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德
- 作品数:28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孔子识“鸟”、观“鸟”及其他
- 2004年
- 文章对于孔子本人提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的“识鸟”作了阐述 ,又对孔子的“观鸟”和“仁性待鸟”作了诠释。文章最后又揭示出了孔子“借物 (观鸟 )明理”的这种独特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 刘康德
- 关键词:孔子观鸟借物抒情
- 论中国哲学中的体认方法
- 1990年
- 中国哲学中的“体认”,因古汉语的特征而被古代哲学家简称为“体”。先秦庄子就认为对“道”的认识只能是“体道”。以后《淮南子·汜论训》也说:“圣人以身体之”。而到汉魏三国玄学贵元盛行之时。
- 刘康德
- 关键词:体认玄学淮南子圣人哲学家中国哲学
- 刘安治国三要素:天、人与“器物”被引量:1
- 2008年
-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 刘康德
- 关键词:治国理论器物《淮南子》淮南王
- 老子“道”论——十字道与一通道
- 2010年
-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 刘康德
- “爻”字臆说
- 2007年
- 本文对《周易》中的"爻"字作诠释。作者认为"爻"字是由两直线相交的"十"字,作旋转成"×"后,撤捺而成的。对此,作者考察了"爻"字的生成及"爻"字与"十"、"爻"字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求证了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最后,文章由"爻"之本义论及"卦"之形成。
- 刘康德
- 风云与阴影——“捕风捉影”说
- 2012年
- 借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以喻指深刻哲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风云"与"阴影"便是这样一组哲学语素。首先,这飘忽绵延、变幻不定的"风云"和其色晦深、幽湛难尽的"阴影",表征着"道"的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这乃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境。面对这个基本情境,人类通过揳入"节气时间"、"方位空间"、"五行"、"天干地支",乃至"数"及"数学方法"等相关元素来"捕风捉影",从而在这"不确定"中找"确定",更详尽地认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以便能更好地生存。就此而言,这种"捕风捉影"的方法体现了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积极主动性。但另一方面,这"捕风捉影"也体现了人类在具有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的"道"面前的有限性,提示我们在"捕风捉影"时应当时刻保持一种谦逊、谨慎的态度。
- 刘康德
- 关键词:风云五运六气
- 论中国哲学中的“器物”与“道理”被引量:8
- 2006年
- 文章对日常所见的“器物”与“道理”作诠释,认为中国哲学中说的“器物”与“道理”是统一的,即道在器中、理寓物内。因为这样,所以哲学家们可以以器喻道、藉物明理;反过来也可以制器证道、设物明理。而之所以能这样,在于古代哲学家有着万物一体、物我同道的思想,诸如这些,都表现出与西方哲学所不一样的特征,应引起关注。
- 刘康德
- 关键词:器物道理
- 《吕氏春秋》《淮南鸿烈》合论被引量:2
- 2006年
- 《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时则》适应国家统一的客观形势,兼儒墨名法,融九流百家,以阴阳五行配置、对应自然气候物候与社会人事政事之一切自然变化和社会活动,为王朝帝国规划整合出一种自然社会人伦秩序化的模式和框架。其学术体系功能具有为王者规范天下和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的两面性,这种思想体系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 刘康德
- 关键词:吕氏春秋淮南子吕不韦阴阳五行
- 名士戒慎与魏晋三玄
- 1996年
- 名士戒慎与魏晋三玄刘康德与“恐惧”联系在一起、见于儒家经典──《中庸》的“戒慎”(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原本是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出现的,它要求人常怀恐惧敬畏心理,处处谨慎小心,即使在别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暗处,也不可隐翳操,更不可做那种合...
- 刘康德
- 关键词:三玄魏晋名士《中庸》儒家经典伦理原则
- 一“朴”二主,“朴”随哪“主”?——诉“朴”被引量:1
- 2010年
- "朴"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语素,在哲学上是对"道"的譬指语。道家关于"朴"的思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朴散为器",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理性法则形成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器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治理、国家法度的方面;二是"复归于朴",它提示人们,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逸出人们的理性法则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名无状、未被言说、浑沌一团、难以确定且融所有事物于一体的,老子称之为"道"。道家关于"朴"的思想归宿最终落在了上述的第二个层面,他们深刻地洞察到了"朴散为器"的种种不足,因而反对人们将理性法则理想化、至上化,反对人们将世界过分"器具"化。道家对于"朴散为器"的反驳显然是有其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的,然而理性毕竟是人类思维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应当"朴散为器"还是应当"复归于朴",似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永恒难题。
- 刘康德
- 关键词: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