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科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玉米
  • 5篇套作
  • 5篇大豆
  • 4篇施氮
  • 4篇无机磷
  • 4篇根瘤
  • 4篇根瘤菌
  • 4篇共生固氮
  • 4篇固氮
  • 3篇氮素
  • 3篇养分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磷肥
  • 2篇氮含量
  • 2篇氮利用
  • 2篇氮利用效率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利用效率
  • 2篇养分吸收
  • 2篇玉米产量

机构

  • 15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5篇王科
  • 11篇陈远学
  • 11篇徐开未
  • 5篇周涛
  • 5篇王佳锐
  • 5篇赵亚妮
  • 4篇邹兰
  • 3篇刘明
  • 3篇彭丹
  • 2篇张朝春
  • 2篇张勇
  • 2篇陈晓辉
  • 2篇刘静
  • 1篇杨玲
  • 1篇周涛
  • 1篇陈新平
  • 1篇杨华
  • 1篇黄蔚
  • 1篇杨昱
  • 1篇陈松鹤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在已连续2年(2011-2012年)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磷肥效应定位试验基础上,第3年(2013年)开展了不同施磷对该体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均随施磷或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体系周年总产量P2~P5处理比P1处理分别增加25.5%,31.9%,43.8%,18.3%。(2)施磷明显增加作物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提高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但对3种作物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体系籽粒氮积累量P2~P5处理比P1处理分别增加33.5%,43.4%,56.1%,17.2%,体系的氮素偏生产力P1处理比P2~P5处理依次低20.0%,26.2%,32.5%,17.9%。(3)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各个磷处理间差异较小,由于植物地上部氮积累量的增加,3种作物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周年体系氮的施入与产出差值P1~P5处理分别为76.1,-18.2,-50.0,-77.7,15.7kg/hm2,除P1和P5处理外其他施磷处理的氮产出均大于氮投入,表明适量施磷能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从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陈远学周涛王科崔雅琪张朝春徐开未
关键词:小麦大豆氮利用效率
一种蚕豆根瘤菌株系Bdz5-3及其应用
一种蚕豆根瘤菌株系Bdz5‑3及其应用,该菌株是从新鲜的蚕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属于根瘤菌属Rhizobium anhuiense株系。该菌株系于2017年10月23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
徐开未陈远学全紫曼徐祯彭丹刘明廖金山王科
一株中华根瘤菌SCAUs65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中华根瘤菌SCAUs65及其应用,该菌株是从新鲜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该菌株已于2014年3月14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4084,分类命名为费氏...
徐开未陈远学邹兰王科张勇陈晓辉刘静
文献传递
氮、磷肥用量对单/套作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的影响
玉米是麦/米/豆套作体系的核心作物,因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研究套作种植方式及氮磷化肥用量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该体系的高产高效特性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2013-2014以单/套作玉米为研究对...
王科
关键词:玉米套作氮磷
文献传递
玉米间苗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工具,特别是一种玉米间苗夹,包括主夹杆和副夹杆,主夹杆和副夹杆通过铰轴连接形成一个夹钳,主夹杆和副夹杆上端为把手,主夹杆下端安装有底板,底板表面有波纹,底板下端连接有尖铲;所述的副夹杆下端安装夹板,...
陈远学徐开未王佳锐邹兰周涛刘志恒赵亚妮王科胡斐陈松鹤刘明彭丹
文献传递
攀西地区蚕豆根瘤菌抗逆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对采自四川省攀西地区8个县市14个采样点的22株蚕豆根瘤菌进行耐盐、耐酸碱、抗生素抗性和耐高温或低温等抗逆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普遍耐盐性差,仅有4株菌株能在10 g/L NaCl上生长,其中2株菌株能在50 g/L NaCl上生长;供试菌株对酸碱的耐性比较强,所有菌株都能在pH 5.0~10.0范围内生长,68.2%的菌株能在pH 4.0~12.0范围内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63.6%的菌株既能耐受8℃低温,又能耐受60℃高温热激30 min;对抗生素的抗性表现为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筛选出2株耐盐、耐酸碱、生长温度范围广和耐抗生素较强的菌株,分别为B1和B3。
邹兰王科钟坤仲周涛杨玲杨华徐开未
关键词:抗逆性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cm)比净作(平均33.3cm)显著高6.2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cm)比套作(平均74.4cm)高10.4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cm)大于净作(5.6和4.6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王佳锐王科赵亚妮徐开未周涛陈远学
关键词:大豆套作农艺性状
黄柏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研究
黄柏(CortexPhellodendri)为芸香科(Rutaceae)黄檗属(PhellodendronRupr.)植物黄皮树(P.chinenseSchneid.)和黄檗(P.amarenseRupr.)的干燥树皮,...
王科
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0 kg(N)·hm-2、120 kg(N)·hm-2和180 kg(N)·hm-2,分别记为N1、N2、N3和N4]小麦单作、小麦/空带和小麦/玉米套作3种模式中小麦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玉米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氮处理下,与单作小麦相比,小麦玉米套作的小麦始终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其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单作小麦平均增加15.7%和17.8%;套作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其边行的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比单作行分别增加23.8%、27.3%、48.9%和19.1%,说明套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对氮利用效率更高。不施氮(N1)和低氮(N2)处理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的生物量、产量比小麦/空带模式平均低6.5%和5.7%,但在中氮水平(N3)时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小麦/空带模式高14.1%、5.0%、6.8%和4.5%。说明在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套入玉米在施氮不足时小麦生长受到抑制,而在施氮充足时小麦生长得到促进。因此,套作小麦有边行优势和产量优势,小麦行间套作玉米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消除小麦、玉米间的氮素竞争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
赵亚妮王科王佳锐陈远学杨昱
关键词:氮素管理边行优势吸氮量
一株中华根瘤菌SCAUs65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中华根瘤菌SCAUs65及其应用,该菌株是从新鲜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该菌株已于2014年3月14日保藏于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4084,分类命名为费氏...
徐开未陈远学邹兰王科张勇陈晓辉刘静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