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阿芳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生死
  • 3篇生死观
  • 2篇死生
  • 2篇临终
  • 2篇临终关怀
  • 1篇道家
  • 1篇道术
  • 1篇义务
  • 1篇义务教育
  • 1篇儒家
  • 1篇视域
  • 1篇尊严
  • 1篇文化
  • 1篇乡村
  • 1篇孝道
  • 1篇孝道文化
  • 1篇教育
  • 1篇老庄
  • 1篇老庄道家
  • 1篇老子

机构

  • 7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王阿芳
  • 1篇白奚

传媒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齐齐哈尔师范...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新课程研究(...
  • 1篇教学与管理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对教师和学生“共享一室”模式的思考
2017年
教师与学生“共享一室”模式的出现是各地实施小班化教学所推行的一项措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发展,且便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也出现了教师没有独立办公室,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不便等弊端。而这种模式引发了我们对于空间的独立性、教师的尊严和教育的本真状态等问题的反思。
王阿芳
关键词:尊严本真
老子对“古之道术”的传承和哲学提升被引量:1
2018年
《老子》中有很多思想观念都传承了前人的思想经验,老子对这些"古之道术"进行了关键性的理论提升,使之凝聚为富有哲理的命题,由经验形态的思想观念上升为系统的学说理论,成为了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考察了老子"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功遂身退"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老子如何对这些古老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何种理论提升,使之由应用之"术"的层面提升为哲理之"道",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本文力图还原老子思想的本义,强调避免用"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欲取姑与"、"激流勇退"等后起的应用义、引申义来理解老子本人的思想。
白奚王阿芳
关键词:老子本义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行走的儒家孝道文化被引量:1
2008年
《孝经》是先秦儒家关于孝道的重要著作。其中的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这种孝道的美德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着转换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弘扬博爱、广敬的孝道精神,对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对于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阿芳
关键词:儒家孝道文化
死生之际
人有生也有死,死亡是生命运动发展过程的必然归宿。而临终正是人生之无望、走向必然死亡的濒危阶段。临终者面对死亡表现出的恐惧、焦虑以及带给其亲属家人的伤害和痛苦凸显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大多指...
王阿芳
关键词:临终关怀生死观
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被引量:5
2018年
本文围绕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课题,从分析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入手,深入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然后重点阐述了建设高素质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思路与对策。
王阿芳
关键词:乡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由《庄子·大宗师》引发的生死之思
2007年
《庄子·大宗师》中的超然、洒脱的生死观教人忘却生死,顺其自然,这种朴素的观念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种种心灵的困顿和迷茫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世俗的浮躁和狭隘,庄子笔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真人将引领现代人走出心灵困顿;以"死生,命也"的坚定来诠释生命之无常,将生死置之度外,在自然中找寻个人的安慰;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看"生死存亡一体者",生与死没有界限,人们应顺应生死,坦然地去面对生活。
王阿芳
关键词:生死观
死生之际——老庄道家生死观视域内的临终关怀研究
人有生也有死,死亡是生命运动发展过程的必然归宿。而临终正是人生之无望、走向必然死亡的濒危阶段。临终者面对死亡表现出的恐惧、焦虑以及带给其亲属家人的伤害和痛苦凸显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大多指...
王阿芳
关键词:临终关怀生死观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