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支原体肺炎26例诊治体会 2005年 程春早期高剂量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6年 目的:评价早期高剂量美托洛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患者早期均给予高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卡托普利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联用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为58.93%(P<0.05);心律失常发作率为19.64%低于对照组为50.0%(P<0.05);观察组患者胸痛时间、胸痛发作次数、泵衰竭率、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和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高剂量美托洛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黄玉艳 陈然 程春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高剂量 美托洛尔 卡托普利 单硝酸异山梨酯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2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氯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质量。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24hSBP、24hDBP、24hSBPV、24hDBPV及左心室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质量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改善左心室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程春关键词: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氯沙坦 氨氯地平 C-反应蛋白及清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及清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清清蛋白浓度,并与10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正常体检者,血清清蛋白浓度低于正常体检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患者,血清清蛋白浓度低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呈正相关,浓度越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血清清蛋白浓度呈负相关。高水平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程春关键词: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C-反应蛋白 血清清蛋白 肽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5年 目的探讨肽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接受治疗的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20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22例)与ACS组(98例),按冠脉病变的支数将ACS组划分为单支组(32例)、双支组(40例)、三支组(23例)、左主干组(3例)。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发病后0~3h、3~6h、6~12h的血浆肽素水平,分析肽素在AC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ACS组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在0~3h内的肽素检测水平最高,与6~12h肽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组肽素水平高于单支、双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主干组肽素水平高于与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肽素水平能够反映ACS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心肌缺血的状况,可以作为诊断及评估ACS病情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龙骁 陈然 程春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AMI后心力衰竭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的疗效及对NT-proBNP及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肌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AMI后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培哚普利常规剂量组及培哚普利高剂量组,每组40例。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剂量组给予培哚普利4.0 mg/d,高剂量组给予培哚普利8.0 m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心功能及心肌能量消耗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血浆NT-pro BNP及心肌能量消耗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每搏输出量(SV)、左室后壁厚度(PWT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收缩末期张力[左室收缩末期周向室壁应力(c ESS)]、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EE)、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后,高剂量组的收缩压、舒张压、PWTs、LVIDs低于常规组(P<0.05,P<0.01),SV、LVEF高于常规组(P均<0.05),MME[(1.20±0.16)cal/systole vs(1.42±0.20)cal/systole]、c ESS[(184.7±30.5)kdyn/cm^2vs(234.0±37.5)kdyn/cm^2]、NT-pro BNP[(1 208.4±520.7)ng/ml vs(1 551.8±620.4)ng/ml]低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 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高剂量培哚普利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心肌能耗和血浆NT-pro BNP水平,提高心功能。 龙骁 陈然 程春 黄玉艳 贾颖 吴鹏翠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培哚普利 能量消耗 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和B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LVEDD、LVEF、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程春关键词:心力衰竭 心功能 阿托伐他汀 C-反应蛋白 老年高血压夜间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60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两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并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及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标准差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吴鹏翠 杨涛 陈然 程春 刘赵云关键词:血压 NT-proBNP和MMP-9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 T‐proBN P )、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PCI术后4周时92例AMI患者左心室容积增加率的不同,将其分为左室重构组,非左室重构组,并设稳定性冠心病对照组。比较患者NT‐proBNP、MMP‐9水平及其与PCI术后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等的关系。【结果】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MMP‐9水平较稳定型冠心病对照组明显升高;左室重构组血浆 NT‐proB‐NP、MMP‐9水平持续增高,与非左室重构组在PCI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血浆NT‐proB‐NP、MMP‐9水平与LVEDV均呈明显正相关( P <0.01),与LVEF均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AMI患者血浆NT‐proBNP、MMP‐9水平与左室重构指标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早期左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吴鹏翠 阳军 陈然 程春 刘赵云关键词:利钠肽 心室重构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发色底物显色法分别对155例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其浓度明显下降(P〈0.01及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在有效调脂的同时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siCAM-1浓度和PAI-1活性,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陈然 黄红光 刘江陵 程春 黄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