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健椿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化工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微载体
  • 4篇细胞
  • 4篇细胞培养
  • 2篇流变性
  • 2篇发酵液
  • 2篇HBSAG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动物细胞
  • 1篇阳离子树脂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试剂
  • 1篇树脂
  • 1篇酸性
  • 1篇天门冬氨酸
  • 1篇贴壁
  • 1篇贴壁细胞
  • 1篇牛皮
  • 1篇强酸

机构

  • 7篇华东化工学院

作者

  • 7篇丁健椿
  • 3篇张书元
  • 2篇施源
  • 2篇陈志宏
  • 2篇陈因良
  • 1篇李雨田
  • 1篇宋瑶君
  • 1篇袁滔
  • 1篇张元兴
  • 1篇叶南章
  • 1篇华平
  • 1篇徐殿胜
  • 1篇王国政

传媒

  • 3篇生物工程学报
  • 3篇华东化工学院...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年份

  • 1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89
  • 1篇198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茚三酮比酮法分析含铵天门冬氨酸
1985年
本文介绍了一种茚三酮显色分析含铵天门冬氨酸溶液的方法。为排除铵对茚三酮显色的严重干扰,首先在低PH下使天门冬氨酸溶液通过强酸性阳离子树脂交换柱,再行稀释显色。这种分析方法的分析误差在5%以内。
张元兴陈因良丁健椿
关键词:茚三酮阳离子树脂强酸性分析方法
微载体培养分泌HBsAg的BU3细胞生长动力学研究
1991年
本文研究微载体半连续悬浮培养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基因工程哺乳动物细胞(Bu3)的工艺过程,建立了细胞在微载体上的生长模型、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模型。实验表明,微载体悬浮培养系统能使贴壁依赖性Bu3细胞达到高密度和产物高表达。
陈志宏施源袁颂兰丁健椿
关键词:细胞培养微载体动力学HBSAG
用于培养动物细胞微载体的制备被引量:2
1989年
合成了两种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微载体:葡聚糖和明胶微载体。报道了合成方法。将产物初步用于Vero细胞培养,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细胞在微载体上的附着生长良好,和目前广泛使用的Cytodex 1微载体效果相仿。当DEAE-Sephadex 1.5微载体浓度为2mg/ml时,在1.5L Celligen细胞培养器中培养120小时,细胞浓度可达1.2×10~6细胞/毫升,为接种浓度的5倍,达到了文献中报道的水平。
张书元徐殿胜王国政丁健椿
关键词:动物细胞细胞培养微载体
球状菌丝体发酵液流变性质的研究
1989年
采用自制涡轮桨粘度计,测定了球状菌丝体青霉素发酵液的流变性质。在整个发酵周期内发酵液呈现Casson型流体,流变方程为τ(t)^(1/2)=τ_o(t)^(1/2)+K_c(t)(?)^(1/2) 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形态不断变化,引入球状菌丝体形态因子干菌球直径(d_d)和体积因子(C_(FP)),对菌球形态变化进行了定量描述。将发酵液流变参数与菌球形态因子和发酵液固相浓度进行关联,得关联式为τ_o=CC_(FP)^(1.1)d_d^(3.3)X^(2.5)
张书元丁健椿
关键词:青霉素发酵液流变性
丝状菌丝体发酵液流变性质的研究
1989年
采用涡轮搅拌桨粘度计,测定了丝状菌丝体红霉素发酵液的流变性质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呈Casson型流体,流变方程为τ(t)^(1/2)=τ_o(t)^(1/2)+K_c(t)(?)^(1/2)。菌丝体形态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引入菌丝体形态因子的概念对菌丝体形态进行定量描述。菌丝体形态因子有:主菌丝长L_e、菌丝体生长单位L_(hgu)和比菌丝长L_e~*。发醇液流变参数可表示为(τ_o,K_c)=C·L_e~αL_(hgu)~βL_e^(*γ)φ_s~σ把工程参数与菌丝体特性和生理代谢直接关联起来,提出了丝状菌丝体发酵液的理论流变模型。
张书元丁健椿
关键词:红霉素发酵液流变性
小牛皮提取的胶原-微载体用于贴壁细胞大规模培养被引量:6
1992年
由于胶原蛋白具有与含牛血清培养基中纤粘素(Fibronectin)一类物质相结合的特点,因而胶原是一类来源广泛的可用作制备细胞培养介质的优良基质。经过各种形式的细胞培养试验,以变性胶原为材料合成得到的GT-2微载体可成功地用于Vero、CHO、Bowes以及鱼类细胞的贴壁培养。培养规模包括不同容积的静置培养、滚瓶培养以及1.5L和20L进口和国产生物反应器的大规模细胞培养。
陈因良李雨田张书元宋瑶君叶南章华平袁滔丁健椿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胶原微载体细胞培养
流加微载体半连续培养分泌HBsAg的rCHO细胞过程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在固定浓度微载体半连续培养rCHO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逐步补加新的微载体以不断提高供细胞生长的表面,提高了细胞密度和产物的表达量。建立了流加微载体半连续培养rCHO细胞收获HBsAg的工艺,确定了此种培养方式的最大微载体浓度,为建立微载体连续培养rCHO细胞生产HBsAg技术,实现细胞高密度和产物高表达奠定了基础。
陈志宏施源丁健椿
关键词:细胞培养微载体HBSA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