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以荣

作品数:229 被引量:2,640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5篇期刊文章
  • 29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4篇农业科学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131篇土壤
  • 45篇有机碳
  • 32篇微生物
  • 25篇喀斯特地区
  • 24篇土壤有机
  • 23篇土壤有机碳
  • 20篇红壤
  • 20篇峰丛
  • 20篇峰丛洼地
  • 19篇水分
  • 18篇土地利用
  • 17篇养分
  • 17篇施肥
  • 17篇桂西北
  • 16篇稻田
  • 16篇水稻
  • 16篇农田
  • 15篇土壤水
  • 14篇土壤水分
  • 12篇氧化钙

机构

  • 187篇中国科学院亚...
  • 105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2篇广西师范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研...
  • 16篇华中农业大学
  • 15篇湖南农业大学
  • 7篇广西大学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湖南省土壤肥...
  • 5篇贵州省烟草科...
  • 5篇湖南中烟工业...
  • 4篇宜春学院
  • 3篇贵州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铜仁地区烟草...
  • 3篇贵州省烟草公...
  • 2篇广西科技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湖南省农业科...

作者

  • 229篇苏以荣
  • 71篇陈香碧
  • 59篇何寻阳
  • 52篇吴金水
  • 31篇王克林
  • 28篇黄道友
  • 23篇胡亚军
  • 18篇陈洪松
  • 18篇冯书珍
  • 18篇张伟
  • 17篇肖和艾
  • 16篇胡乐宁
  • 14篇梁月明
  • 12篇黎蕾
  • 12篇董春华
  • 11篇罗尊长
  • 11篇刘守龙
  • 11篇张继光
  • 11篇曾馥平
  • 10篇李玲

传媒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环境科学
  • 14篇农业现代化研...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生态学杂志
  • 8篇农业环境科学...
  • 7篇生态学报
  • 6篇土壤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土壤学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土壤通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烟草科学
  • 3篇湖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岩溶
  • 3篇土壤与环境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24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11篇2013
  • 14篇2012
  • 11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19篇2008
  • 14篇2007
  • 21篇2006
  • 14篇2005
  • 1篇2004
2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丘陵区水田和旱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矿化对水分的响应被引量:10
2014年
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典型水田和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Hc标记稻草,培养30d后,提取-9原位土壤中结构相似的Hc可溶性有机碳(DOC);将HC.DOC加入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并设置45%、60%、75%、90%和105%田间持水量(WHC)5个水分梯度,在标准状态下(25℃)培养100d,监测^14C—DOC在土壤中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100d后,两种土壤中28.7%~61.4%的标记DOC被矿化为CO2,且5个水分条件下,水田土壤DOC的矿化率均显著高干旱地,这主要是由于水田土壤DOC的结构组成比旱地土壤更简单.好气条件(56%~75%WHC)有利于两种土壤DOC的分解,淹水条件(105%WHC)则有利于DOC的积累.土壤处于好气条件(45%~90%WHC)时,DOC的生物可分解率及易分解态所占比例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100d内,水田和旱地易分解态DOC分别占其累积矿化量的80.5%~91.1%和66.3%-72.4%,说明DOC的生物可分解率主要由其易分解态组分所占比例决定.
陈香碧王嫒华胡乐宁黄媛李杨何寻阳苏以荣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水分旱地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草生长及营养代谢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8
2006年
在烟草栽培中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节作用来改善烟叶品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主要从生长调节剂对烟草种子萌发、根系生长、钾素营养、烟碱合成、腋芽抑制等的调节作用方面进行阐述。指出通过生长调节剂的调节作用来协调烟株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平衡等是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的有效途径。
邹焱苏以荣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烟草
稻田微氧层和还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氮素添加的响应
2023年
田间条件下,淹水稻田由于上覆水中溶解氧的扩散作用,使其表层土壤存在约1 cm厚的微氧层,这个特殊层次中碳氮转化的特征尚未明晰.以亚热带典型稻田土壤为对象,采用100 d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结合^(13)C稳定同位素示踪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稻田土壤微氧层(0~1 cm)和还原层(1~5 cm)外源新鲜有机碳(^(13)C-水稻秸秆)和原有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氮肥施用[(NH4)2SO_(4)]的响应规律及其微生物过程.结果表明,氮素添加使土壤总CO_(2)和^(13)C-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提高11.4%和12.3%;培养结束时,氮素添加下还原层比微氧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13)C回收率分别降低2.4%和9.2%.培养前期(5 d),氮素添加提高还原层微生物总PLFAs,且细菌和真菌PLFAs响应一致,但对微氧层微生物丰度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对微氧层和还原层总^(13)C-PLFAs丰度均无显著影响,但^(13)C标记细菌和真菌丰度显著降低.培养后期(100 d),氮素添加对微生物总PLFAs的影响与前期一致;氮素添加显著增加还原层^(13)C标记总量及细菌和真菌PLFAs含量,但对微氧层总^(13)C-PLFAs丰度无显著影响.培养期间,还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微氧层.因此,施加氮素提高了稻田还原层土壤微生物活性,可能是由于还原层土壤具有更高的铵态氮,而大部分微生物偏好利用铵态氮,使还原层微生物生长和活性强于微氧层,进而加速还原层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和分解;与之对应,微氧层土壤由于氨氧化作用,速效氮更多以硝态氮形态存在,因偏好利用硝态氮的微生物缺乏,限制了微氧层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综上,氮肥施用增强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损失,但以微氧层响应弱于还原层,提示微氧层对土壤有机碳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强调了稻田土体的非均一性,其微氧层碳氮转化的特殊性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对优化稻田种植系统氮肥施用形态和方法有一定启示
毛婉琼夏银行马冲朱光旭王忠诚涂强陈香碧吴金水苏以荣
关键词:稻田土壤土壤有机碳水稻秸秆
亚热带农田土壤中影响木质素积累的关键功能微生物
目的:漆酶降解途径是木质素降解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对农田土壤中含漆酶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尚不明朗,遴选亚热带农田土壤中木质素降解的关键功能微生物,是探讨木质素积累特性及其微生物耦合机理研究的首要科学问题.方法:通...
冯书珍陈香碧何寻阳苏以荣
关键词:农田木质素漆酶
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牧草固碳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施肥对喀斯特地区植草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牧草固碳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CK(不施肥)、N1(N 150 mg/kg)、N2(N 250 mg/kg)、N1P1(P2O5100 mg/kg)、N2P2(P2O5150 mg/kg)、N1P1K1(K2O 70 mg/kg)、N1P1K2(K2O 105 mg/kg)和N2P2K1和N2P2K2。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增加植草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以及牧草固碳量。其中N1P1K1处理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最高,N1P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N2P2K1处理土壤可溶性碳最高,N2P2K2处理牧草地上部及根系固碳量、有机碳日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均最高。综上,低量氮磷钾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高量氮磷钾平衡配施牧草固碳效果最佳。
林明月邓少虹苏以荣刘坤平李伏生
关键词:施肥喀斯特地区
基因工程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
2008年
介绍转基因、RAPD分子标记、基因芯片、mRNA差异显示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基因工程技术在烟草中的应用,指出这些技术不仅在烟草遗传图谱建立、系统分析、物种及品系的鉴定、转基因烟草鉴定和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改善烟草品质和建立烟草基因组学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从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除草剂等方面介绍了基因工程技术在烟草抗逆性中的研究现状,对转基因烟草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代晓燕苏以荣范业宽黄道友
关键词:烟草基因工程抗逆
西南喀斯特石灰土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研究钙对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的影响。【方法】采取野外取样分析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两种喀斯特典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一种对照土壤(红壤)共54个样品,检测了土壤中钙的形态与含量及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3种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设置不添加外源物质(CK)、添加碳酸钙粉末(T2)和同时添加14C标记的稻草与碳酸钙粉末(T3)3个处理,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培养过程中土壤CO2释放量和4种形态钙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及分析。【结果】土壤中4种形态的钙以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与有机碳关系更为密切。添加碳酸钙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机结合态钙含量的增量均值在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中依次为2.14%、4.66%、10.23%。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添加钙的激发效应在红壤中最强烈,其次为棕色石灰土,最后为黑色石灰土。【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因此,3种供试土壤中,黑色石灰土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李扬黎蕾王嫒华吴金水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碳通量原位监测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碳通量特征,以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石界面为研究对象,原位测定3种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2个界面(土面、土石面)的乔木林地和灌丛的土壤碳通量,并用土壤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变化指示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雨季各土壤碳通量均高于旱季。棕色石灰土在2种植被类型条件下均没有红壤土壤碳通量稳定,受湿度影响大于红壤。黑色石灰土中,灌丛的土石面土壤碳通量与土面差异小于乔木林地,乔木林地中土面土壤碳通量显著大于土石面,土面在7月出现最高值(3.0μmol m2/s),土石面在6月出现最高值(1.5μmol m2/s);灌丛土面土壤碳通量最高值出现在7月(3.0μmol m2/s),土石面6月出现最高值(1.9μmol m2/s)。喀斯特地区土壤碳通量的变化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土面和土石面的喀斯特土壤碳通量差异受气候、季节和植被的影响较大。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
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
以广西自治区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利用方式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下降程度与土地利用方式...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
关键词:农田生态土壤有机碳库喀斯特地区
文献传递
亚热带两种森林土壤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漆酶是降解森林凋落物中木质素的关键酶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运用T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两种亚热带森林(原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马尾松林)凋落物层(O层)和土壤表层(A层,0~20cm)降解木质素的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位,原生林土壤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高于马尾松林;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林土壤O层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略高于土壤A层,而马尾松林则O层明显低于A层;两森林土壤具有相同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优势种群,且大部分优势种群与伞菌目小菇属或侧耳属有较高的氨基酸相似性;与原生林土壤A层和马尾松林土壤O层相比,原生林土壤O层和马尾松林土壤A层中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种群分布相对均匀;马尾松林O层与A层之间漆酶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较原生林土壤O层与A层之间的高.表明植被和土壤层位显著影响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而植被和土壤层位引起的担子菌可利用底物和土壤pH值的差异可能直接驱动这种影响.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胡乐宁梁月明冯书珍葛云辉肖伟
关键词:漆酶基因多样性TA克隆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