睾丸发育差或萎缩;保留睾丸组术后随访超声检查提示未见明显睾丸样结构6例,完全萎缩12例,部分萎缩48例,均未行再次手术探查切除,无萎缩93例,无隐睾术后癌变病例。切除睾丸组健侧睾丸均正常发育。结论轻、中度睾丸发育不良可行保留睾丸手术,重度睾丸发育不良或睾丸萎缩征得家长同意后选择合理手术方式。
- 毛长坤曹永胜彭博刘项褚晗余鑫闻竹陶承品杨超
- 关键词:睾丸发育不良睾丸萎缩睾丸切除术隐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