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亚芬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沙大学外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简·爱
  • 4篇《简·爱》
  • 2篇文学
  • 1篇英语
  • 1篇英语语言
  • 1篇语言
  • 1篇人性
  • 1篇声部
  • 1篇女人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主义
  • 1篇女性主义批评
  • 1篇人化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外语
  • 1篇外语专业
  • 1篇文学流派
  • 1篇现代主义
  • 1篇现代主义文学
  • 1篇现实主义

机构

  • 3篇中南大学
  • 2篇长沙大学
  • 2篇长沙学院
  • 1篇湘潭大学

作者

  • 6篇刘亚芬
  • 1篇张少雄
  • 1篇张岳州

传媒

  • 2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湘潭大学社会...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17-1976被引量:3
2007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刘亚芬
关键词:《简·爱》
学术阐释的视野与方法——《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77-1985被引量:1
2008年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刘亚芬
关键词:人性
翻译教育学七论被引量:3
2006年
中国内地翻译教育构成非常复杂,教育教学对象繁杂不一,培养层次亦参差不齐。本文探讨翻译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着重清理分析翻译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学科体制演变,试图使翻译教育得到更清晰的呈示,从而有利于教育者与研究者准确、全面、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内地翻译教育教学现状。
刘亚芬张岳州
关键词:高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外语专业
文学中的人:正调与反调双声部对抗呈示──现代主义文学的界定与界内扫描
2001年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界定,学界颇有争议。就文学本质特点而言,文学只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板块,它们对应、吻合,构成两个声部。
张少雄刘亚芬
关键词:文学流派人化现代主义文学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Jane Eyre
本文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接受学个案研究。文章首先详尽而客观地描述从1917到2000年中国(主要是中国大陆)读者对《简·爱》的阐释和接受,然后探讨形成这一接受史的中国社会的与历史的等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该接受...
刘亚芬
关键词:《简·爱》英语语言外国文学
文献传递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女性主义批评PK现实主义标准——《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86-1994)
2008年
1986-1994年间,《简·爱》在中国阐释的突出特点是以女性主义批评独领风骚,在阐释疯女人及小说后部某些情节的合理性,女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批评视角激烈交锋。批评方法逐渐转向心理分析和解构主义,论证也更深入、严谨。
刘亚芬
关键词:《简·爱》女性主义现实主义疯女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