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少勃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雕塑
  • 1篇当代陶艺
  • 1篇道法
  • 1篇道法自然
  • 1篇道化
  • 1篇造像
  • 1篇中国当代陶艺
  • 1篇中国古代雕塑
  • 1篇汝瓷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地位
  • 1篇石刻
  • 1篇石窟造像
  • 1篇陶艺
  • 1篇推崇
  • 1篇青瓷
  • 1篇文化
  • 1篇现代雕塑
  • 1篇肖像
  • 1篇肖像雕塑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
  • 1篇西安美术学院
  • 1篇衢州职业技术...

作者

  • 6篇解少勃
  • 1篇孟兰
  • 1篇魏小杰
  • 1篇刘永
  • 1篇张泽

传媒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雕塑
  • 1篇艺术教育
  • 1篇艺术市场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谈中国古典雕刻的社会地位
2003年
提及中国古典雕刻,人们立刻会想到那些稚拙朴素、原始而神秘的彩陶;古色斑斓、狞厉神秘的青铜器;布局严谨、雄浑刚健、显示皇家气派的陵前石刻;造型冼练、生动传神、抚慰死者灵魂的墓葬陶俑;气魄宏大、令人望而起皈依佛教之心的佛像;装饰建筑空间、建筑物整体或建筑部件的建筑雕塑。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功用的古典雕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正是这些古代遗存,使得中国古典雕刻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一件件、一座座震撼人心的古典雕刻时,很难想像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一种怎样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氛围中艰难产生的。
解少勃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肖像雕塑建筑雕塑陵前石刻石窟造像社会地位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2020年
蔡梦蕾牛雯雯(指导)赵子阳郑桥倩解少勃袁浩刘永崔忠秋郭子铭汤楠胡俊丽魏小杰李杨曹存营郭子良尚龙宋筱薛晓孟兰宋一昂刘航许荷英刘煌刘思琴焦昊刘一宏吕静雯钟先龙李子鸣刘阳
寻梦
2016年
当冬日的暖阳洒在被岁月蚀刻的脸上, 随梦入眠的是对过往的追忆, 伴之而醒的是对未来的期望。
解少勃张泽
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特征及当代选择被引量:5
2003年
对于传统雕塑的态度,中国雕塑界基本有三种表现:即自觉型、盲从型和否决型。对中国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借鉴性和时代性特征。认真审视中国传统雕塑,并给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是今后中国雕塑事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解少勃
关键词:传统雕塑现代雕塑
由道化艺——张公巷青瓷的自然推崇
2024年
在艺术表现形式中,陶瓷文化可谓是传承千年,至今璀璨夺目,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也是东方文化的标志。2006年5月,张公巷汝瓷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汝瓷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传承汝瓷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道与艺是合二为一的,艺是道的外化,道是艺的内涵。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艺术与道的结合,进而形成一种“艺道”思想。
解少勃韩芳
关键词:道法自然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陶艺
2024年
20世纪以来,交叉学科的跨学科性、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中国当代陶艺正是以此方式来表达艺术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拓宽了艺术形式的边界,丰富了公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以来形成的多元艺术氛围引导着中国当代陶艺紧随时代、开启创新路径,并以多门类、跨学科的方式创造更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当代陶艺作品。本文以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视角,探究运用综合手段来创新陶瓷艺术的形式。
解少勃梁仪琳
关键词:当代陶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