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熊猴
  • 5篇乙型
  • 5篇HBV
  • 5篇病毒
  • 4篇血清
  • 4篇血清学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
  • 3篇乙肝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人乙型肝炎
  • 3篇人乙型肝炎病...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肝炎病毒
  • 3篇艾滋病
  • 2篇血清学研究
  • 2篇乙肝病毒
  • 2篇吸毒
  • 2篇吸毒人群

机构

  • 14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卫生部
  • 1篇山东省卫生防...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卫生部北京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北海市卫生防...

作者

  • 14篇陈杰
  • 14篇刘伟
  • 7篇黄果勇
  • 7篇王树声
  • 7篇葛宪民
  • 7篇黄达春
  • 5篇李荣健
  • 4篇梁富雄
  • 4篇梁绍伶
  • 2篇杨玉英
  • 1篇迮文远
  • 1篇邢辉
  • 1篇陈玮
  • 1篇董春明
  • 1篇郑锡文
  • 1篇孔健
  • 1篇王岚
  • 1篇张延学
  • 1篇曲书泉
  • 1篇张志敏

传媒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病毒学报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性病艾滋...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4
  • 2篇1991
  • 1篇1990
  • 4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被引量:22
1998年
使用PCR技术对14份广西HIV-1阳性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样品进行扩增,获得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其C2-V3及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4份样品中9份为泰国B(B′)亚型,5份为E亚型毒株。其中B′亚型毒株的基因离散率为4.2%,与A-E参考亚型及部分B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与包括泰国、缅甸及云南德宏在内的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相互之间基因离散率在3.0%-4.4%的范围内;而E亚型毒株的基因离散率为2.1%,与国际E亚型毒株的基因离散率最近,为5.6%,与其它国际参考亚型基因离散率很远,在21.1%-27.3%。根据以上数据及其它资料提示,广西存在B′和E两种亚型的HIV-1的流行,且其B′亚型毒株的传入,与流行在云南德宏州的相同亚型HIV-1毒株密切相关。
陈杰苏玲苏玲梁绍伶刘小良刘伟邢辉李荣建刘小良
关键词:HIV-1基因变异
熊猴实验感染人HBV的血清学表现类型被引量:1
1989年
尽管乙型肝炎病毒(HBV)黑猩猩、树(鼠句)动物模型有所报导,但对其产生的血清学反应类型详细分析研究的报导甚少。为此我们在选用熊猴实验感染人 HBV获得复制成功的模型后,对其血清学表现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动物熊猴(Maca(?)a assameniss)7只,体重1.5~3.5kg。
黄果勇葛宪民陈杰黄达春刘伟蒋云志王树声杨玉英
关键词:熊猴HBV血清学反应肝活检乙肝患者血清
广西凭祥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6
1998年
1996~1997年对广西凭祥市148名吸毒者调查结果表明,其静脉注射吸毒率82.4%,HIV抗体阳性率20.27%。HIV感染者以城镇居民为主,且存在共用注射器和多性伴行为。分析认为HIV感染的来源与越南吸毒者有关。这是广西首次报告HIV流行,也是我国新发现的吸毒人群HIV流行区域。
陈杰梁富雄梁绍伶梁绍伶刘伟李荣健王树声刘伟何波
关键词:吸毒艾滋病流行病学
熊猴实验感染人乙肝病毒的动态病理学研究被引量:4
1989年
本项研究选7只无自然感染HHBV的健康熊猴,实验感染HHBV。在这批熊猴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证据后,对其做肝活检(分早、中、晚期),经光、电镜动态病理学观察,并结合组化、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等法定位检测肝细胞内HHBV标志物。结果各猴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的动态变化与乙肝病人相似;并在猴肝细胞内定位检测出HBsAg、HBcAg和HBV-DNA复制,建立了理想的乙肝模型。
葛宪民黄果勇刘伟陈杰蒋云志黄达春李荣健
关键词:熊猴乙型肝炎免疫组化
全文增补中
广西HIV-1首次流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0
1999年
目的 广西自1996年4月起在静脉吸毒者和卖血者中发现HIV感染者,为了解其传染来源和判断其流行趋势,对广西流行的HI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选取HIV抗体阳性血清标本44份,分别采用多肽酶免疫法(PEIA)和经逆转录PCR扩增作cDNA序列分析,分别确定其HIV-1基因亚型并加以比较。结果 结果表明广西存在4种HIV-1M组基因亚型,即B’(泰国B亚型)、C、D、E亚型。在静脉吸毒人群和性混乱者中存在HIV-1E亚型流行和C亚型感染者;而在卖血者中发现HIV-1B’和D亚型感染。结论 HIV-1D亚型感染和E亚型流行已在国内出现,E亚型病毒已由东南亚传入流行并将在我国南部形成新的流行区域。提出血清学分型方法可作为HIV-1基因亚型分析的筛选技术推广应用。
陈杰刘伟梁富雄李荣健梁绍伶
关键词:艾滋病HIV-1分子流行病学
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红面猴初报被引量:1
1991年
选用无自然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红面猴4只,其中2只实验感染人HBV后,进行血清学检测SGPT(改良赖氏法)、HBV标志物“两对半”(RPHA法、ELISA法、SPRIA法)、HBV-DNA(斑点分子杂交法)、乙肝病毒颗粒(电镜观察);并通过猴肝组织活检进行光、电镜动态病理学观察,以及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法检测肝细胞内的HBsAg、HBcAg和HBV-DNA。实验猴SGPT、HBsAg、抗-HBc、抗-HBs、HBV-DVA和Dane颗粒阳性,其中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为52和133周;并发现猴肝组织由急性肝炎发展为慢迁肝的病变,与乙肝病人的病变相同,同时在肝细胞内检出HBV标志物。
葛宪民黄果勇陈杰蒋云志黄达春刘伟王树声
关键词:乙肝病毒HBV
熊猴实验感染人HBV的血清学研究
1989年
本文对七只熊猴实验感染人HBV的血清学进行了研究,采用了4种方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和生化学指标。结果表明RPHA、ELISA、SPRIA及斑点杂交法,分别在猴血清中检出HBsAg、抗-HBC和HBV-DNA,生化学指标也呈现持续的异常升高,这些结果除了证实动物实验感染模型的成功外,也对熊猴血清中HBV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和敏感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黄果勇黄达春葛宪民陈杰刘伟蒋云志王树声
关键词:熊猴HBV血清学生化学指标斑点杂交动物模型研究
长途货运汽车司机及路边店服务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的干预研究及其效果评价(干预前后淋病、梅毒、HIV感染检出率的对比分析)被引量:6
1998年
长途货运汽车司机的年龄、职业和行为特点,使其成为存在感染STDs/HIV高危行为的脆弱人群。本次调查男性司机广西364名,山东160名,基线结果显示淋病、梅毒、HIV感染的检出率广西司机分别为10.96%、0.66%、0%,山东司机分别为9.93%、0%、0%,南北二地司机未见统计学差异,但远远高于我国总人口淋病感染检出率、梅毒感染检出率。广西司机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新发淋病的检出率分别为4.40%、7.14%。
李河梁绍伶陈杰刘伟刘学真张延学陈玮张孔来孙刚张志敏
关键词:性病干预汽车司机服务员
Edmonston-Zargreb和沪191麻疹疫苗免疫婴儿的血清学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研究目的在于评价两种疫苗免疫婴儿的血清学效果和接种后的反应。所用两种疫苗的滴度均为3.5LogTCID50/0.1ml.婴儿被随机分人接种E-Z0.5ml、沪1910.2ml和沪1910.5ml各组,3个组中和抗体阳转率、>200mlu/ml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x2=0.189,0.886;P>0005);沪1910.5ml组血凝抑制抗体的阳转率、>200mlu/ml阳性率均高于同剂量E-Z组(X2=561,5.4;P<0.05)。免前未测到抗体者的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阳转率显著地高于免前测到抗体者(X2=7.09~36.907,P<0.01~0.001)。沪191和E-Z麻疹疫苗接种后的皮疹率分别为47.8%和16.5%,差异十分显著。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孔健陈海平董春明郭绍红刘保奎张国华迮文远陈杰刘伟王树声李荣健周国屏陈彩平
关键词: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血清学
广西199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的监测报告被引量:10
2001年
陈锦华刘伟陈杰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