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萧间开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中毒
  • 2篇衰竭
  • 2篇细胞治疗
  • 2篇急性肝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干细胞治疗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肝衰
  • 2篇肝衰竭
  • 2篇白毒伞

机构

  • 7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7篇萧间开
  • 4篇潘洁
  • 4篇王巧瑜
  • 3篇温凌
  • 2篇余卫
  • 2篇张美华
  • 1篇黄闰月
  • 1篇王立
  • 1篇周琼
  • 1篇储永良
  • 1篇罗英
  • 1篇杨江英
  • 1篇靳玉凤
  • 1篇董杰
  • 1篇周胜利

传媒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异甘草酸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RA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异甘草酸镁(试验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9%vs.84.4%)(P<0.05)。治疗1、2周后,两组ALT、AST、TBil、ALP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ALT、AST、GGT和ALP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异甘草酸镁治疗更能有效改善RA患者的肝功能。
潘洁周胜利储永良黄闰月萧间开王巧瑜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肝功能
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内镜下行鼻胆管引流的护理
2010年
总结了5例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在内镜下行鼻胆管引流(ENBD)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术中默契、熟练、有序的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和加强鼻胆管引流的护理。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黄疸明显消退,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认为鼻胆管引流是解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胆道梗阻的有效措施,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保证引流成功的关键。
萧间开
关键词: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内镜鼻胆管引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效果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10只体重约80 g的雄性清洁级SD大鼠用于BMSCs的培养。另选取体重在220~250 g的成年大鼠45只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肝衰竭模型制备以及BMSCs输注治疗。在45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30只均给予白毒伞粗毒素灌胃制备肝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肝衰竭模型组和治疗组(实验BMSCs输注治疗)。对比各组大鼠7 d生存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肝脏病理等指标情况。结果 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治疗组SD大鼠体重减轻明显更少,7 d生存率明显更高。移植结束后治疗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及肝脏病理均较肝衰竭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BMSCs输注对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
张美华余卫王巧瑜温凌萧间开潘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毒伞急性肝衰竭疗效
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修饰DC瘤苗对CIK细胞增殖活性及表型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肝癌抗原肽(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复合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表型的影响。方法获取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2 h,贴壁细胞诱导分化DC,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DC生长第7日开始负载HSP70(A组)、肝癌抗原肽(B组)、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C组),另设单纯DC组(D组),流式细胞检测CD80、CD86的表达,体外构建HSP70-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并将其和CIK细胞按1∶10的比例混合培养5 d,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CIK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结果 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可促进DC成熟,DC表面分子CD86、CD80在C组表达均较D组高(P均<0.01)。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可明显刺激CIK细胞的增殖。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与CIK共培养可使CIK细胞CD3^+CD8^+、CD3^+CD56^+的表达提高,与单纯培养CIK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SP70-肝癌抗原肽复合物能提高DC表面分子CD80、CD86等表达,诱导DC的成熟,HSP70-抗原肽复合物-DC瘤苗与CIK细胞共培养可明显增加CIK细胞的增殖活性,提高CIK细胞CD3^+CD8^+、CD3^+CD56^+的表达。
潘洁宋慧东王巧瑜萧间开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
影响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分析行肝功能检查患者35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对照组178例,肝功能正常;观察组179例,肝功能异常。分析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性别构成、婚姻状况、年龄分布、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BMI)、睡眠时间与对照组比较,除婚姻状况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男性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58.66%,高于女性的41.34%(χ^2=14.139,P <0.05);40岁以上人群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55.87%,高于40岁以下人群的44.13%(χ^2=8.495,P <0.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45.25%,低于高中以下人群的54.75%(χ^2=5.685,P <0.05);BMI≥24 kg/m2人群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62.57%,高于 BMI <24 kg/m^2人群的37.43%(χ^2=5.731,P <0.05);睡眠时间≥8 h 人群肝功能异常检出率为53.07%,低于睡眠时间<8 h 人群的46.93%(χ^2=18.011,P <0.05)。两组婚姻状况与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睡眠时间均会对肝功能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应合理纠正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靳玉凤董杰王立罗英萧间开
关键词:肝功能试验
经不同输注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经腹腔注射与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10只体重约80 g的雄性清洁级SD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另选取体重220~250 g的成年大鼠60只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肝衰竭模型制备以及BMSCs输注治疗。将其中15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45只均给予白毒伞粗毒素灌胃制备肝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肝衰竭模型组、经腹腔注射治疗组及经尾静脉注射治疗组。对两治疗组予BMSCs经两种途径输注治疗,对比各组大鼠7 d生存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情况。结果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SD大鼠体重减轻明显更少(P〈0.05),7 d生存率要明显更高[73.3%、80.0%VS 20.0%](P〈0.05),两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治疗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均较肝衰竭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两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两种输注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且效果相当。
张美华余卫王巧瑜温凌萧间开潘洁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毒伞急性肝衰竭输注途径
胃炎胃溃疡患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胃炎胃溃疡患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为此类疾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胃炎胃溃疡患者150例,按收治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75例和B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75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75例患者不合理用药类型有配伍不当、剂量过多或过少、重复用药、用药选择不当、无指征用药,其中配伍不当49例占65.33%,用药选择不当10例占13.33%,重复用药7例占9.33%;治疗的总有效率B组为97.33%高于A组为77.33%(P<0.05);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33%)和复发率(10.67%)均低于A组(21.33%和28.00%)(P<0.05)。结论:胃炎胃溃疡患者的不合理用药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当、用药选择不当、重复用药等方面,从而导致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下降,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复发率上升,临床上应重视此类疾病的合理用药,正确掌握胃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病症,采用不同种类的胃炎、胃溃疡疾病的治疗药物。
周琼杨江英温凌萧间开
关键词:胃炎胃溃疡不合理用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