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朝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依恋
  • 2篇敏感性
  • 2篇母亲
  • 2篇成人依恋
  • 1篇大学生
  • 1篇调查问卷
  • 1篇心理
  • 1篇心理专业
  • 1篇学步
  • 1篇验证性因素分...
  • 1篇婴儿
  • 1篇女大学生
  • 1篇问卷
  • 1篇问卷编制
  • 1篇内部工作模式
  • 1篇防御方式
  • 1篇成人

机构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作者

  • 4篇王朝
  • 3篇王争艳
  • 2篇梁熙
  • 1篇黄贤军
  • 1篇胡若时
  • 1篇肖晶
  • 1篇林青
  • 1篇吴东红
  • 1篇贺琼
  • 1篇张茜
  • 1篇卢珊

传媒

  • 1篇心理学报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母亲的依恋史和敏感性对婴儿依恋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母亲成人依恋,母亲敏感性以及婴儿依恋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母亲改善自己的看护行为,提高婴儿的依恋安全性。方法:对68对母婴进行实验室陌生情境观察、家庭母婴互动观察和成人依恋的问卷调查,采用变量定向和个体定向的方法分析数据,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母亲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且敏感性高(以孩子为中心时),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机率更大;反之,孩子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机率更大。结论:母亲自身的依恋类型和母亲敏感性在婴儿安全依恋的形成中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张茜王争艳程南华王朝梁熙
关键词:成人依恋敏感性
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的编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编制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AAES),评估成人在儿童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方法:根据Main等提出的经典的成人依恋访谈技术编制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选取≥18岁成人受试844人,通过项目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最终结构。采用孤独分类量表(DLS)中的家庭孤独分量表和自尊量表(SES)为效标。随机选取其中152名受试在两周之后进行重测。结果:问卷共36个条目,包括安全型,过度投入型,淡漠型和未解决型4个分量表。各拟和指数为χ2/df=2.18,GFI=0.92,TLI=0.90,CFI=0.91,IFI=0.91,RM SEA=0.04。依恋总分与家庭孤独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9),而与SES得分呈正相关(r=0.29),均P<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各分量表α系数为0.51~0.72;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69~0.8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成人对父母的依恋经历调查问卷结构清晰,信效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供成人的依恋研究和实际应用。
王朝肖晶王争艳吴东红
关键词:成人依恋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编制
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被引量:25
2014年
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类别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
林青王争艳卢珊梁熙贺琼王朝胡若时
关键词: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心理与非心理专业女大学生防御方式的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通过对219名心理和非心理专业女大学生施测DSQ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分析她们在使用防御方式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使用防御机制的年级趋势上,两者具有不同特点。当非心理专业学生处在大二和大四这两个面对更多的生活及学业压力的年级时,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程度会明显增多,心理专业的学生则相对稳定。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促使非心理专业学生形成不良的防御机制并持续采用,而对心理专业的学生防御机制的使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负性影响。由此可见,接受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有助于个体重构和完善自身采用的防御模型,更少地使用不合理的防御机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王朝黄贤军
关键词:防御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