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东

作品数:23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7篇后凸
  • 5篇椎体
  • 5篇椎体压缩
  • 4篇压缩骨折
  • 4篇手术
  • 4篇疏松性
  • 4篇椎间盘
  • 4篇椎体后凸
  • 4篇椎体后凸成形
  • 4篇椎体后凸成形...
  • 4篇椎体压缩骨折
  • 4篇后凸成形
  • 4篇后凸成形术
  • 4篇骨质
  • 4篇骨质疏松
  • 4篇骨质疏松性
  • 4篇骨质疏松性椎...
  • 4篇骨质疏松性椎...
  • 4篇成形术

机构

  • 16篇解放军第30...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解放军306...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作者

  • 23篇汪东
  • 19篇马华松
  • 17篇谭荣
  • 9篇张建党
  • 8篇刘涛
  • 8篇彭军
  • 7篇吴继功
  • 7篇陈晓明
  • 6篇邹德威
  • 6篇周建伟
  • 4篇袁伟
  • 4篇陈志明
  • 3篇杨滨
  • 2篇崔凯
  • 2篇迟成
  • 2篇陈晓明
  • 1篇周雪峰
  • 1篇马晓明
  • 1篇鲍磊
  • 1篇石丽萍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总装备部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健侧预防性减压策略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融合术中采取健侧预防性减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1 147例接受腰椎减压融合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时间段分为非预防组(732例)和预防组(415例),预防组根据术前健侧腰椎椎管狭窄程度选择性行健侧预防性减压。分析两组术后健侧腰源性腿痛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结果非预防组腰椎术后发生健侧腰源性腿痛27例,发生率3.69%,其中1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8例需再次手术,再手术率1.09%;预防组术后发生健侧腰源性腿痛11例,发生率2.65%,均为预防组中根据标准无需预防减压的患者,其中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再次手术,再手术率0.48%。术后健侧腰源性腿痛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预防组均低于非预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腰椎MRI显示健侧严重狭窄或中度狭窄且曾有过下肢症状的患者,行健侧预防性减压可以降低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率和腰椎再手术率。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周建伟汪东杨滨刘涛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融合术腿疼
极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治疗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行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的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13~26岁,平均16.8岁。术前侧凸 Cobb’s 角98°~175°,平均135.33°;术前后凸 Cobb’s 角96°~170°,平均133.33°,后路矫形采用分期手术,一期采用小切口撑开矫形,使侧凸和后凸得到部分矫正。术后3~6个月再进行后路二期矫形,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剃刀背切除和植骨融合术,随访12~34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术前、一次术后、二次术前、二次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手术平均矫正侧凸61.43°(43.4%),二次手术矫正25.49°(34.45%)。间隔期矫形丢失率3.13%,总矫形率61.8%,随访末次矫形平均丢失率2.92%,最终总矫形率58.83%。术前后凸 Cobb’s 角95°~175°,平均133.33°,一期手术矫正后平均后凸 Cobb’s 角79.67°,二次手术矫正后平均后凸 Cobb’s 角45°,末次随访平均后凸 Cobb’s 角47.26°。躯干和双肩的失平衡均得到显著改善。无严重脊髓、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后凸采用后路分两期手术治疗,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二次手术耐受力;可以获得良好的畸形矫形效果,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陈志明汪东刘涛崔凯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后凸截骨术脊柱弯曲
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与生长阀技术治疗早发型脊柱侧凸的临床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小切口分期延长和生长阀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分别接受生长阀和小切口分期手术治疗。按手术术式分为两组:生长阀组和小切口组,对两组病例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生长阀组术前Cobb角为(92.0±16.4)°(72°~132°)。终末融合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7.2±22.1)°(31°~64°),平均矫形率59.6%。小切口组术前Cobb角为(95.0±15.4)°(78°~135°),终末融合时术后侧凸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为(31.8±6.6)°(27°~48°),总矫形率为65.4%。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或生长阀技术均可以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小切口分期延长技术治疗较生长阀技术具有更高的矫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有效方法。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志明彭军陈晓明张建党汪东袁伟
关键词:手术治疗小切口
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2009年
目的探讨和评价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29例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经后路减压手术21例(其中9例使用了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侧前方入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8例。随访时间最长60个月,最短4个月,平均32个月。结果功能评定采用JOA评分标准:优14例,良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较术前症状加重1例。结论胸椎管狭窄症一经确诊,手术治疗是唯一的选择;根据受压情况选择后路或侧前方入路,通过精湛的手术技术和仔细的操作,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彭军马华松邵水霖周雪峰汪东
关键词:胸椎管狭窄症手术
选择性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7月应用选择性单侧穿刺经皮球囊扩张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8例(41个椎体)患者,依据术前MRI表现分为2组,A组20例在椎体骨折程度较重一侧穿侧,B组18例在骨折程度较轻一侧穿刺。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后凸Cobb角变化及骨水泥泄漏数据,对两组手术效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VAS评分术后(2.60±0.68)分;B组VAS评分术后(3.06±0.87)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病椎前缘术后(0.82±0.97)cm,B组病椎前缘术后(0.72±0.11)cm;A组病椎中间高度术后(0.76±0.99)cm,B组病椎中间高度椎术后(0.69±0.10)cm,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局部Cobb角术后(10.32±4.04)°,B组局部Cobb角术后(13.78±5.28)°;两组间术后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椎体前缘和中间相对高度及Cobb角恢复效果方面,骨折程度相对较重一侧穿刺优于骨折程度较轻一侧,无论选择哪一侧穿刺均可明显缓解疼痛。
张刚周建伟邹德威谭荣汪东刘涛杨滨
关键词: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凸成形术
慢性间歇性低氧诱导肝细胞自噬失调在NAFL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引起的以反复微觉醒和间歇性低氧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
汪东
关键词:间歇性低氧自噬内质网应激
复方南星止痛膏联合口服NSAID加腰背肌锻炼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对照试验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复方南星止痛膏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作用。方法将腰背肌筋膜炎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口服NSAID加腰背肌锻炼结合外敷复方南星止痛膏,对照组采用口服NSAID配合腰背肌锻炼。结果治疗后3周患者的腰背沉重感评分、疼痛及压痛评分、条索状改变等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中外敷复方南星止痛膏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张建党马华松谭荣汪东袁伟迟成
关键词:肌筋膜炎NSAID复方南星止痛膏临床对照试验
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后凸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6例行后路一期小切口撑开联合二期全脊柱截骨术的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13-26岁,平均...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陈志明汪东刘涛崔凯
关键词:极重度后路小切口
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 PCM 人工颈椎间盘( artifical cervical porous coated motion disc )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 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 JOA、VAS、NDI 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 Odom’s 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 X 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 X 线片上采用 McAfee 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 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 VAS 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 VAS 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 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 Odom’s 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周建伟汪东杨滨刘涛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移位颈椎
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评估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8月应用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56~87岁,平均74.4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1个椎体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术中、术后未出现脊髓或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VAS评分为(8.4±1.5)分,术后24 h为(2.2±1.1)分,随访期末为(2.3±1.2)分,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与随访期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5.60±1.34)mm,,术后24h为(22.30±1.02)mm,末次随访时为(21.43±0.75)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1.65±1.84°),术后24h为(13.30±1.53°),末次随访时为(14.52±1.5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锤击进针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建党马华松邹德威谭荣彭军汪东刘涛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