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彬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泰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矿业工程更多>>
- 修订亚特兰大分类和基于决定因素分类对急性胰腺炎的评估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背景:修订亚特兰大分类(RAC)和基于决定因素分类(DBC)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分类标准,目前对上述两种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探讨RAC和DBC在AP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9年9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1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RAC和DBC标准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结果:按RAC标准,轻度AP(MAP)、中重度AP(MSAP)、重度AP(SAP)分别为269例(55.9%)、174例(36.2%)、38例(7.9%),各组病死率、入住ICU比例、ICU停留时间、手术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DBC标准,MAP、MSAP、SAP、危重AP(CAP)分别为319例(66.3%)、117例(24.3%)、34例(7.1%)和11例(2.3%),各组病死率、入住ICU比例、ICU停留时间、手术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BC的CAP患者的入住ICU比例(100%对63.2%、P=0.014)、中位ICU停留时间(35 d对15 d,P=0.001)、平均住院时间[(50.36±21.54)d对(22.78±14.56)d,P=0.038]均显著高于RAC的SAP患者,而病死率和手术率无明显差异(P=0.136;P=0.202)。结论:RAC和DBC均能准确地评估AP的严重程度,对于合并感染性坏死的SAP(RAC标准)患者应进一步单独归类为CAP。
- 张东丽焦晨阳伏亦伟杨斌赵治彬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预后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12月在该院经普通内镜、超声内镜(EUS)、CT诊断为上消化道SMT并接受STER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起源、大小、病理、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32例上消化道SMT,24例来源于固有肌层,8例来源于黏膜下层,单瘤体31例,双瘤体1例,均由STER完整切除,切除成功率100.0%。肿瘤直径0.60~2.50 cm,平均1.24 cm。手术时间(黏膜切开至手术切口缝合完毕)20.00~120.00 min,平均41.60 min。术中使用钛夹4~20枚,平均5.9枚。术后病理:平滑肌瘤26例次,胃肠道间质瘤5例次,神经鞘瘤1例次,脂肪瘤1例次。术后发生皮下气肿1例,气胸1例,胸骨后疼痛21例,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和继发性胸腹腔感染发生。结论 STE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SMT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 赵治彬孔宏芳王娟
- 关键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 一种基于消化内科医生用检查床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消化内科医生用检查床。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底座、床体、支撑杆、气缸、槽体、L型遮挡板、拉动板、调节盒、托辊、驱动马达、输送带、固定板、连接块、滑动槽、圆孔、放置槽、遮挡帘、磁铁块、安装盒、安装槽、移...
- 赵治彬
- 一种用于小肠检查的胶囊内镜推送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小肠检查的胶囊内镜推送器,包括输送管和胶囊内镜,输送管末端固定设有第一夹持软环和第二夹持软环,胶囊内镜卡在第一夹持软环和第二夹持软环围合成的环形结构的中空部分,胶囊内镜不伸出输送管;输送管内设置有...
- 赵治彬黄爱兵
- 文献传递
- 荆花胃康、复合乳酸菌及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复合乳酸菌及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HP感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A组采用标准三联疗法,B组采用复合乳酸菌联合三联疗法,C组采用荆花胃康、复合乳酸菌联合三联疗法。将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作为研究指标。结果治疗后,B、C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后,B、C组较A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且C组较B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三组较治疗前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B、C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C组较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荆花胃康、复合乳酸菌联合三联疗法在HP感染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并且对于患者的症状改善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能明显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在临床治疗上且安全有效。
- 翟恒勇张东丽刘翠霞赵治彬
- 关键词:荆花胃康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症状积分
-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8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胶囊内镜检查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52例中男84例,女68例;年龄16~90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至少一次胃镜、结肠镜、消化道钡餐或腹部CT检查,未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而采用胶囊内镜检查进一步诊断。结果 152例患者中,74例患者检出小肠病变,病变检出率48.7%,其中排三位的是炎性病变28例,血管畸形24例,息肉/肿瘤19例,另有憩室2例,寄生虫(钩虫)1例。2例患者发生胶囊滞留,经外科手术取出胶囊,手术提示滞留原因系小肠梗阻,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恶性肿瘤。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是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检查中发生的胶囊滞留,有助于提示存在梗阻及明确梗阻的病因和部位。
- 赵治彬孔宏芳翟恒勇伏亦伟
- 关键词:胶囊内镜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62例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评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病理、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62例患者经ESD共切除64处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粘膜内癌35例,粘膜下癌4例。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8.4%、93.7%、85.9%。2例(3.2%)发生术后出血,未发生术后穿孔。术后2例患者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ESD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 赵治彬孔宏芳伏亦伟
-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有效性安全性
- 一种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检查床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检查床,包括床板和床腿,床板设置于床腿的上端,床板上端面的前端设置有充气枕头,各床腿之间设置有连接架,床板的上端面上沿着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矩形槽,矩形槽设置有两个,且对称的设置于床...
- 赵治彬
- 文献传递
- BISAP评分联合白蛋白可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 探究入院时BISAP评分联合白蛋白(albumin, Alb)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38例SAP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62例(26.05%)、生存组176例(73.95%)。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法对BISAP评分及Alb预测SAP死亡的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具有更高水平的入院时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APACHEⅡ、Balthazar CT分级、BISAP评分及手术、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更低水平的Al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Ⅱ(OR=1.486, 95%CI:1.042-2.119)、Balthazar CT分级(OR=1.452, 95%CI:1.116-1.889)、BISAP(OR=1.520, 95%CI:1.178-1.963)是SAP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是保护因素(OR=0.833, 95%CI:0.715-0.970)。ROC曲线分析显示,BISAP联合Alb预测SAP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AUC为0.839(95%CI:0.788-0.890),敏感性为77.42%,特异性为77.33%。结论:BISAP评分联合Alb可预测SAP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风险,有助于辅助临床决策。
- 张东丽张东丽周燕周燕赵治彬李昱江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白蛋白全因死亡
- 结肠指状血管瘤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4年
- 报道一例结肠血管瘤并出血并复习相关文献.结肠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典型症状为间歇性便血,易被误诊为痔疮或炎症性肠病等,确诊主要依赖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原则上均需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 沈洪章朱家沂于鸿高明军赵治彬
- 关键词: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