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莉
- 作品数:13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ICC小组在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提高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2007年11月起成立PICC小组,小组成员兼职,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PICC置管、会诊及相关的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 PICC小组成立后,315例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104d(中位时间为32d),与小组成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52,P〉0.05);小组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27%(4/315),小组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8.64%(7/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0,P〈0.01)。结论 PICC小组的运作提高了PICC护理质量,明显降低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 唐永红崔燕萍张惠英唐红梅文凤牛小霞刘素霞黄顺于晓莉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
- 肝病病人PICC置管首次换药间隔时间对其术后渗血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2年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安全、方便、易于掌握、保留时间长(可达1年)的特点,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途径,已广泛应用于住院危重病人.临床观察发现,PICC置管首次换药时间间隔对术后渗血有直接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文凤唐永红于晓莉唐红梅黄顺牛小霞张惠英祁小宝
- 关键词:PICC置管术后渗血换药间隔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肝病危重病人
- “军卫一号”电子医嘱单的操作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普及,军卫1号工程—电子医嘱单已面向于临床,它带给我们一种快捷、方便、整洁、规范的办公方式,它的使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医疗护理的需求,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临床信息系统。
- 于晓莉
- 关键词:医嘱单任务栏吸氧管
- 文献传递
- PICC置管首次换药时间间隔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安全、方便、易于掌握、保存时间长(可达1年)的特点,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途径,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住院危重患者。临床观察发现,PICC置管首次换药时间间隔对术后并发症有直接的影响,现...
- 文凤唐永红于晓莉唐红梅黄顺牛小霞张惠英祁小宝
- 关键词:换药时间术后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一种阻止穿刺插管滑脱的固定片
- 本实用新型一种阻止穿刺插管滑脱的固定片,属于医药学技术领域。所述固定片的一个侧面设置有未贯穿固定片的空腔,空腔直径大于穿刺插管管体的直径;另一个侧面为平面,在该平面上与空腔相对应处设置有穿透该平面的十字裂缝;在所述空腔的...
- 唐永红鲍鹤玫张昕崔燕萍于燕波吕艳清黄顺张惠英刘素霞唐红梅文凤牛小霞储芳尚丽丹于晓莉沙花燕靳寸朵王亚东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固定静脉留置导管及阻止穿刺点渗血的压片贴
-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固定静脉留置导管及阻止穿刺点渗血的压片贴,属于医药学技术领域。所述压片贴包括胶布层,在胶布层的粘性面上设置一由无菌纱布包裹的压片;所述压片的一个侧面为平面,在压片的另一个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静脉留...
- 张惠英唐永红张昕鲍鹤玫崔艳萍唐红梅黄顺牛小霞文凤尚丽丹储芳刘素霞于晓莉
- 文献传递
- 液体敷料联合Ⅳ3000透明敷料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脐疝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大量腹腔积液病人发生脐疝,是由于长期大量腹腔积液使腹内压增加,腹壁张力大,脐部结缔组织薄弱所致,加之肝脏合成蛋白能力降低,体内清蛋白下降、水钠潴留,导致皮肤营养状况差,而脐疝凸出过高、脐部表面皮肤菲薄,加之衣物反复摩擦极易发生脐疝处皮肤破损、溃疡、糜烂,甚至破裂而致腹腔积液外溢,或在腹腔积液消退过程中.
- 于晓莉祁小宝文凤张慧黄烁何召云
- 关键词:肝硬化脐疝透明敷料
- 肝衰竭患者PICC穿刺皮下移行长度对术后渗血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减少肝衰竭患者PICC术后渗血的方法.方法 将93例肝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按常规穿刺,穿刺针进皮后直刺血管或在皮下移行2 cm以内,观察组在操作中采用穿刺针进皮后,先在皮下移行2~3.5 cm后再入血管,比较两组病例术后渗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与48 h渗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穿刺时延长皮下移行长度能减少肝衰竭患者术后渗血.
- 张惠英唐永红于晓莉唐红梅黄顺文凤牛小霞
- 关键词:PICC渗血
- 护理标识管理在中塞医院抗埃博拉病区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0%,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 黄顺于晓莉吴建中王丽珍姚红刘冰
- 关键词:护理管理埃博拉病毒
- 煌绿乙醇在皮肤破损患者中的应用
- 2010年
- 于晓莉
- 关键词:皮肤破损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