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龙

作品数:27 被引量:17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小麦
  • 8篇可视化
  • 7篇三维可视化
  • 6篇冬小麦
  • 6篇叶片
  • 5篇实测数据
  • 5篇气象
  • 5篇小麦叶
  • 5篇小麦叶片
  • 4篇小麦生长
  • 3篇有效积温
  • 3篇图像
  • 3篇气象预测
  • 3篇作物
  • 3篇积温
  • 3篇返青
  • 2篇多义
  • 2篇虚拟农业
  • 2篇叶鞘
  • 2篇玉米

机构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北方工业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天津市农业科...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市畜牧总...

作者

  • 27篇刘海龙
  • 20篇诸叶平
  • 18篇李世娟
  • 14篇刘升平
  • 10篇李书钦
  • 9篇张红英
  • 4篇孙开梦
  • 4篇鄂越
  • 4篇刘丹
  • 3篇姜丽华
  • 3篇谢能付
  • 3篇徐倩
  • 2篇刘爽
  • 2篇海占广
  • 2篇李中阳
  • 2篇高伟
  • 2篇郭秀明
  • 2篇刘文超
  • 1篇徐明岗
  • 1篇查燕

传媒

  • 5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乳业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中国农学会计...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晋西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碳氮、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41
2019年
晋西北丘陵区受干旱大风气候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质量退化严重,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因植被覆被、人为活动等不同,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晋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于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五寨县,研究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晋西北地区土地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研究中设置4种土地管理方式:苜蓿样地(MX)、免耕样地(MG)、翻耕样地(FG)和荒地(HD),采用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室内测定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土壤pH值利用电位法测定,土壤有机碳(OC)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利用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测定,其原理为紫外分光光度和靛酚蓝比色法。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采用KMnO4滴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采用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Canoco以及QIIME、USEARCH和Uclust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有影响。苜蓿和免耕2种土地管理方式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养分并增加土壤酶活性;4种土地管理方式共有9个细菌门和11个真菌门,细菌相对丰度较大的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真菌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大;苜蓿和免耕样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都较高,荒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较低,但多样性较高;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NH4^+-N和NO3^--N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影响较大,pH、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脲酶�
刘爽王雅刘兵兵刘海龙刘海龙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
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构建技术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作物生长过程的三维可视化是虚拟作物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小麦形态结构复杂,小麦生长可视化不易实现的问题,以小麦作物为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小麦生长模拟模型和形态结构模型,从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设计与实现、真实感图形渲染技术(颜色渲染、纹理映射、光照处理)等方面入手,构建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小麦生长模型和形态结构模型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小麦生长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将为小麦作物生长动态预测、栽培管理调控、作物株型设计等提供形象逼真的可视化工具,为小麦理想株型筛选,高产、高效、抗倒伏设计与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
李书钦诸叶平刘海龙李世娟刘升平刘文超
关键词:小麦三维可视化
一种基于时空分析的气象干旱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象预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时空分析的气象干旱预测方法,本发明通过将多源特征聚合、自注意力机制和优化的时间卷积网络相结合,构建气象干旱时空预测预测模型,能够以多元时空特征的气象要素作为依据,准确预测预设...
谢能付 陈颖 邱明慧 李永磊徐倩姜丽华 张帆刘海龙
基于生物量的越冬期后小麦地上部几何参数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定量分析越冬期后小麦主茎叶片、叶鞘、茎秆和麦穗的形态参数与生物量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衡冠35、济麦22和衡4399为试材,在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品种类型小麦叶片长度、最大叶宽、叶鞘长度、叶鞘展开宽度、茎秆长度和直径以及麦穗宽度、厚度和长度等形态参数与相应器官生物量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生物量的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和麦穗形态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除衡4399麦穗长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很大、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品种各形态参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显著相关(P<0.05),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对冬小麦越冬期后植株形态参数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张红英李世娟诸叶平刘海龙李书钦刘文超
关键词: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
基于实测数据和NURBS曲面的小麦叶片三维可视化被引量:12
2016年
小麦三维可视化在农业生产、作物生长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将为作物株型选育,高产、高效栽培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针对小麦叶片三维形态不易模拟的问题,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和NURBS自由曲面造型技术,构建小麦叶片主脉控制点构造算法,计算小麦叶片NURBS曲面控制点坐标,并借助OpenGL图形库实现了不同控制点序列下的小麦叶片曲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绘制的小麦叶片模型具有较高平滑度和真实感。
李书钦刘海龙诸叶平李世娟刘升平张红英李中阳
关键词:实测数据NURBS曲面三维可视化控制点
基于梯度信息和搜索策略的玉米图像姿态估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梯度信息和搜索策略的玉米图像姿态估计方法,涉及数据处理领域。所述估计方法包括:实时采集待估计姿态角度的玉米图像,在预设姿态角度判定的搜索范围内,以一定的角度间隔依次旋转所述待估计姿态角度玉米图像,计算...
郭秀明刘升平诸叶平刘海龙
冬小麦返青后株高模拟模型及生长可视化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小麦生长模拟模型对小麦生长管理调控、产量预测和经济效益分析等有重要指导作用,针对小麦生长模拟模型和生长可视化不易实现的问题,以冬小麦品种衡观35、济麦22和衡4399为材料,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不同品种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通过分析各品种冬小麦返青后株高和有效积温的定量关系,用Logistic方程构建了冬小麦返青后株高模拟模型,经数据检验,株高模拟模型绝对误差在0.01~2.72cm,根均方差(RMSE)在0.4~1.26cm,平均绝对误差(d_a)在0.36~1.11cm,平均绝对误差与实测值平均数的比值(d_(ap))在1.32%~3.46%,结果表明所建模拟模型精度较高,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株高生长具有较好预测性。借助该模拟模型和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构造了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冬小麦株高生长状态,逼真模拟冬小麦返青后株高动态生长过程,实现了不同品种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生长可视化。
李书钦诸叶平刘海龙李世娟刘升平张红英高伟
关键词:冬小麦有效积温
晋西北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由于受风蚀影响,土壤沙化十分严重,生态恢复是缓解此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不同土地恢复管理措施旨在为提高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风沙区农田土壤质量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晋西北五寨县作为研究区,设置4种土地恢复措施:传统翻耕播种玉米(CTC)、免耕播种玉米(NTC)、免耕播种苜蓿(NTA)、撂荒地(WL)。通过野外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了0—50 cm土层土壤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结果】1)晋西北地区土壤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撂荒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其它3种措施下的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均小于深层。不同土地恢复措施间粒度参数差异较大,翻耕分选较差,免耕玉米和免耕苜蓿属于分选中等到分选较好范围,表明翻耕地块土壤受到人为扰动较大,导致土壤偏细,其粉粒含量在0—5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6.5%~15.3%,而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土壤环境相对较好。2) 4种土地恢复措施下表层0—40 cm的土壤容重均低于深层土壤,翻耕、免耕播种玉米和免耕播种苜蓿的土壤容重范围在1.10~1.50 g/cm^3之间,表现为WL>NTA>NTC>CTC,撂荒地土壤容重与其它三种处理措施的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 <0.05),其他三种措施间差异不显著,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表层0—30 cm的土壤孔隙度以翻耕总孔隙度最大。翻耕地块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恢复措施,其它三种恢复措施间无显著性差异,40—50 cm土层四种土地恢复措施之间无显著差异。3)不同土地恢复措施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存在较大差异,翻耕地块表层0—20 cm土壤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恢复措施;免耕苜蓿和免耕玉米地块毛管持水量无显著差异,两者均显著�
刘爽王雅刘海龙刘海龙
关键词:晋西北土壤水分容重土壤孔隙度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浅析
刘海龙诸叶平李世娟孙开梦鄂越刘升平海占广
一种小麦生长形态模型建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小麦生长形态模型建立方法及装置,用于结合小麦生长模型建立小麦生长形态模型,包括:根据小麦生长模型中的气象参数、小麦器官干物重以及二者与小麦器官的形态特征关系,建立形态特征参数模型;获取包括气象数据、小麦器...
李世娟张红英诸叶平刘升平孙开梦鄂越刘海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