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福莉

作品数:51 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6篇心房
  • 26篇房颤
  • 25篇心房颤动
  • 22篇消融
  • 18篇导管消融
  • 14篇导管
  • 14篇血管
  • 14篇静脉
  • 14篇肺静脉
  • 8篇射频
  • 7篇射频消融
  • 6篇导管消融术
  • 6篇血管紧张
  • 6篇血管紧张素
  • 6篇消融术
  • 6篇紧张素
  • 5篇动脉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心血管

机构

  • 26篇河北省人民医...
  • 21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福建省立医院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济南市第四人...
  • 2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中心...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心血管...

作者

  • 50篇胡福莉
  • 21篇马长生
  • 20篇刘兴鹏
  • 20篇董建增
  • 19篇汤日波
  • 19篇龙德勇
  • 17篇喻荣辉
  • 14篇齐晓勇
  • 11篇卢春山
  • 9篇方冬平
  • 9篇刘美霞
  • 9篇李树仁
  • 9篇郝蓬
  • 8篇王天红
  • 7篇刘晓惠
  • 5篇袁华兵
  • 5篇康俊萍
  • 5篇史力生
  • 5篇袁静
  • 5篇党懿

传媒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临床荟萃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09
  • 6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左心房三维电解剖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男 10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2 4± 12 8(2 8~ 74 )岁 ,平均左心房内径 4 6 7± 5 4mm。其中阵发性房颤 10例、永久性房颤 3例、持续性房颤 1例。首先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 ,然后在肺静脉环状标测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消融终点包括以下三点 :(1)完成所有预设的左心房消融径线 ;(2 )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 ;(3)阴性诱发结果。结果  (1) 10例 (71 4 % )阵发性房颤达到消融终点 ;(2 )手术的总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 2 92± 4 9min和 5 4± 9min ;(3)随访 5 2± 5 7(1~ 2 3)周 ,7例 (5 0 % )阵发性房颤患者可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 ,3例 (2 1 4 % )阵发性房颤发作显著减少 ,4例 (2 8 6 % )持续性 永久性房颤仍为房颤 ;(4 )术中及随访期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左心房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安全可行 。
马长生董建增王京刘兴鹏龙德勇刘小青储慧民胡福莉
关键词:肺静脉标测导管消融术心房颤动消融终点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及其相应分子水平的系列研究
陈慧白玉茹杨柳青沈晓莉胡锡衷余惠珍胡福莉林胜辉
该研究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基因、分子水平和临床全面系统地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进行了研究,率先在国内外指出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该结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新思路;并在国内首先提出ACE基因多态性和AT1R基...
关键词:
关键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冠心病PCI术后食管裂孔疝误诊1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2个月余,加重1.5h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前区闷痛就诊我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前降支中段狭窄80%,远段狭窄50%,第一对角支开口狭窄85%~90%;回旋支未见明显狭窄病变;右冠状动脉内膜不光滑,
王卫卫王天红刘美霞曹广运袁华兵袁静胡福莉
关键词:冠心病食管裂孔
心房颤动合并糖尿病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糖尿病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0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CPVA),消融方法为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和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进行环绕双侧肺静脉前...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方冬平郝蓬龙德勇喻荣辉胡福莉卢春山刘晓惠
文献传递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无症状性复发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无症状性复发的发生率、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对连续48例接受 CPVI 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48 h动态心电图(Holter)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及6个月。对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是否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操作时间、术后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无症状性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48例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岁±14岁。术前为阵发房颤的25例,非阵发性房颤的17例。术后1、3、6个月阵发房颤组无症状性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8%、12%、8%;非阵发房颤组分别为23.5%、29.4%、35.3%。非阵发房颤组6个月时的无症状性复发率显著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CPVI 术后无症状性复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颤多见,而症状性复发的心律失常类型则以房性心动过速多见。结论CPVI 术后部分患者存在尤症状性房颤复发。非阵发房颤、左房增大及术后正常 R-R 间期的标准差增加是预测 CPVI 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郝蓬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方冬平胡福莉喻荣晖汤日波卢春山刘晓惠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肺静脉
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2006年
目的:研究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能否达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冠状动脉直径狭窄大于50%的109例 ACS 患者给予随访治疗,按能否坚持达标分为达标组50例及未达标组59例,比较两组血脂、血压、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内皮素、总一氧化氮合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发生率等情况。结果:9个月时未达标组因心原性猝死1例。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在12个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糖,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随访6个月及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FMD、一氧化氮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治疗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相比,FMD、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内皮素值均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治疗随访12个月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FMD 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B=15.2668-1.8065A。FMD 与 iNOS 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B=8.1662+0.0889A。结论:严格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达到规定的标准,可明显减少12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和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内皮素值升高有关。
李树仁齐晓勇谷剑张建清胡福莉王进华王小平赵晓云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内皮功能血管舒张
心房颤动患者房间隔解剖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胡福莉李文毅齐晓勇马长生
近年来,房颤经导管消融技术已成为症状性房颤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目前其消融方法尚不统一,包括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前庭消融,神经节丛消融,碎裂电位消融等多种方法,其中CPVA是主流的房颤主流策略。同时,CPVA术中,房间隔...
关键词:
关键词:心房颤动影像学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及机制探讨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了71例高血压病患者ACE基因型,并测定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所有病人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比较不同基因型间左室重量指数、血清ACE活性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ACE基因缺失型者左室重量指数明显高于插入型者。ACE基因不同基因型间血浆AT-Ⅱ水平无显著差别,但血清ACE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缺失型者明显高于杂合子及插入型者。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有关,但并非通过升高血浆AT-Ⅱ水平实现的。
胡福莉杨爽李树仁谷剑齐晓勇郭艺芳
关键词:ACE基因多态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左室重量指数
缝隙连接蛋白40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具体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缝隙连接是存在于相邻细胞间的一种特殊膜蛋白通道,使相邻细胞进行直接通讯,对心脏的协调收缩非常重要。近年研究发现,心脏的缝隙连接与心律失常有着密切关系。缝隙连接蛋白(Cx)40是心房肌主要的Cx,其在房颤时数量、分布及磷酸化状态发生变化,心房纤维化、心房扩大、炎症以及遗传因素均可使Cx发生改变,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王卫卫胡福莉
关键词:心房颤动连接蛋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9
1997年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9例冠心病患者和68例健康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第16内含子中长度为287bP碱基片段的插入/缺入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缺失型纯合子、插入型纯合子和杂合子,同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结果发现冠心病组中缺失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失型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与冠心病组间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比较无明显差别,但两组内不同基因型之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别,缺失型最高,插入型最低。以上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缺失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型者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其较高的血清转化酶水平有关。
胡福莉白玉茹伍严安陈发文陈慧胡锡衷
关键词: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冠心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