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芬
-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零价铁对铬污染底泥的修复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采用实验室批次实验方法,研究了零价铁对Cr(Ⅵ)模拟污染底泥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2%(以底泥干重计)的还原铁粉在24h内可将150mg·kg-1的Cr(Ⅵ)去除94.7%,较未加还原铁粉的Cr处理提高23.7%,较S+Cr+Fe处理(灭菌加铁)高14.2%;这说明,零价铁修复有效地促进了底泥中Cr(Ⅵ)的去除,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也具有一定的去除Cr(Ⅵ)的作用.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技术研究了零价铁修复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DGGE图谱的差异条带DNA序列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零价铁修复可使底泥中Cr(Ⅵ)耐受菌群减少,敏感菌群重新出现,并且可使底泥微生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恢复至未污染对照水平.PLF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零价铁修复可使代表细菌生物量的磷脂脂肪酸17∶0的量以及Cr(Ⅵ)对底泥微生物的胁迫恢复至未污染对照水平.
- 王新新张颖李慧王元芬徐慧姜世英
- 关键词:零价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磷脂脂肪酸
- 芘降解菌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代谢调控
- 沈抚灌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污灌历史最长的石油类污水灌溉区,土壤中大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严重,对当地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对此类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对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 王元芬
-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土壤微生物代谢调控
- 底泥铬污染的纳米铁粉修复及其土壤酶活性动态被引量:13
- 2008年
- 采用纳米铁粉修复Cr(Ⅵ)不同程度污染底泥,通过测定底泥中4种土壤酶活性,分析纳米铁粉修复对Cr(Ⅵ)污染底泥土壤酶活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纳米铁粉修复对底泥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添加底泥干质量1%的纳米铁粉在16d内对底泥30~100mg·kg-1的Cr(Ⅵ)的去除率均高于99.7%。Cr(Ⅵ)污染显著降低了底泥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Cr(Ⅵ)污染有很好的线性响应,可用于0~100mg·kg-1底泥Cr(Ⅵ)污染评价。经过16d的纳米铁粉修复,Cr(Ⅵ)污染底泥的脲酶活性恢复至未污染对照水平,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恢复效果不明显,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活性有待进一步恢复。
- 王新新张颖王元芬
- 关键词:纳米铁粉底泥土壤酶
- 芘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以芘为惟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芘降解菌B05。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B05鉴定为Aminobacter ciceronei。在芘初始浓度为1mg/L的液体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10d,菌株B05对芘的降解率为51%;在芘初始浓度为1mg/kg的土壤培养基条件下,培养30d,菌株B05对芘的降解率可达51%;在芘初始浓度为50mg/L的乙醇液体培养基条件下,培养5d,菌株B05对芘的降解率可达25.9%。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经SlideWrite统计软件拟合,菌株B05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pH值为7.3,最适生长温度为32.5℃,最适装液量为25.4mL(150mL三角瓶)。
- 王元芬张颖任瑞霞王新新姜世英莫旭华
- 关键词:生物降解
- 三氯乙烯降解菌FT17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采用水-硅油双相系统,从辽河流域浑河沈阳段底泥中筛选得到一株三氯乙烯降解菌FT17。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 Blast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Sporosarcina ginsengisoli。菌株FT17最适生长温度为34°C,最适生长pH为7.8。苯酚作为共代谢基质可以促进该菌株对三氯乙烯的降解。该菌株的三氯乙烯降解酶在胞内和胞外均存在。采用两种质粒提取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质粒检测,结果均没有发现质粒条带,推测该菌株的三氯乙烯降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王新新张颖李慧王元芬
- 关键词:三氯乙烯生物降解
- 零价铁修复1,3-二氯苯污染底泥被引量:2
- 2009年
- 通过序批试验研究了零价铁修复对底泥中1,3-二氯苯的去除效果,分析了零价铁修复过程中pH和铁离子质量浓度以及修复后底泥土壤酶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占底泥干质量2%的还原铁粉,1,3-二氯苯的去除率可达72.3%〔初始w(1,3-二氯苯)为500 mg/kg,培养时间为20 d〕,较未添加零价铁修复处理高52.0%.零价铁有效地促进了底泥中1,3-二氯苯的去除,土著微生物在自然恢复中起一定的作用.在修复过程中零价铁并未使底泥pH发生明显变化,底泥水体中的总铁质量浓度(低于0.3 mg/L)始终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3-二氯苯污染使底泥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的酶活性显著降低,使脲酶的酶活性显著升高.零价铁修复使1,3-二氯苯抑制的底泥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恢复到未污染对照水平.
- 王新新张颖王元芬
- 关键词:零价铁底泥土壤酶
- 一种利用零价铁修复六价铬污染底泥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污染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零价铁修复六价铬污染底泥的方法。本发明利用零价铁具有的化学还原、吸附共沉淀等特性,去除污染底泥中的六价铬。通过向底泥中添加一定量的零价铁,如还原铁粉、铁屑等,使底泥中的六价铬...
- 张颖王新新王元芬韩斯琴李慧史荣久杨伟超徐慧陈冠雄
- 文献传递
- 三氯乙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被引量:5
- 2008年
- 三氯乙烯是一种具有"三致"效应的有机氯代烃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广泛应用,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三氯乙烯进入自然环境,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获得更为丰富的三氯乙烯降解微生物资源,利用水-硅油双相系统从实验室高浓度三氯乙烯胁迫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两株三氯乙烯降解菌WF1、FT10。在三氯乙烯初始质量浓度为5mg·L-1的条件下,培养72h,菌WF1、FT10对三氯乙烯的降解率分别为53.36%、48.06%;在500mg·L-1乙酸钠作为共代谢基质的情况下,降解率分别为55.95%、55.62%,降解速率明显提高。根据形态学观察、16项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WT1归为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将菌株FT10归为Sporosarcina aquimarina。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经SlideWrite统计软件拟合,菌株WT1和FT10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3.7℃和35.4℃,最适生长pH分别为7.6和7.9。
- 王新新张颖韩斯琴王元芬李慧
- 关键词:三氯乙烯降解菌底泥
- 华北典型旱地小麦土壤amoA基因的PCR-RFLP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通过构建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氨氧化酶基因亚基A(amoA)克隆文库,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分析了华北地区典型早地冬小麦土壤中amoA基因的多样性。采用MspI和Afa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amoA基因克隆文库中阳性克隆子进行双酶切后,共得到了18个氨氧化细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a Units,OTUs)和10个氨氧化古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a Units,OTUs),其文库覆盖率分别达到92.9%和88.3%。氨氧化细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氨氧化古菌。通过对文库中amoA细菌测序分析,所有的序列都属于Nitrosospira cluster3。而在氨氧化古菌中存在着一个绝对优势种群,它占到克隆文库的80%,测序分析的结果表明,氨氧化古菌属于不可培养的泉古菌门。
- 莫旭华史荣久李慧郑佳王元芬徐慧
- 关键词:RFLP分析
- 底泥中芘高效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及特性研究
- 2008年
- 从辽河流域浑河沈阳段采集底泥样品,利用吸附性载体,以芘为唯一碳源,筛选到一株芘高效降解菌F8,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测序结果鉴定该菌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对菌株F8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8在32℃振荡培养条件下,7d后对50 mg·L^(-1)的芘降解率为62.75%,芘的降解与细菌浓度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其培养条件优化,确定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6℃和6.5。对菌株F8在重金属离子胁迫下的生长研究发现,Cd^(2+)对菌株F8有毒性;Zn^(2+)对菌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u^(2+)对菌株生长影响很小。研究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用,结果显示水稻促进了菌株F8对芘的降解,使降解率增加了11.85%。
- 姜世英张颖林俊杰王新新王元芬
- 关键词: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