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 作品数:27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起源、分布与疾病进展
- 2008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髓衰竭和发展为急性白血病(AL).MDS异常克隆起源于多向祖细胞或其以上的干细胞.新近研究发现某些类型的MDS干细胞来源于正常的干细胞.对于不同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异常克隆在各细胞系列的分布不同.随着异常克隆比例的增加疾病恶化.MDS异常克隆的研究,对于了解MDS发病机制,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 秦玲王椿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畸变
- CEA-rv诱导特异性CIK细胞对Lovo细胞株杀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重组基因痘苗(CEA-rv)负荷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特异性CI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Lovo杀伤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取制备好的CEA-rv,用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分别制备DCs和CIK细胞;用负荷CEA-rv的DCs和CIK细胞共培养,诱导CEA-rv-DC-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MTT法检测CBMC、CIK、Ag-CIK、Ag-DC-CIK和CEA-rv-DC-CIK对Lovo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脐血DCs高表达CD86、CD40,中度表达CD83和CD80。实验组细胞(CEA-rv-DC-CIK)对Lovo细胞的杀伤能力(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EA-rv负荷的DCs能增强CIK细胞对Lovo细胞的杀伤活性,为CEA阳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王新帅秦玲冯笑山高社干祁岩超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CIK细胞CEA-RV
- 预激方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预激方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用CAG预激方案治疗14例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1 1例,M...
- 秦玲阮林海刘珂赵小强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在病态和非病态造血细胞中的分布被引量:3
- 2011年
-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收集我院诊治的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66(53-91)岁。按WHO标准分型:1例为含5q的复杂核型异常,诊断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骨髓红系和粒系均有病态造血,巨核系明显减少。3例+8,包括2例RCMD(其中1例骨髓红系和粒系病态造血,巨核系缺如;
- 秦玲王椿杨景森秦尤文阮林海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隆病态造血原位杂交荧光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发病机制。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分析11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染色体变异和遗传病族谱。结果 11例患者中多数有鼻衄症状,全部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或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中8例患者存在不同部位的内脏动静脉畸形,行染色体检查的9例患者均发现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10例患者有本病相关家族史。结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显性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影像学检查、染色体分析和遗传学族谱分析是诊断本病的有力方法。
- 秦玲刘珂赵小强伍星
- 关键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影像学染色体遗传学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el(20q)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被引量:3
- 2008年
- 为了探讨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del(20q)]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患者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分选(FACS)del(20q)的MDS患者骨髓CD15+、GPA+、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应用Annexin V-FITC和PI通过FACS分选该患者骨髓Annexin V+PI-(凋亡细胞)和Annexin V-PI-细胞(活细胞),然后应用LSI D20S108探针和TelvysionTM 20p探针对分选细胞分别进行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检测。同时选取4例核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检测。结果显示,该MDS RAEB-1患者的骨髓CD15+细胞和GPA+细胞中MDS克隆百分比分别为70.50%和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9%和6.17%);而在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中分别为3.23%、4.32%、5.77%,低于对照组(5.76%、4.85%、6.36%)。该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为16.09%,MDS细胞克隆在凋亡细胞和活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32.48%和70.11%。结论:MDS患者del(20q)异常克隆主要分布于粒系与红系细胞。
- 秦玲王椿秦尤文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王小蕊赵初娴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凋亡
- 不同方法检测de(l20q)异常克隆在骨髓细胞系列中的分布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为了比较FACS联合间期FISH和细胞形态学分类联合FISH的方法检测del(20q)的MDS-RAEB-1患者异常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中的分布。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分选(FACS)de(l20q)的MDS患者骨髓CD15+、GPA+、CD3+CD56-CD16-、CD19+和CD3-CD56+CD16+细胞,细胞形态学分类该患者有核红系、粒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然后应用相应探针对分选细胞分别进行FISH检测。同时选取4例核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检测。结果 FACS和形态学分类联合FISH两种方法检测de(l20q)患者的异常克隆在骨髓粒系(CD15+)和红系(GPA+)中的百分率分别为70.50%/71.20%和93.30%/92.40%,检测结果非常接近(P>0.05)。两种方法检测异常克隆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均为阴性。后者检测浆细胞未见de(l20q)异常克隆。结论两种方法检测de(l20q)异常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中的分布,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前者检测简便,后者更为直观。
- 秦玲付黎明刘珂阮林海
- 关键词:克隆流式细胞仪形态学
- 含有5q-复杂核型的骨髓病态及非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来源
- 2008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含有的5q-复杂核型骨髓病态及非病态造血细胞的克隆来源。方法:对1例含有5q-复杂核型的MDS患者及4例核型正常的缺铁性贫血者(对照组)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Wright-Giemsa染色,并行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统计其病态和非病态造血细胞的荧光信号。结果:MDS患者病态造血细胞中来源于异常克隆者占85.9%,在非病态造血细胞中源于异常克隆者占35.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MDS非病态造血细胞中,在原始红、早幼红、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中来源于异常克隆的比例依次为71.4%、53.3%、26.3%和11.8%;在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中的比例依次为66.7%、46.2%、33.3%和15.8%。异常克隆在非病态造血细胞由幼稚至成熟各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DS病态造血细胞中来源于异常克隆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病态造血细胞。在红系、粒系非病态细胞中,随着细胞分化成熟,异常克隆细胞的比例降低,提示异常克隆细胞成熟分化受阻。
- 秦玲王椿秦尤文王小蕊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隆病态造血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与细胞形态的关系被引量:6
- 2008年
- 尽管细胞遗传学异常逐渐成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分型、预后判断的要素之一,血细胞发育异常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仍然是诊断MDS的一个必要条件,无论是FAB分型还是WHO分型都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进行的。MDS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已日益清晰,但是MDS异常克隆与造血细胞形态改变的关系仍不清楚。我们应用标尺定位Wright-Giemsa染色的骨髓细胞涂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探讨MDS异常克隆与细胞形态(病态造血细胞与非病态造血细胞)的关系。
- 秦玲王椿白萍秦尤文王小蕊颜式可高彦荣蔡琦赵初娴蒋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形态学改变克隆细胞遗传学异常分子生物学特征
- 中国年轻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征
- 2023年
- 目的探究中国年轻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向MPN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诊断时年龄分为年轻组(≤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0岁),在各疾病类型中比较三组的差异。结果共收集到1727份可供分析的问卷,其中年轻组453例(26.2%),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74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0例、骨髓纤维化(MF)99例(原发性MF 45例,PV后MF 20例,ET后MF 34例);男性178例(39.3%),中位年龄31(18~40)岁。与中年、老年MPN受访者相比,年轻MPN受访者中未婚、高学历、无合并症、无合并用药、较低危险度分层占比较高(P<0.001)。年轻MPN受访者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患者占比较高(ET:P<0.001;PV:P=0.007;MF:P=0.001),脾大的比例在初诊(PV:P<0.001)和调研时(ET:P=0.052;PV:P=0.063)最高,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在初诊(ET:P<0.001;PV:P=0.011)和调研时(ET:P<0.001;PV:P=0.003)均最低。年轻MPN受访者JAK2突变比例最低(ET:P<0.001;PV:P<0.001;MF:P=0.013),CALR突变比例最高(ET:P<0.001;MF:P=0.015),非驱动基因突变(ET:P=0.042;PV:P=0.043;MF:P=0.004)和高分子风险(HMR)突变(ET:P=0.024;PV:P=0.023;MF:P=0.001)的检出率均最低。结论与中、老年患者相比,年轻MPN患者有着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征。
- 张梦雨宝梅石红霞刘晓力许娜段明辉庄俊玲杜新秦玲惠吴函梁蓉王梅芳陈烨李冬云杨威唐古生张伟华匡霞苏伟韩艳秋陈丽梅许霁虹刘卓刚黄健赵春亭佟红艳胡建达陈春燕陈协群肖志坚江倩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