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天凌

作品数:277 被引量:2,136H指数:29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68篇专利
  • 33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5篇生物学
  • 23篇农业科学
  • 19篇天文地球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医药卫生
  • 6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6篇微生物
  • 31篇降解
  • 30篇赤潮
  • 29篇污染
  • 27篇活性
  • 21篇多环芳烃
  • 19篇亚历山大藻
  • 19篇杀藻
  • 19篇塔玛亚历山大...
  • 18篇生物降解
  • 17篇抑藻
  • 17篇海洋微生物
  • 16篇细菌
  • 16篇化合物
  • 16篇沉积物
  • 14篇海域
  • 13篇细胞
  • 12篇培养基
  • 11篇海洋细菌
  • 10篇蛋白

机构

  • 272篇厦门大学
  • 1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2篇集美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华侨大学
  • 6篇莆田学院
  • 6篇泉州师范学院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中国科学院城...
  • 4篇国家海洋局
  • 4篇国家教育部
  • 4篇深港产学研基...
  • 3篇汕头大学
  • 3篇香港城市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75篇郑天凌
  • 62篇田蕴
  • 32篇郑伟
  • 26篇熊小京
  • 25篇苏建强
  • 19篇杨小茹
  • 18篇郑小伟
  • 17篇张帮周
  • 16篇李祎
  • 15篇洪华生
  • 12篇傅丽君
  • 11篇胡忠
  • 11篇安新丽
  • 10篇黄丽萍
  • 10篇王慧
  • 10篇王宾香
  • 10篇吕静琳
  • 9篇周艳艳
  • 8篇王桂忠
  • 8篇俞志明

传媒

  • 27篇厦门大学学报...
  • 17篇微生物学报
  • 15篇海洋科学
  • 13篇应用与环境生...
  • 10篇台湾海峡
  • 7篇环境科学学报
  • 7篇福建环境
  • 5篇微生物学通报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5篇环境工程学报
  • 4篇华侨大学学报...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环境卫生工程
  • 4篇国家“863...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环境科学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0篇2017
  • 6篇2016
  • 20篇2015
  • 14篇2014
  • 18篇2013
  • 21篇2012
  • 27篇2011
  • 15篇2010
  • 15篇2009
  • 18篇2008
  • 12篇2007
  • 15篇2006
  • 12篇2005
  • 13篇2004
  • 9篇2003
  • 9篇2002
  • 7篇2001
2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环芳烃在近海海水中的共代谢降解
水环境中4环PAH-芘的共代谢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菌较单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混合培养菌在对四环PAH-芘和荧蒽的降解过程中,培养液中优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SP1在芘和荧蒽降解的启动过程中起关...
田蕴郑天凌骆苑蓉Khalid Maskaou
关键词:多环芳烃共代谢降解
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3
1999年
该文试从微生物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微生物与海洋活性物质,微生物对海洋污染的监测,微生物与海水养殖的关系,微生物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徐美珠郑天凌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可持续发展微生物资源
牡蛎壳生物滤池处理含盐污水中的硝化特性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牡蛎壳为曝气生物滤池填料,以含NaCl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SBR操作条件下,系统考察进水NaCl浓度、曝气时间及进水pH值等对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NaCl浓度为10~15 g/L时,平均氨氮去除率可稳定在97%以上;较高浓度NaCl对亚硝酸化菌活性影响较弱,对硝酸化菌活性影响较强,特别是在日曝气时间少于12 h时,其出水中亚硝氮的含率大于50%;当进水pH值在6~9变化时,反应器内pH值可稳定在6.5~7.5,硝化性能良好,表明牡蛎壳填料可为硝化反应提供碱度。
彭义亮熊小京郑天凌黄凌风
关键词:生活污水处理硝化反应
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对不同pH模拟印染废水的脱色过程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采用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 MBR),以艳蓝KN-R活性染料为模拟染料,在不同进水pH条件下,系统考察了A/O MBR各反应段出水的紫外-可见光谱谱图特征,初步探索pH变化时厌氧与好氧污泥对染料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中性和偏酸性的进水条件下吸收带的强度较强,在酸性和偏碱性的进水条件下较弱,并且紫外和可见吸收带的峰强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吸收带强度减弱程度直接影响染料的脱色效果,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碱性进水有助于提高厌氧脱色效果,酸性进水有利于提高好氧脱色效果。
熊小京申茜王慧郑天凌
关键词:印染废水
应用双层平板技术评估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芘的污染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应用双层平板计数技术对厦门西海域海水沉积物中 4环多环芳烃 芘降解菌数量调研结果表明 ,除靠近马銮湾养殖区站位Ⅵ外 ,芘污染较严重站位Ⅳ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 4 .7万个 /g(干物质量 ) ,而芘污染相对较轻站位Ⅱ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 1.2万个 / g(干物质量 ) ,海水沉积物中芘含量与芘降解菌数量呈正相关。
田蕴郑天凌
关键词:多环芳烃海洋污染环境污染评价
产胞外杀藻蛋白海洋细菌的筛选方法
产胞外杀藻蛋白海洋细菌的筛选方法,涉及一种细菌的筛选方法。产胞外杀藻蛋白海洋细菌为假单孢交替菌DHQ25,DHQ25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将从长江口分离获得的13株能够杀灭有毒赤潮藻Alexandrium ta...
郑天凌王宾香
几株新鞘氨醇杆菌的趋化性及其相关基因组成特点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选择了几株隶属于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的有和没有多环芳烃(PAHs)降解能力的细菌,在基因组水平比较分析它们的趋化通路,并探究其中一些菌株对芳香化合物和三羧酸(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的趋化性。【方法】通过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几株新鞘氨醇杆菌的趋化蛋白组成和趋化基因分布,并采用滴定法和游动平板法检测了相关菌对芳香族化合物和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的趋化性。【结果】N.pentaromativorans US6-1、N.pentaromativorans F2、Novosphingobium indicum K13、Novosphingobium stygium DSM 12445、Novosphingobium sp.C2AC等5株新鞘氨醇杆菌对芳香族化合物和TCA循环中间代谢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化性;所选的7株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新鞘氨醇杆菌N.pentaromativorans F2、N.pentaromativorans US6-1、Novosphingobium sp.PP1Y、Novosphingobium sp.AP12、Novosphingobium sp.Rr 2-17,Novosphingobium sp.B-7和Novosphingobium sp.DSM 19370均含有趋化蛋白MCP、CheW、CheA、CheB、CheR和CheY,且亲缘关系最近的US6-1、F2和PP1Y 3株菌的che基因簇中的基因排列一致,为che W-Y-D-B-R-A-(X);新鞘氨醇杆菌的趋化系统属Fla类型。【结论】几株新鞘氨醇杆菌都具有较为完整的趋化通路,且对多种芳烃及其代谢物的趋化性各不相同,其中菌株US6-1趋化现象最明显。
廖晓敬杨璐溪Hetharua Buce周梦凯郑天凌田蕴
关键词:趋化性趋化蛋白芳烃化合物
贻贝的细菌污染研究被引量:3
1989年
在模拟生态条件下,以贻贝为材料,用大肠埃希氏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污染,在5d内,分析细菌污染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贻贝的细菌污染非常迅速,最大的污染程度在其接触受污染海水后60min就出现,并维持这一水平至4h之久,随后,贻贝的污染则依不同细菌以不同速度下降,贻贝对不同细菌的捕获,富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粪链球菌的平均富集系数为33.2,大肠埃希氏菌为15.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66.1。
郑天凌
关键词:贻贝细菌污染
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杀藻化合物。提供一种强杀藻活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杀藻剂中的应用。所述强杀藻活性化合物的生产菌株为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SP48,分子式...
郑天凌杨小茹苏建强郑小伟张帮周田蕴章军
文献传递
海洋藻类病毒多样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藻类病毒在微生物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病毒在治理赤潮藻华问题方面具有诸多优势,所以利用藻类病毒治藻已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许多种类的藻类病毒,并且人们对藻类病毒的实际应用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发现病毒在实际的生态系统中作用比较复杂。于是,针对藻类病毒生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藻类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但其分布是否具有全球性,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分析等都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综述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藻类病毒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本实验室开展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尤其对藻类病毒的生态分布、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所涉及的靶基因及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海洋藻类病毒的研究展望。旨在为藻类病毒生态学、赤潮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陈章然郑伟郑伟
关键词:多样性藻类病毒海洋环境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