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非

作品数:18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小说
  • 2篇道德
  • 2篇延安时期
  • 2篇散文
  • 2篇农民
  • 2篇文艺
  • 2篇小说创作
  • 2篇写作
  • 2篇历史贡献
  • 2篇历史机遇
  • 2篇民族
  • 2篇民族传承
  • 2篇民族传统
  • 2篇传承
  • 1篇代文
  • 1篇道德意义
  • 1篇道德自觉
  • 1篇道者
  • 1篇新论

机构

  • 15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15篇陈非

传媒

  • 4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学术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 5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Q:人性丑陋的化身——《阿Q正传》新论被引量:2
2006年
以往对阿Q的诸种解释都不能说明阿Q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丑陋具有普遍性的原因。如果把阿Q纳入以个体生命为本体的框架中重新进行审视,阿Q的诸种行为方式以及隐藏在这行为方式背后的人性负面特征,则不仅是阿Q所具有,而且也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阿Q是人性丑陋的化身。鲁迅正是通过阿Q荒诞的人生结构与变形的精神状态,完成了一部关于人性丑陋的寓言。
陈非邓双霜(校对)陆彦毓(校对)荣远伟(校对)
关键词:阿Q丑陋荒诞
沈从文散文艺术论——以《湘行散记》《湘西》为例被引量:3
2007年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与我们惯见的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的单一叙事抒情小品不同,艺术表现上具有宏观性、连续性和整合性。在选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形成独异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陈非
关键词:《湘行散记》《湘西》语言
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孙犁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族传承、时代命运及其历史贡献
2008年
孙犁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主要继承了古典雅文学的传统:在价值取向上,标举和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已的道德品格和性情本色;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唐人纪事的返璞归真和明清小品的素朴清雅;在语言表达上,深得中国古典诗歌、散文行文造句的神髓。但在政治意识、阶级立场、大众话语等时代要求规范下,孙犁却一直经历着边缘化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更透视出他在传承雅文学传统文化、再构民族艺术、坚守人性立场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陈非
关键词:小说创作民族传承历史贡献
赵树理:作为农民的写作被引量:1
2005年
赵树理同五四以来一切表现农民的知识分子作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写作根据的差异:后者是“为农民而写作”,前者则是“作为农民的写作”。本文从立场、视角、言说姿态、阐释方式、写作目的等辨析两者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意在说明,为什么只有赵树理才能完成新文学与农民的第一次对话。
陈非
关键词:农民写作
从文艺大众化到乡村文艺主流化——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关于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建构
2008年
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建构贯穿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五四"到三十年代是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建设期,知识精英为文艺走向大众设计了多种预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终未能开花结果;抗战开始后,随着历史环境的骤变引起的文化中心的散落,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大众文艺被众多知识精英所激活,并在短期内形成初潮。但随着多数文化人在内地陆续定居,这一初潮很快悄然退去;然而,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艺大众化却一路走强,在权力中心、本土作家、外来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大众的合力作用下,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乡村文艺主流化。反思这一建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文艺大众化是历史的选择而非新文学的方向。
陈非
关键词:平民文学文艺大众化历史选择
两种身份 两种写作——比较赵树理与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被引量:2
2006年
赵树理的创作立场、艺术视角、解读方式、文化姿态等均与知识分子作家截然不同。他的农民立场以及由这一立场出发而形成的文化守成姿态与艺术表现上的民间传统坚持,同五四新文学的开放意识、启蒙精神、文化批判以及对艺术审美的现代化追寻有着极大的疏离。正因为此,众多文学史家试图把他纳入五四新文学传统框架中的种种努力都归于虚妄。
陈非
关键词:写作乡村农民立场文化
赵树理的初期创作与文学转型的多重契合——兼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作家的创作调整被引量:1
2006年
随着社会革命体制的重新建构以及《讲话》后文艺创作全力向服务工农兵的转移,众多知识分子作家面临前所未有的蜕变和换血。新的调整、迎合与重构是一个艰难的跋涉过程。赵树理以他绝无仅有的政治身份与艺术探求,适逢其时地应合了《讲话》后的文学变革需求。
陈非
关键词:历史机遇
丁玲20世纪40年代创作转型的历史考察
2010年
丁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出现了重大转型:由个体表达向阶级呈现切换、由心灵开掘向表层叙事转化、由艺术想象向文学纪事迁移、语言由精致向粗放流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从文学发展史的层面对其重新考察,她的转型在感应和记录时代、大规模表现现代乡村社会以及把长期被"病魔化"的乡村与农民还原为本真状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存在着丧失文学的批判精神、消解个体生命价值、缺少艺术上的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明显不足。
陈非
乡村文学的殉道者——赵树理创作行为的道德意义与历史功用被引量:1
2008年
道德关怀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他来说,小说创作首先是一种伦理行为,是一种讨论乡村生活的方式,是一个拯救乡村道德的平台,是一种试图为农民进行艺术"解困"的实践与探索。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他的道德关怀被批评家成功地转换为政治关怀。赵树理虽然因此而放弃了文学的全面继承与创造、人物形象的现代建构、文学语言应有的优美,但却肩负起比审美建构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升华出超越在审美之上的道德意义、献身精神和人格力量。
陈非
关键词:乡村文学道德意义
民族品性的失落与重构——论沈从文湘西题材系列散文被引量:4
2002年
民族品性的失落与重构 ,美和爱的销蚀与复归 ,是沈从文湘西题材系列散文的思想内核。作品以时代为轴心 ,将历史与现实错综 ,民生与民族相糅 ,自然和人事相契 ,整合成一幅二十世纪初叶湘西社会全景图。在这幅图画背后 。
陈非
关键词:散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