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耀

作品数:170 被引量:3,456H指数:3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9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5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1篇土壤
  • 24篇农田
  • 23篇稻田
  • 17篇有机碳
  • 15篇N2O排放
  • 12篇水稻
  • 12篇土壤有机
  • 12篇气候
  • 12篇甲烷排放
  • 11篇土壤有机碳
  • 11篇气候变化
  • 11篇温室气体
  • 10篇生态系统
  • 10篇农田土壤
  • 10篇作物
  • 10篇小麦
  • 10篇N2O
  • 8篇冬小麦
  • 8篇影响因素
  • 7篇有机肥

机构

  • 104篇南京农业大学
  • 9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0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中国科学院植...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莱斯大学
  • 7篇江苏省农业科...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江苏省农林厅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江苏省地质调...
  • 2篇江苏省环境科...
  • 2篇西南林学院
  • 2篇青海省林业局
  • 2篇如皋市农业技...

作者

  • 167篇黄耀
  • 27篇张稳
  • 23篇郑循华
  • 22篇宗良纲
  • 21篇孙文娟
  • 20篇王跃思
  • 17篇蒋静艳
  • 16篇于永强
  • 11篇焦燕
  • 10篇邹建文
  • 10篇周权锁
  • 9篇胡正华
  • 8篇陈书涛
  • 6篇牛传坡
  • 6篇卢燕宇
  • 6篇黄标
  • 5篇王明星
  • 5篇戴万宏
  • 5篇朱大威
  • 5篇史学正

传媒

  • 17篇环境科学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气候与环境研...
  • 10篇农业环境科学...
  • 7篇生态学报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土壤学报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土壤
  • 4篇气候变化研究...
  • 4篇第四届全国大...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草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农村生态环境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10篇2009
  • 18篇2008
  • 22篇2007
  • 22篇2006
  • 14篇2005
  • 11篇2004
  • 11篇2003
  • 13篇2002
  • 6篇2001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10年
通过文献资料,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进行评述.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中国森林、草地、灌丛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合计年均增加(71±19)Tg/a,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导致土壤有机碳损失(6±2)Tg/a.该结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森林、灌丛和草地碳库变化的估计.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源、碳汇效应,放牧管理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灌丛和非森林树木(经济林、防护林及四旁绿化造林)土壤有机碳变化估算,深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测定和估算,中国土壤的固碳潜力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开发.
黄耀孙文娟张稳于永强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不确定性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被引量:212
2002年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有机C在农业土壤中分解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水分及土壤质地下进行小麦和水稻秸秆及其根培养实验 ,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水热条件下 ,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大于根的分解量 .在温度较低情况下 ,升高温度促进了有机C的分解 ;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促进作用降低 .在非淹水条件下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 .淹水条件下培养一周后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不随时间而变化 .当含水量为 30 0 g·kg-1和 5 0 0 g·kg-1时 ,有机C分解较快 ,而在 2 0 0 g·kg-1和淹水条件下则分解较慢 ,空白对照培养结果的趋势是分解速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快 .培养实验的第一个月内 。
黄耀刘世梁沈其荣宗良纲
关键词: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农业土壤气候变化
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土壤的自养和异养呼吸研究
以种植了4个不同密度冬小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返青-拔节期应用根生物量外推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呼吸的各组分即自养呼吸(根呼吸)和异养呼吸。2006年2月27日、3月6日、3月13日、3月20日4次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的异养呼...
陈书涛黄耀
关键词:氮含量土壤湿度冬小麦
文献传递
水稻土有机碳区域尺度的演变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基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和常州市的1∶50,000土壤数据库和2000年在无锡和常州市所采的352个水稻土剖面点,以100m×100m为基本单元将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与G IS技术耦合,模拟无锡市和常州市1985-2000年水稻土表层(0-15 cm)有机碳动态演变;比较研究区16 a间水稻土有机碳实测值的时空变化及2000年水稻土有机碳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区域差异。
杨茹玮徐琪史学正黄耀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被引量:28
2003年
以土壤基本性状、气候条件、作物产量和耕作措施等为基本输入数据 ,将土壤有机碳分解模型与GIS技术耦合 ,模拟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对典型农区土壤有机碳测定数据的验证表明 ,所采用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模拟结果指出 ,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 ,全省 77%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至 2 0 0 0年 ,苏北和沿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 1.0~ 3.0g·kg-1,苏南太湖地区增加量为 3.5~ 5 .0g·kg-1。但苏中的江淮平原和宁镇丘陵区略有下降 ,仅增加约 0 .5~ 1.5g·kg-1。预测 2 0 10年在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 ,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将继续增加 。
沈雨黄耀宗良纲张稳徐茂刘林旺
关键词:GIS农田土壤有机碳土壤性状作物产量耕作措施
种植不同作物对农田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21
2007年
以种植玉米(Zeamays)、大豆(Glycinemax)和水稻(Oryzasativa)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6~10月系统观测了N2O和CH4的排放、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因子。玉米和水稻分别施化肥氮300kg·hm^-2,大豆未施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类型对农田N2O和CH4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玉米系统、土壤-大豆系统和土壤-水稻系统的N2O季节性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20.5±57.6、338.0±7.5和238.8±13.6μg·m^-2·h^-1(N2O)。种植作物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64.2±11.7和163.7±10.5μg·m^-2·h^-1(N2O)。土壤-玉米系统、土壤-水稻系统、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N2O排放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统计相关,但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随作物绿叶干重的增加而指数增加,与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无统计相关,由大豆作物自身氮代谢所产生的N2O-N季节总量约为6.2kg·hm^-2(N)。土壤-水稻系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7±0.1mg·m^-2·h^-1(CH4),烤田抑制了稻田CH4的排放。烤田前影响稻田CH4排放的主要因素是水稻生物量,烤田后的浅水灌溉及湿润灌溉阶段的CH4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无关。本研究未观测到旱作农田有吸收CH4的现象。
陈书涛黄耀郑循华陈玉泉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被引量:32
2008年
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空间变异总体呈正态分布,3种作物地力贡献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60.2%±12.5%(n=121)、45.7%±15.7%(n=91)、51.0%±19.7%(n=54)。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种植区的地力贡献率与土壤基本特性及地理位置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北方和南方单季稻、冬小麦;双季早稻、双季晚稻、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可用于估算不同作物的地力贡献率,为制定区域尺度农田施肥策略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依据。
汤勇华黄耀
关键词:地力贡献率土壤特性统计分析
不同水稻土水稻生长季施用秸秆对后季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8
2004年
采用苏南、苏中和苏北的 5种类型水稻土 (共 1 0个土样 )进行室外盆栽试验 ,研究稻田土壤秸秆施用对后季麦田N2 O排放的影响。试验组土壤施小麦秸秆 (每盆 1 0g)和化肥 ,对照组仅施化肥。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气候及基本相同的水分含量条件下 ,有 6个 (江宁A1、宜兴B1和B3、宝应C3、仪征D3、六合E2 )土样的N2 O排放量较对照增加 ,增加量为 2 4 3~ 71 3μg·m-2 ·h-1 ;宝应 (C5 )和仪征 (D2 )土样N2 O排放量较对照减少 1 1 2和 79 3μg·m-2 ·h-1 ;而江宁(A3)和六合 (E4 )的增加量不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 ,影响对照N2 O排放的主要土壤因子是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相关系数为 - 0 6 93 和 - 0 6 36 ;土壤有效态铁含量是影响处理组N2 O排放的关键土壤参数 ,与N2 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35 。
焦燕黄耀宗良纲周权锁
关键词:水稻土有机碳全氮盆栽试验
CO_(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下源库处理对粳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下源库处理对粳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设置2个CO_(2)浓度([CO_(2)]):对照(背景大气,a[CO_(2)])和在背景大气[CO_(2)]基础上升高200μmol·mol^(-1)(e[CO_(2)])。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OTC内采用盆栽方式,设置低N(N1,10 g N·m^(-2))、中N(N2,20 g N·m^(-2))和高N(N3,30 g N·m^(-2))3个施N水平。抽穗期源库改变设剪叶(LC)和疏花(SR)处理,以不处理为对照。测定并计算了抽穗期和成熟期叶片N含量、茎鞘NSC积累量(TM_(NSC))、NSC表观转运量(ATMNSC)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表观贡献率(AC_(NSC))。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上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_(2)]升高显著降低抽穗期叶片N含量,显著促进中N水平的NSC积累。在不同[CO_(2)]和N水平下,SR处理均导致成熟期茎鞘TM_(NSC)显著升高,ATM_(NSC)和AC_(NSC)显著降低;在背景大气和不同N水平下,LC处理均显著降低成熟期TM_(NSC),显著提高ATM_(NSC),但[CO_(2)]升高下LC处理对成熟期TM_(NSC)和ATM_(NSC)均无显著影响。LC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未产生显著影响。粒叶比越高,成熟期TM_(NSC)和千粒重越低,ATM_(NSC)、AC_(NSC)、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越高。综合影响AC_(NSC)的因素为粒叶比、抽穗期和成熟期TM_(NSC);综合影响籽粒产量的因素为粒叶比、成熟期叶片N含量和TM_(NSC),这些综合影响均可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表述。
杨靖睿曹培培杨凯吕春华王艺杰孙文娟于凌飞胡正华黄耀
关键词:氮肥剪叶疏花源库关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典型农药厂污染场地土壤中PAHs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以某典型农药厂退役场地为例,对场地土壤中具有较强人体危害性的化合物PAHs 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地土壤中PAHs 最大检出深度达到6.0 m.在检出PAHs 的土壤样品中强致癌物苯并(a)芘(Bap)平均含量为1.63 mg·kg-1,最高含量为8?? 83 mg·kg-1.检出PAHs 的土壤样品中,60%为重度污染.随着深度的增加,高环芳烃含量及检出率均逐渐降低.0~1.2 m 深度内环数≤3、4 环及环数≥5 的PAHs 比例相当,主要单体为菲(Phe)、荧蒽(Fla)和芘(Pyr),1.2~6.0 m 深度内环数≤3 的PAHs 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单体为萘(Nap)和2-甲基萘(2-Mnap).特征化合物分子比例法分析表明,场地土壤中PAHs 来源有2 个方面:-是企业生产中使用石油产品过程中的泄漏、废弃物的燃烧等;二是场地上含有草、木、煤等垃圾杂物的燃烧.与场地原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分布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AHs 检出点位绝大部分位于原企业生产车间,表明土壤中PAHs 的存在与原企业的生产活动有着较强的关联性.
张孝飞林玉锁邓绍坡龙涛徐建黄耀
关键词:农药厂PAHS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