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健

作品数:36 被引量:16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地震
  • 9篇反演
  • 7篇地壳
  • 5篇重力场
  • 5篇重力反演
  • 4篇中段
  • 4篇剖面
  • 4篇网络
  • 3篇地壳结构
  • 3篇地壳密度
  • 3篇断裂带
  • 3篇深部
  • 3篇青藏
  • 3篇重力基线
  • 3篇重力仪
  • 3篇裂带
  • 3篇密度界面
  • 3篇绝对重力测量
  • 3篇基线
  • 3篇反演研究

机构

  • 3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安徽省地震局
  • 3篇地壳运动与地...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江苏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精...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湖北省测绘局
  • 1篇北京劳雷物理...

作者

  • 36篇汪健
  • 23篇申重阳
  • 17篇谈洪波
  • 12篇玄松柏
  • 11篇李辉
  • 11篇胡敏章
  • 10篇张新林
  • 9篇吴桂桔
  • 8篇杨光亮
  • 7篇邢乐林
  • 5篇郝洪涛
  • 4篇刘少明
  • 4篇孙少安
  • 3篇徐如刚
  • 2篇梁伟锋
  • 2篇韦进
  • 2篇王青华
  • 2篇宋浩
  • 2篇张毅
  • 1篇赵云峰

传媒

  • 12篇大地测量与地...
  • 5篇地震地质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地震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地震学报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不同参考深度模型下的南北带中段密度界面重力反演研究
)南北带中段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的意义.南北带中段区域范围大、界面起伏剧烈,按照传统统一参考深度模型(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方法)所得重力反演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且与地震测深等结果差异较大,如何提高反演...
汪健申重阳
关键词:反演方法
新一代CG-6重力仪性能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对新引进的2台CG-6相对重力仪的静态和动态性能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均优于10μGal,重复性标准差优于5μGal,静态、动态和混合零漂率幅值均小于8μGal·h-1,静态和混合零漂均呈现良好的线性特征。
玄松柏汪健李杰何彬李鉴国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与震前重力变化被引量:16
2021年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T_(e)为0~100 km,横向差异明显,且与块体构造关系密切.巴颜喀拉块体以北的柴达木块体T_(e)值高达50~80 km,以南的羌塘块体大部分区域的T_(e)大于20 km,五道梁以南出现局部大于30 km的高值区,玉树—德格地区出现局部大于40 km的高值区.巴颜喀拉块体T_(e)为0~20 km,较其南北块体明显偏小,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在南北“夹持”下发生物质东向运动,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东流的主要区域.地震易发生在岩石圈强弱变化的过渡地带(T_(e)变化梯度带),以及T_(e)较小区域的断裂带上.本次地震即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T_(e)低值区,震中附近有效弹性厚度约为15 km.震前流动重力变化分析表明,2015年以来3~5年的累积重力变化自西向东呈负-正-负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大致以震中为界形成了垂直于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过程中出现的深部构造运动态势.2018年以来的重力变化主要呈围绕震中形成西正-东负的弱区域性变化特征,显示震中地区已处于高应力应变的“固化”状态,地震即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拐弯部位.
胡敏章郝洪涛郝洪涛赵云峰刘金钊赵云峰刘金钊郑兵张新林王嘉沛张毅尹鹏吴云龙韦进汪健
关键词: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重力场变化
鲁甸M_S6.5地震孕育环境的重力学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鲁甸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东侧,主破裂为NW走向,其震中区处于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过渡地带,走滑和推覆构造发育,目前对该地震的孕震构造环境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争议。基于此,利用EGM2008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5阶离散小波变换,分离得到反映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利用实测重力剖面数据,分析其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计算并绘制其归一化总梯度(NFG)图像,研究了地壳密度变化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莲峰断裂与昭通-鲁甸断裂之间布格重力异常呈现SW-NE向的"高-低-高"型异常特征,鲁甸主震及余震均分布于低值带内,反映出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沿包谷垴—小河一带(低异常条带)向SE推进,至昭通鲁甸断裂受阻,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震;2)第3阶小波细节显示:上地壳负重力异常与主要断裂分布一致性非常好,反映了由断裂运动造成地壳浅部物质破碎而呈现出重力异常减小,震中附近NW向负异常条带可能与大凉山断裂向S发展有关,推测NW走向大凉山断裂向S扩展运动是鲁甸地震发震的直接动力来源;3)第4阶小波细节显示鲁甸震中存在明显的正异常,印证了中地壳内部高密度体的存在;第5阶小波细节显示鲁甸震中处于正异常区,预示着地幔物质的侵入,地幔隆升产生地壳引张力和印度板块推挤产生的压扭力是鲁甸地震震源拉张和走滑的动力来源;4)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图像显示:"变形"显著且E倾的小江断裂带为区域控制性断裂,鲁甸震源底部存在稳定的局部"不变体",稳定的密度不变体对此次地震破裂具有限制作用,是导致震源新生破裂规模有限且切割较浅的原因;5)通过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比较,认为昭通-鲁甸断裂孕震能力明显偏弱,其最大发震能力应在7级左右。
谈洪波申重阳玄松柏吴桂桔杨光亮汪健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离散小波变换归一化总梯度地壳结构
云南区域重力基准统一对重力场变化速率的影响
2022年
绝对重力仪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同一台仪器完成的多期观测数据,会因为激光波长和原子钟频率波动等自身因素导致的性能改变,造成观测数据出现轻微偏差;此外,同一测点各期使用不同仪器测量,不同仪器之间的互差也会导致多期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偏差,当后期计算重力变化趋势时,必须通过统一重力基准处理,将这种因测量仪器性能改变引起的基准偏差予以剔除.通过对2010至2020年云南区域内的陆态网络9个重力基准点的历期绝对重力观测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种统一重力基准的方法,对比了重力基准统一前后,短期(期与期之间)和长期的重力变化趋势,虽然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改变量也小,但也存在部分测点的短期变化趋势反转、长期变化速率改变量大的现象,重力基准的统一对于研究重力场变化速率十分必要.
张新林汪健李忠亚王嘉沛胡敏章
关键词:绝对重力测量
GRACE和地面重力测量监测到的中国大陆长期重力变化被引量:19
2012年
自2002年以来,GRACE卫星探测计划可提供高精度的时变地球重力场,用以探测地球系统的物质分布.自1998年中国大陆重力监测网建立以来,利用FG5绝对重力仪和LCR-G型相对重力仪每2年对该网进行重复测量获取重力场时变信息.基于此,本文利用GRACE和地面重力测量获得了中国大陆重力场的长期年变率,利用位错理论根据USGS发布的断层模型计算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并进行了300km高斯滤波.GRACE卫星重力和地面重力结果均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流失严重,在绝对重力基准站上,GRACE卫星重力与绝对重力变化率较为一致,汶川区域的地面重力变化结果可视为大地震前兆信息.
邢乐林李辉玄松柏汪健
关键词:GRACE卫星地震位错
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混合重力测量试验与分析
2023年
在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过程中,相对重力仪的格值标定和基准控制通常采用本网内的绝对重力基准值,由于仪器格值和控制基准的影响相互耦合,难以定量分析格值、基准控制对测网数据平差处理的影响。文中基于大别山金寨重力基线场的混合重力测量数据,解耦了格值、基准控制的影响,获得了金寨重力基线场的初值。结果表明:金寨重力基线场可以满足安徽地震重力测网仪器标定的需求,对提升监测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基线场、地震重力区域监测网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徐如刚张新林张新林梁霄孙鸿博储飞黄显良汪健
关键词:格值
金川—芦山—犍为剖面重力异常和地壳密度结构特征被引量:21
2015年
重力剖面金川—芦山—犍穿越芦山震区,近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长约300km,测点距平均2.5km,采用高精度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与同址GPS三维坐标测量,获得了沿剖面的自由空气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密度分层结构正反演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垂直断裂走向的宽广的巨型重力梯级带,重力变化达252×10^-5 m·s^-2以上(龙泉山以西),反映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陡变(约14.5km)性质;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过渡区(龙门山断裂带与新津—成都—德阳断裂之间)存在(30~50)×10^-5 m·s^-2的剩余异常"凹陷",可能与上地壳低密度体、山前剥蚀与松散堆积和推覆体前缘较为破碎有关;剩余密度相关成像显示地壳密度呈现分段性特征,在芦山地震位置出现高低密度变化;地壳呈现三层结构,四川盆地上、中、下地壳底界面平缓,反映其稳定阻挡作用,而松潘—甘孜块体上、中、下地壳底界面明显往盆地逐步抬升,反映出青藏高原往东的强烈挤压作用;松潘—甘孜块体往东推覆变形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内,推覆深度随离龙门山断裂带愈近而越浅.本文通过对密度分布及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芦山地震及龙门山地区地壳构造背景和当前活动性的深部动力环境特征.
杨光亮申重阳吴桂桔谈洪波石磊汪健张品王嘉沛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地壳结构龙门山断裂带
中国大陆重力场时变监测与强震预测被引量:21
2020年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申重阳祝意青胡敏章谈洪波郝洪涛韦进韩宇飞李辉汪健张新林刘少明王嘉沛孙凯
关键词:监测网地震预测
维西-贵阳剖面重力异常与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2015年
维西-贵阳剖面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关键地段,纬向切割康滇黔构造区,西端毗邻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部伸入华南地块。青藏高原东南缘为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台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是印度-亚洲挤压碰撞或会聚导致青藏高原物质侧向挤出向东南逃逸的场所。该区地质构造演化十分复杂、构造变形十分强烈和发育,大型走滑断裂之间夹持的地体。
申重阳杨光亮谈洪波玄松柏吴桂桔汪健
关键词:结构特征地壳密度剖面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华南地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