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林

作品数:62 被引量:1,883H指数:2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经济管理
  • 11篇历史地理
  • 9篇建筑科学
  • 7篇社会学
  • 6篇政治法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城市
  • 13篇住房
  • 7篇低碳
  • 6篇低碳城市
  • 3篇移民
  • 3篇社会融入
  • 3篇深圳市民
  • 3篇市民
  • 3篇住房政策
  • 3篇流动人口
  • 3篇结构方程模型
  • 3篇就业
  • 3篇可达性
  • 3篇基于就业
  • 3篇城市社会
  • 3篇城市形态
  • 2篇低收入
  • 2篇低碳城市规划
  • 2篇低碳理念
  • 2篇行为地理学

机构

  • 49篇清华大学
  • 20篇北京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康奈尔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联合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利兹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马萨诸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华盛顿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贵州省住房和...
  • 1篇美国犹他大学
  • 1篇代尔夫特理工...

作者

  • 55篇刘志林
  • 17篇柴彦威
  • 4篇王茂军
  • 4篇戴亦欣
  • 3篇刘志林
  • 3篇张文忠
  • 3篇张艳
  • 3篇秦波
  • 2篇塔娜
  • 2篇郑思齐
  • 2篇梁思思
  • 2篇梅赐琪
  • 2篇史中华
  • 2篇顾朝林
  • 2篇马静
  • 2篇刘宛
  • 2篇肖作鹏
  • 2篇武文杰
  • 2篇谭纵波
  • 2篇韩青

传媒

  • 13篇人文地理
  • 5篇国际城市规划
  • 4篇地理学报
  • 4篇地理科学
  • 4篇城市与区域规...
  • 3篇地理研究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规划师
  • 1篇世界建筑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建设科技
  • 1篇公共管理与政...
  • 1篇城镇化与集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规划政策与可支付住房建设——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经验被引量:22
2010年
规划是近年来不少国家政府推动可支付住房供应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规划鼓励或强制性要求开发商在住宅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廉价住房,在增加可支付住房供给的同时减少政府财政补贴,促进居住融合。我国一些城市也开始尝试引入配建模式推动廉租房或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鉴于国外利用规划手段推动可支付住房建设的丰富经验,本文将以美国的包容性区划和英国第106条款下的协议配建为例,对其指导原则、要素、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和评述,以期为中国相关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刘志林韩雅飞
社区社会资本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中低收入社区调查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2
2015年
居住满意度是居民对所居住的住房和社区宜居性的综合评价。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重构与居住分异背景对社区邻里关系、社会互动及居民的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因果机制的探讨,缺乏合理的指标构建和实证依据。本文结合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城市转型背景的社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市九个中低收入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尽管低收入居民对于邻里信任因素的重视大于对社区组织的信任、邻里互助和共同价值,其在社会资本的几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因此,打破社区内的分异与隔阂,建立邻里信任,应当成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中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志林廖露钮晨琳
关键词:社会资本
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发生机制与调控策略——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56
2012年
根据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Amos7.0软件建立单效标因素的路径分析模型,试图在"社区-家庭"层面上挖掘"空间利用-出行特征-碳排放"的内在发生机理,藉此寻找城市空间组织低碳化的调控路径。研究发现:影响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出行距离和出行方式。社区空间利用特征对家庭出行的距离总量有显著影响,对小汽车出行比率则没有明显作用效果;私家车的购置对居民家庭出行行为的高碳化具有不可逆的作用特点;在现有设施条件、空间环境和车辆使用政策下,公共交通对私人交通出行没有替代性。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组织和调控优化应通过土地混合利用、设施供给等物质空间组织与再组织手段,形成空间行为组织和行为规划策略,引导居民降低交通发生量,优化居民交通发生的时空结构,建构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
柴彦威肖作鹏刘志林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被引量:39
2012年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塔娜柴彦威刘志林
关键词:杂化城市性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框架被引量:26
2010年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人为CO2排放受社会发展阶段影响、技术发展可以改变能源结构、城市发展受集聚分散原理支配、低碳城市发展是系统工程、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等基本假设为前提,构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理论框架,初步提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及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专项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及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
顾朝林谭纵波刘志林戴亦欣郑思齐刘宛于涛方韩青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
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与方法论评述被引量:71
2010年
空间错位理论是西方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注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现象也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错位假设的提出背景、基本假设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重点评述了近年来美国空间错位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进展及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空间错位理论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研究的借鉴意义。
刘志林王茂军柴彦威
关键词:城市空间重构方法论
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团队清华大学时空行为与城市治理研究团队
2022年
清华大学时空行为与城市治理研究团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志林副教授及其带领的博士后及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目前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生4人,硕士生2人。团队致力于以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和方法探索有助于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治理体系。主要研究议题包括:移民与包容性城市、老龄化与健康城市、家庭与性别平等、低收入住房与保障房政策、气候变化与低碳出行、新冠疫情与治理响应等。
刘志林
关键词:研究团队博士后行为地理学
北京市居住用地出让的时空格局演变被引量:29
2010年
以1992~2006年间北京市五环内居住用地出让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五环内居住用地的时间动态趋势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对CBD、中关村、奥运村等区域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发现:①北京居住用地的出让数量、面积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出让价格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②居住用地出让价格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在出让数量和面积上存在"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差异;③出让地块集中区和高值区由中心向外扩展;④东西和南北轴线的竞租地价曲线以CBD和天桥为核心向两侧递减,并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区段形成若干高值区。
武文杰张文忠刘志林黄兴文
关键词:居住用地空间结构GIS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融合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极化与社会融合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外文献多关注社区尺度上的社会融合特征及其地理环境要素,由此形成了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传统。但这一研究视角过于静态和片面,难以在个体移动性不断提高、日常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社会融合的动态过程以及地理环境要素的微观影响机理。本文在对城市社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构建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从微观层面的个体移动性与时空行为约束的视角,能够基于个体日常活动—移动行为更准确地刻画个体社会交往的动态地理情境,并从居民日常生活的时空约束、公共接触潜力、时空间行为策略等方面来识别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社会融合的过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可能研究议题与方法论发展方向,有助于推进中国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多元化和人本化。
刘志林柴彦威
关键词:社会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与移民跨群体融合研究——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综述被引量:6
2022年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王晓梦刘志林谭一洺
关键词:公共空间社会融合移动性移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