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0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供镁水平对杉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以1年生杉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评价不同供镁水平对杉木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沙培盆栽试验,分析0 mmol/L(M0)、0.2 mmol/L(M1)、0.4 mmol/L(M2)、0.8 mmol/L(M3)4个不同供镁水平处理下1年生杉木无性系叶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随处理时间延长,正常供镁(M0)杉木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叶绿素a(Cha)、叶绿素b(Chb)、叶绿素总量(Chl)不断提高。0.4 mmol/L的镁处理(M2)中MDA含量,SOD、POD活性,Cha、Chb、Chl含量的变化趋势与M0处理相似,且各含量均与M0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各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MOD含量与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OD、POD活性无显著相关性,Cha、Chb、Chl含量与SOD、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hb含量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0处理使杉木幼苗叶片细胞膜系统损伤,过氧化物促使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叶绿素合成减缓,影响光合作用速率。M2处理可降低损伤细胞膜的有害物质含量,提高细胞膜系统结构稳定性和叶绿素含量,利于光合速率提升,促进杉木幼苗生长。研究结果从杉木营养学的角度为杉木壮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 刘丽费裕翀路锦陈钢黄樱叶义全曹光球
- 关键词:杉木幼苗镁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
- 不同密度杉木林乔木层垂直空间及生态系统能量积累与分配被引量:4
- 2021年
- 为了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各个组分热值和群落能量现存量的影响,以福建省三明市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3种造林密度(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林为对象,对杉木林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热值进行测定,并结合生物量数据,研究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热值和能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空间上,杉木林树干和树皮能量现存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宿留枯枝和宿留枯叶热值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能量现存量随高度增加表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他组分热值和能量现存量则在不同高度上无明显一致变化规律。不同径级根上,根桩的热值和能量现存量最大,细根热值和能量现存量为最小。杉木林生态系统各个组分热值和能量现存量分配与造林密度关系密切,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凋落物和树根热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林下植被、鲜枝和鲜叶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树干、树皮则随密度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密度增加,其生态系统能量现存量呈增加趋势;3种造林密度均表现出树干能量现存量占比最大,其次是树根和树皮,其他组分能量现存量占比均低于10%。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叶、鲜枝、林下植被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各组分热值与林分密度无显著相关性。林下植被能量现存量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宿留枯枝和凋落物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余组分与林分密度无显著相关性。综合生态、经济和长远考虑,本试验中3000株·hm-2的密度更加有利于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促进林分生长。
- 伍丽华代林利叶义全刘丽刘丽费裕翀林开敏林开敏
- 关键词:林分密度杉木人工林能量现存量
- LED光源在种苗繁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近些年,由于其具有体积小、耗能低、发热少、寿命长、波长稳定等特点,LED光源在植物人工光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分析LED光源在观赏植物、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果树蔬菜繁育中的研究现状,从而对LED光源在林木种苗快繁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周锦业丁国昌汪婷颜志勤林思祖刘丽
- 关键词:LED人工光源林木种苗光质
- 黑木相思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被引量:19
- 2019年
- 以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开展了移栽基质与基质含水率,生根促进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组培苗瓶外扦插生根影响的研究,探讨组培苗瓶外生根的最佳条件,以期为黑木相思快速繁殖技术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移栽基质以泥炭土+蛭石+珍珠岩(5∶4∶1)效果最好,其平均生根率达94.45%;含水率以50%效果最佳;生根促进剂以ABT(50 mg·L^(-1)处理25 min)表现最好,其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平均生根率分别为11.05条、1.67 cm、98.66%;光照强度对黑木相思组培苗瓶外生根影响显著,在光照强度为45~135μmol·m^(-2)·s^(-1)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平均生根数与平均生根率随之增加,而平均根长呈下降趋势;光周期对黑木相思组培苗瓶外生根的影响不显著。
- 黄玉梅刘丽赵苗菲黄猛丁国昌
- 关键词:黑木相思瓶外生根生根促进剂光环境
- 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进展
-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试管外生根技术也已经逐步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工厂化育苗实践中.关于瓶外生根的生根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仅见在桅子花和栗树上的研究POD酶活性与不定根形成过程中的关系有报道,今后可加强瓶...
- 刘丽丁国昌周锦业马志慧许珊珊林思祖
- 关键词:植物组培工厂化育苗瓶外生根
- 文献传递
- 不同密度12年生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究12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差异及垂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以12年生3种造林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林分,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林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探析杉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杉木人工林树干、树皮、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和林下凋落物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提高。杉木鲜枝和鲜叶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林下植被生物量则呈下降趋势。就同一密度而言,树皮和树干的生物量在0~2 m区段达到最大值,宿留枯枝和宿留枯叶的生物量在4~8 m区段达到最大值,鲜枝和鲜叶的生物量在8~10 m区段达到最大值。乔木层地上部分是杉木人工林氮储量的主体,造林密度为18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地上部分>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3000、4500株·hm^-2的林分则表现为:乔木层地上部分>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结论]在一定造林密度范围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提高,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一定的垂直空间范围内,杉木人工林树干和树皮的生物量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而宿留枯枝、宿留枯叶、鲜枝和鲜叶的生物量随垂直空间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 李玲燕代林利刘丽叶义全何宗明何宗明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生物量
-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垂直空间分配特征被引量:31
- 2022年
- 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31.54、161.42、172.69 t/hm^(2),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杉木林碳密度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53.11%—67.37%),其次是树干、树根、树皮(25.89%—35.74%),高密度杉木林分有利于树干、树皮、树根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增加。2)乔木层,树干、树皮、宿留枯枝及宿留枯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鲜枝及鲜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具显著差异(P<0.05);树干、树皮碳密度随树体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鲜枝鲜叶碳密度集中于树体中上部(8 m≤h≤10 m),宿留枯枝枯叶碳密度集中分布于树体中部(4 m≤h≤8 m)。3)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不同径级根碳密度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径级根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变化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径级间碳密度:根头>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根头和粗根占比最大(57.38%—70.84%)。4)林下植被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不断降低,而林下凋落物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具显著差异(P<0.05)。5)土壤层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不同林分密度土壤层碳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增加林分密度有利于提高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
- 代林利周丽丽伍丽华刘丽黄樱彭婷婷邱静雯何宗明曹光球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造林密度碳密度
-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紫色土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0年
- 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对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水土侵蚀区油茶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技术对天然有机物料有机肥(T1)、有机无机复合肥(T2)、禽畜粪便有机(T3)共3种有机肥处理以及不施肥处理(CK)下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T1、T2、T3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的吸光值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相比于施肥前都有所增加,而CK处理土壤AWCD值无显著变化,不同处理下土壤AWCD值提高的大小顺序表现为T2>T1>T3>CK;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Intosh优势度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相同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Intosh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总体呈现下坡>中坡>上坡;Shannon指数与土壤容重和自然含水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pH值、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McIntosh指数与土壤容重、自然含水率、pH值、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氨基酸类是各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T1、T2、T3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能力相比于对照具有较大差异,T1和T3处理对于6类碳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T2处理与T3处理之间对于6类碳源利用差异主要在于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综上,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施入更有利于紫色土丘陵区油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提高,以上结论可为制定紫色土丘陵区合理施肥制度的设置、农业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 费裕翀刘丽陈钢张元明陈世品兰思仁王迪曹光球
- 关键词:有机肥油茶紫色土土壤微生物BIOLOG
- 机械损伤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及内源激素含量差异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通过分析机械损伤对不同繁殖方式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的影响,并从内源激素代谢角度阐述其萌蘖机理。【方法】以具有不同萌蘖能力的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分析基部损伤和去顶处理对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影响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一步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及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差异,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萌蘖能力与内源激素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杉木萌蘖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去顶和基部损伤处理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无性系萌蘖高峰期均为7月,去顶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显著高于基部损伤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幼苗的生长,杉木无性系枝叶IAA含量增加,GA3含量下降;去顶处理有利于杉木幼苗枝叶及根尖ABA的积累,基部损伤处理有利于韧皮部及根尖CTK的积累。【结论】机械损伤条件下,杉木根尖和枝叶中的IAA、ABA和GA3内源激素含量较高。杉木无性系萌蘖数与机械损伤不同处理呈显著正相关;萌蘖数与GA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IAA、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 张吉玲李明阳李勇刘丽费裕翀曹光球
-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机械损伤萌蘖内源激素
-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养分积累与垂直空间分配被引量:16
- 2022年
- 在对1800、3000和4500株·hm^(-2)3种密度杉木林生长调查及生物量测定的基础上,测定3种密度杉木林各组分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研究其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的垂直空间分配,为杉木林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林养分积累总量分别为1311.57、2531.55和2307.33 kg·hm^(-2),具显著差异。同一密度条件下,杉木林养分含量及积累量均表现为全N>全K>全Ca>全Mg>全P;树干、树皮养分积累量随树高的升高而降低。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养分积累量由树体中部转移到树体上部,而鲜枝、鲜叶养分积累量由树体上部转移到树体中部。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全N积累量呈上升趋势,而其他营养元素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树干、树皮、树根、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凋落物养分积累量表现为4500株·hm^(-2)>3000株·hm^(-2)>1800株·hm^(-2),鲜枝、鲜叶养分积累量表现为3000株·hm^(-2)>1800株·hm^(-2)>4500株·hm^(-2),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表现为1800株·hm^(-2)>3000株·hm^(-2)>4500株·hm^(-2)。在1800、4500株·hm^(-2)密度时,树皮养分分配比最大,为21.6%和19.4%;在3000株·hm^(-2)密度时,鲜叶养分分配比达到最大值,为22.9%,其次为鲜枝,分配比为17.8%。3000株·hm^(-2)密度是杉木林养分积累与分配最适密度。
- 代林利陈义堂伍丽华刘丽叶义全邱静雯曹世江曹光球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