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媛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愈合
  • 2篇细胞
  • 2篇放射复合伤
  • 2篇复合伤
  • 2篇创伤
  • 2篇创伤愈合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耐药
  • 1篇血糖
  • 1篇照射
  • 1篇照射方式
  • 1篇质粒
  • 1篇三萜
  • 1篇三萜类
  • 1篇伤口
  • 1篇伤口愈合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糖耐量
  • 1篇皮肤创伤

机构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韩媛
  • 4篇张庆林
  • 2篇杜丽
  • 2篇李超
  • 2篇程晓晨
  • 2篇莘旭妮
  • 2篇崔玉芳
  • 2篇孙嵘
  • 2篇卢育新
  • 2篇马琼
  • 2篇毛建平
  • 2篇何珊
  • 1篇赵贵卿
  • 1篇李军林
  • 1篇谢玲
  • 1篇安晓霞
  • 1篇袁丽珍
  • 1篇高志买
  • 1篇范礼斌
  • 1篇唐仲雄

传媒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感染、炎症、...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重组裸质粒对放射复合皮肤创伤促愈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应用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重组裸质粒(pUDKH)观察其对放射复合皮肤创伤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1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单纯创伤(单伤组)、创伤+伤口局部照射(伤照组)和创伤+伤口局部照射+pUDKH治疗(pUDKH组)3组。图像分析仪测量伤口愈合面积和肉芽组织内血管密度;病理学观察各组大鼠伤口愈合的动态变化。结果伤后第1~28天伤照组动物伤口面积差值持续小于单伤组(对照组),伤口愈合速度较慢;而pUDKH组于伤后第7~21天其面积差值明显大于伤照组(P<0.05),表明pUDKH基因能促进放射性复合伤伤口的愈合,其愈合速度较伤照组提前1周左右。病理学观察表明,照后早期伤照组渗出物较单伤组和pUDKH组减少,出血坏死较明显,中后期肉芽组织生机不良,新生毛细血管较单伤组和pUDKH组明显减少,晚期伤口愈合较慢,其愈合时间较单伤组和pUDKH组延迟1周左右。结论 HGF基因能明显促进放射复合创伤伤口的愈合,表现在促进伤口区肉芽组织的生长、肉芽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的生成及促进表皮角质层的形成和重上皮化过程。pUDKH重组质粒组伤口愈合速度较伤照组提前1周左右。
杜丽张庆林莘旭妮马琼孙嵘安晓霞韩媛李超杨晓燕毛建平崔玉芳
关键词:放射复合伤创伤愈合
茯苓乙醇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及抗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活性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对茯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所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检测。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分离、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及波谱技术对茯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检测各化合物对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结果从茯苓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8个三萜类化合物。在浓度为12.5 mg/L时,8个化合物对KBV200的多药耐药性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其中化合物3(去氢土莫酸)的逆转作用最强,其逆转倍数为12.6。结论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逆转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
何珊张庆林卢育新程晓晨韩媛
关键词:茯苓三萜类多药耐药KBV200细胞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观察灌胃给予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对实验性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NIDDM )大鼠的降糖作用。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来损伤大鼠胰岛细胞造成其糖耐量异常 ,继而喂以高糖 -高脂饲料来诱发动物肥胖形成的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结果 灌胃给予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能明显降低NIDDM大鼠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实验 (OGTT)各时间点的血糖值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0 1mmol·L-1及 0 0 0 1mmol·L-1对βTC3 细胞无刺激其分泌胰岛素作用。结论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E1的降糖作用并非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
赵贵卿吴祖泽袁丽珍李军林唐仲雄韩媛
关键词:血糖糖耐量
不同照射方式对放射复合伤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建立放射复合伤伤口愈合模型,观察不同照射方式对放射复合伤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单纯创伤(单伤组)、全身照射+创伤(照伤组)和创伤+伤口局部照射(伤照组)3组。照射采用60Coγ-源单次全身照射5Gy(照伤组)或单次伤口局部照射25Gy(伤照组)。血细胞计数仪观察外周血像的变化;麦格-姬姆萨(MGG)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图像分析仪测量伤口愈合面积;病理学观察各组大鼠伤口愈合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单伤组比较,照射后两组体重明显下降,照射后3~28d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伤照组体重于照射后3~28d较单伤组和照伤组均明显降低;照射后不同时间两照射组伤口均较单伤组愈合延迟,伤照组于照后3、7、10和15d与单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照射后15和21d伤口面积明显大于照伤组。与单伤组比较,两照射组动物外周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在照射后3d即明显升高,两组均于照射后15d升至最高,分别约为单伤组的1.49和1.62倍(P<0.01);而WBC计数结果表明,照射后1~28d两个照射组WBC均显著低于单伤组(P<0.01)。病理学观察表明,照射后早期伤口出血坏死较为明显;中期伤口区肉芽组织生机不良,毛细血管较少;晚期伤口愈合较慢,伤照组较照伤组愈合延迟4d,较单伤组延迟1周左右。结论:全身照射和伤口局部照射均可使伤口愈合明显延迟,创伤后再局部照射伤口愈合延迟更为明显,约较单伤组延迟1周左右。
张庆林崔玉芳莘旭妮杜丽马琼孙嵘谢玲李超韩媛李江利毛建平
关键词:照射放射复合伤创伤愈合
参苓白术复方提取物抗放射性肠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中药参苓白术复方对放射性小鼠肠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复方对辐照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小鼠腹部局部照射后立即灌胃中药复方,测定小鼠体质量,记录腹泻和存活情况,取小鼠空肠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改变。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参苓白术复方能明显促进辐照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和小肠病理切片明显得到改善,腹泻减少,小鼠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中药复方参苓白术对辐射性肠损伤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放射性肠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高志买何珊韩媛程晓晨卢育新范礼斌张庆林
关键词:小肠腹泻上皮细胞中药复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