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洁

作品数:23 被引量:462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丰度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底栖动物
  • 4篇生物量
  • 4篇物量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自由生活海洋...
  • 3篇物种
  • 3篇小型底栖生物
  • 3篇海洋线虫
  • 3篇潮间带
  • 2篇生物扰动
  • 2篇石斑
  • 2篇石斑鱼
  • 2篇微卫星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小头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青岛海洋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厦门海洋职业...
  • 1篇新疆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北京市水产科...

作者

  • 21篇韩洁
  • 11篇张志南
  • 8篇于子山
  • 4篇林岿璇
  • 3篇周红
  • 2篇林旭吟
  • 2篇董颖
  • 2篇吕锋骅
  • 2篇周宇
  • 1篇田胜艳
  • 1篇王睿照
  • 1篇慕芳红
  • 1篇曾超
  • 1篇屈晓明
  • 1篇黄立华
  • 1篇林岿旋
  • 1篇王健

传媒

  • 6篇青岛海洋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nnular Flux System)研究双壳类生物沉降作用被引量:31
2000年
利用不锈钢环形采泥器 ,在胶州湾潮间带沿天然断面选取典型站位 ,现场采取无扰动沉积物样品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 (Annular Flux System) ,选用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菲律宾蛤仔个体的生物沉降率平均为 0 .15g/ m2 · h· ind,平均净生物沉降率为自然颗粒沉降率的 3.0 5倍 ;缢蛏个体的生物沉降率平均为 0 .2 9g/ m2·h· ind,平均净生物沉降率为自然颗粒沉降率的 2 .6 3倍。
张志南周宇韩洁于子山
关键词:生物扰动双壳类
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80
2001年
1995年 5月— 1 996年 1月 ,在胶州湾北部软底水域进行每 2月一次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为 1 .51× 1 0 6ind/m2 ,最高值出现在 95B1和 95B2站 ,分别为 2 .73× 1 0 6 和 2 .75× 1 0 6ind/m2 ,最低值出现在 95B3站 ,数量为 0 .46× 1 0 6ind/m2 。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32 g/m2 (干重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生物的数量与以碳和氮表示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969和 - 0 .947(P <0 .0 5)。共鉴定出 1 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 86.6%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占总数量的 5.7%。按生物量 ,海洋线虫 (35.9% )、介形类 (32 .6% )、多毛类 (1 3.7% )和桡足类 (8.3% )共同构成小型动物的优势类群 ,80 %以上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2cm以浅表层内。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
张志南周红于子山韩洁
关键词: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
多毛纲(Polychaeta)动物系统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多毛纲动物以海洋底栖分布为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策略.对其系统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机制及其在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毛纲动物为并系发生,但它们在环节动物系统发生树中的基部类群以及大部分并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确定.今后应该增加各类群有代表性的物种的取样数量,开展形态学特征、生活史策略以及分子遗传标记的综合研究,以期完善多毛纲动物的系统学.
韩洁林旭吟
关键词:多毛纲环节动物系统学
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从浙江和福建沿海潮间带的6个采样点各随机选取2个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样品,以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获得了ITS-1序列.通过比对发现,该序列内存在一个长度为17bp的插入/缺失片段和一个结构为(GA)3(GGGA)2(GA)4-6。的微卫星DNA,这2个结构是造成等边浅蛤ITS-1序列在个体基因组内及个体之间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在个体基因组内的变异与相同采样点个体之间的变异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不同采样点个体之间的变异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种群水平的研究中是有效的分子标记.系统发生关系重建的结果和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均显示等边浅蛤的ITS-1序列各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吕锋骅韩洁林岿璇陈万东
关键词:ITS-1分子标记
对赤点石斑鱼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跨种扩增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近缘种中已发表的微卫星DNA标记引物,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eaara)进行跨种PCR扩增,得到12个多态位点,其等位基因数目从2到20不等;表观杂合度范围是0.22240.861,平均为0.595;期望杂合度范围是0.20040.932,平均为0.637.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经过邦佛伦尼校正(Bonferronicorrection)后,这些微卫星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并且各位点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1inkagedisequilibrium)现象.阂此可以认为,这12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是研究赤点石斑鱼种群遗传结构的良好分子标记.
董颖韩洁蔡厚才
关键词:微卫星赤点石斑鱼
东、黄海春秋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被引量:66
2004年
《北斗号》调查船分别于 2 0 0 0年 10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2 6°N至 36°N,12 0°E至 12 6°30′E东、黄海陆架浅水区调查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 ,两个航次 (秋季、春季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6 5 4 .2 5± 4 4 1.72 ind/10 cm2 和342 .0 0± 2 5 2 .0 0 ind/10 cm- 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80 7.0 6± 5 17.89μg dwt/10 cm2 和 2 85 .2 5± 173.72μg dwt/10 cm2 ;平均生产量分别为 72 6 3.5 8± 4 6 6 4 .18μg dwt/(10 cm2· a)和 2 5 6 7.2 8± 15 6 3.5 0 μg dwt/(10 m2· a)。两个航次小型生物的平面分布类似 ,即高密度和高生物量区分布在水深等深浅 5 0 m左右的站位上 ,特别是在长江口以南的浙江沿海。共鉴定出 14个小型生物类群 ,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 ,秋、春季两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 87.2 %和 91.2 %。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 ;按生物量优势依次为多毛类 38.1%~ 5 4 .0 % ,线虫 2 8.3%~ 38.1%和桡足类 9.0 %~ 9.4 %。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 ,91%的小型生物分布在 0~ 5 cm的表层内 ,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 0~ 2 cm的比例分别为 6 3%和 86 %。相关分析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粘土含量 (% )、粉砂粘土含量 (% )
张志南林岿旋周红韩洁王睿照田胜艳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
浅蛤属(Macridiscus)物种特异性线粒体DNA分子标记及其长度多态性和个体内异质性被引量:1
2018年
浅蛤属(Macridiscus)包括3个形态非常相似的物种,即黑浅蛤(M.melanaegis)、等边浅蛤(M.multifarius)和半步目浅蛤(M.semicancellata),其中前二者为同域分布.根据形态学特征,浅蛤属物种较难区分.本研究以改进的CTAB法提取浅蛤个体基因组DNA后,用引物Macr_CO1_F16834和Cytb_Macr_R2PCR配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线粒体DNA控制区至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的DNA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在黑浅蛤控制区偏3′端,存在该种特有的长度为363bp的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种内因该VNTR出现1~3次不等的串联拷贝,而表现出广泛的长度多态性和个体内线粒体异质性现象,这是目前在动物线粒体控制区中发现的最大的VNTR;在半步目浅蛤的控制区的偏3′端,则同时存在14和17bp的2个较短的VNTRs,该物种也因这2个VNTRs的拷贝数目不同,而存在广泛的长度多态性;而等边浅蛤的该段序列长度保守,没有与其他物种共享的VNTR.以该段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运用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浅蛤属物种.
施禄也祁纪伟高丹丹韩洁
关键词:长度多态性DNA分子标记线粒体控制区
中国沿海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复合种形态学及生活史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小头虫复合种在形态特征上非常相似.对渤、黄、东海潮间带11个小头虫种群的形态学研究显示,渤海和黄海种群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而东海种群形态则呈较高的多样性,具有一些文献中未曾记录的胸部刚毛式.实验室种群生活史观察表明,青岛湾和铜陵镇种群幼虫具有卵黄营养发育模式,新孵化的幼虫直接定着在基质上或经历很短的一段浮游期.但这2个种群之间的成虫体节数(P<0.01)及卵的大小(P<0.01)具极显著的差异.峰尾镇和鼓浪屿的实验室种群都观察到2类幼虫:无体节分化的担轮幼虫和具10多个体节的后担轮幼虫.2个种群之间在成虫体节数(P<0.05)、卵大小(P<0.01)及浮游幼虫大小(P<0.01)上的差异显著.野外调查中未发现雌雄同体现象存在,但在实验室培养的青岛湾和鼓浪屿种群中,均发现有雄性先熟和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为了更准确地解释小头虫复合种的分化及系统进化关系,尚需在生活史、形态学和亲缘地理学方面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林岿璇韩洁屈晓明
关键词:形态学生活史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45
2002年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图型大体相似 ,即高的数量值分布在等深线 5 0 m以浅的与海岸线平行的74 94、7994、85 94、11394等站。小型底栖生物数量与 10种环境因子的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丰度与水深呈负相关 (r,- 0 .5 5 5 ,P<0 .0 5 ) ,与 Chl- a呈正相关 (r,0 .4 86 ,P<0 .0 5 ) ;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 (% )和水含量 (% )均呈负相关 (r,0 .4 84~ 0 .5 0 0 ,P<0 .0 5 )。共鉴定出 18个小型生物类群 ,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平均丰度 0 .6 0× 10 6ind· m-2 (± 0 .36× 10 6ind· m-2 ) ,占总丰度的 73.8% ,其他的重要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 (18.7% )、多毛类 (3.1% )、动吻类 (1.6 % )和介形类 (1.1% )。按生物量 ,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 (占 2 9% )、桡足类 (2 3% )和线虫 (2 0 % )
张志南慕芳红于子山韩洁周红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产卵场
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F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被引量:16
1999年
张志南周宇韩洁于子山
关键词:生物扰动基本结构海洋生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