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金秋

作品数:66 被引量:251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综合征
  • 14篇心肌
  • 13篇消融
  • 12篇心房
  • 12篇心律
  • 11篇心肌病
  • 11篇肌病
  • 10篇心房颤动
  • 10篇型心
  • 9篇心电
  • 9篇心脏
  • 9篇肥厚
  • 8篇电图
  • 8篇心电图
  • 8篇心律失常
  • 7篇心力衰竭
  • 7篇植入
  • 7篇衰竭
  • 7篇起搏
  • 7篇起搏器

机构

  • 6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广安市人民医...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凯斯西储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吉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瓦房店市第三...

作者

  • 66篇刘金秋
  • 34篇杨延宗
  • 27篇高连君
  • 21篇张树龙
  • 20篇林治湖
  • 20篇夏云龙
  • 16篇尹晓盟
  • 13篇董颖雪
  • 13篇王莹琦
  • 12篇杨东辉
  • 10篇李世军
  • 9篇陈菲菲
  • 6篇洪丽
  • 6篇王珂
  • 5篇刘少稳
  • 4篇许菲
  • 4篇邓明洁
  • 4篇栾超
  • 3篇丛培鑫
  • 3篇赵宏伟

传媒

  • 12篇中华心律失常...
  • 10篇中华心血管病...
  • 9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2
  • 3篇2001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148例护理体会被引量:1
2007年
杨秀梅刘金秋潘冬梅杨东辉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护理
“按患者群室早分类新思考”一文的临床意义
2015年
夏宏器教授提出的室性期前收缩按患者群分类的新思考,有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也有自己几十年的随访观察的临床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临床和机制研究功底,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该思考联系临床实际,针对5种临床状况,将室性期前收缩分为5个类型人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离子通道疾病患者、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健康人群。目的是为了区分室性期前收缩的严重程度。但是,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对治疗影响并不很大,倒是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联律间期、
林治湖刘金秋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室早心室颤动离子通道
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后恰当放电情况以及序贯管理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CRT-D诊断和治疗情况,分析CRT-D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明确CRT-D放电对死亡率的影响,探讨CRT-D恰当放电的管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9-01至2015-04期间我科成功植入CRT-D的42例患者进行随访,缺血性心肌病组12例,其中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级预防8例,ICD二级预防4例;非缺血性心肌病组30例,其中ICD一级预防19例,ICD二级预防11例。对恰当放电的患者采用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血运重建及射频消融的序贯治疗。结果: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随访(38.1±24.0)个月,7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例患者CRT-D恰当放电。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随访(27.5±17.8)个月,11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0例患者CRT-D恰当放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的数阵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高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组(69%vs 55%,P<0.05)。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D二级预防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P=0.001)。随访期间,CRT-D放电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CRT-D无放电患者(43%vs 0%,P<0.05)。经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血运重建及射频消融的四步序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组中80%的恰当放电患者未再放电。经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及射频消融的三步序贯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中90%的恰当放电患者未再放电、10%的患者放电减少。结论:ICD二级预防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植入CRT-D的患者,如果出现放电事件,死亡风险会增加;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以及血运重建、射频消融的序贯治疗对减少CRT-D恰当放电相当重要。
许菲李品睿苟成邓明洁王莹琦刘金秋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死亡率
特发性房颤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肺静脉口直径的比较
背景肺静脉隔离(PVI)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肺静脉口部的扩张被认为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物质基础之一。目的本文假设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左心房压力增高,左心房扩大,从而引起肺静脉开口部扩...
张树龙董颖雪李世军高连君刘金秋尹晓盟林治湖杨延宗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消融
文献传递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2012年
目的研究12导动态心电图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LQT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9例,监测动态心电图,动态评价静息和运动中QTc间期和QT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LQTS组,最大QTc0.60±0.07s,正常对照组,最大QTc0.45±0.03s(p〈0.05);平均QTc0.52±0.05s而对照组为0.42±0.02s(p〈0.05);QTcd0.17±0.07s而对照组为0.06±0.04s(p〈0.05)。LQTS组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发作前可见T波电交替现象。5例患者监测动态心电图4~9年,QTc间期和QTc离散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LQTS患者,QTc均明显延长,QTcd明显增加,且不受心率影响;长期监测动态心电图没有发现QTc的逐年变化,病情加重期间动态心电图记录到T波电交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动态心电图是LQTS的评估、监测必不可少的无创性手段。
黄立萍卢慧郭冰丽王莹琦洪丽丛培鑫刘金秋高连君杨延宗
关键词:长QT综合征动态心电图尖端扭转型室速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B型钠尿肽与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cardiac adverse events)及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超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hs-c Tn I)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6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48例HCM患者预后及临床资料。以BNP>100 pg/ml定义为BNP升高,hs-c Tn I>0.1μg/L(0.040μg/L为99%分位值)定义为hs-c Tn I升高。首先,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心血管不良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组。对比两组间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BNP和hs-c Tn I水平将患者分为BNP和hs-c Tn I均升高组与BNP和hs-c Tn I均正常组。对比两组间的临床资料。结果 (1)资料完整且完成随访的48例患者中有16例(33.3%)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1例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1例因缺血性脑卒中死亡;11例患者进展至纽约心功能分级III-IV级,2例患者曾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7例患者曾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相对于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HCM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HCM患者确诊年龄更大(t=2.20,P=0.033),女性所占比例更多(χ2=7.24,P=0.007),有更多人合并房颤(χ2=4.55,P=0.033)及存在BNP和hs-c Tn I均升高(χ2=9.52,P=0.002)。(3)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CM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发现BNP和hs-c Tn I均升高有意义(P=0.026)。(4)与BNP和hs-c Tn I均正常的HCM患者相比较,BNP和hs-c Tn I均升高的HCM患者中有更多人合并房颤(χ2=7.28,P=0.007),最大室壁厚度更厚(t=6.33,P<0.01),有更多患者使用过胺碘酮或普罗帕酮(χ2=7.71,P=0.005)。(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CM患者BNP和hs-c Tn I因素,发现最大室壁厚度(P=0.001)和房颤(P=0.009)均有意义。结论 (1)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2)确诊年龄大、女性、房颤与BNP
曾星杜萍朱建志龚芳艳刘金秋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不良事件B型钠尿肽
QT间期延长犬模型长间歇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机制的跨壁光学标测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在QT间期延长(LQT)的条件下,探讨长间歇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同步光学标测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跨壁动作电位。正常对照(n=6块),应用d-索他洛尔模拟LQT2(n=6块),应用海银花(ATX-Ⅱ)模拟LQT3(n=11块)。起搏刺激模拟长短周期现象。结果在LQT的条件下,长间歇明显延长了平均动作电位[对照组:规律刺激S1S1(291±27)ms,长间歇(307±28)ms,P>0.05;LQT2组:S1S1(356±20)ms,长间歇(381±25)ms,P<0.05;LQT3组:S1S1(609±92)ms,长间歇(675±98)ms,P<0.05]和复极化的离散[对照组:S1S1(24±6)ms,长间歇(27±6)ms,P>0·05;LQT2组:S1S1(35±9)ms,长间歇(46±11)ms,P<0.05;LQT3组:S1S1(121±85)ms,长间歇(171±98)ms,P<0.05],长间歇使M细胞的岛形分布更加明显。在LQT3组,长间歇之后更容易出现早期后除极、触发活动以及TdP(82%,P<0.05);M细胞岛的边缘是复极化阶差最大的部位,该部位也是形成单向传导阻滞和缓慢传导的部位。结论在LQT条件下,M细胞岛是TdP的发生和维持的关键部位。
刘金秋杨延宗David S.RosenbaumKenneth R.Laurita
关键词:QT间期延长心电图动物模型病理机制
指南更新前后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反应
栾超程超刘金秋王莹琦丛涛孙颖慧商志娟王珂夏云龙高连君
肥厚型心肌病扩张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扩张相(D-HCM)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为D-HCM组和左心室内径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对D-HCM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预后情况.结果 13年间入院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共61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579例,其中21例演变为D-HCM,发生率为3.4%.诊断D-HCM的平均年龄为(58.8±10.4)岁(42- 78岁),从诊断肥厚型心肌病至诊断D-HCM的平均时间为(14.1±7.1)年.21例患者中男性13例(61.9%).与左心室内径正常组(n=558)患者比较,D-HCM组患者诊断HCM的年龄较轻[(39.7±10.4)岁比(48.5±9.5)岁,P<0.001],家族猝死史比率较高[19.0%(4/21)比2.5%(14/558),P=0.003],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高[38.1%(8/21)比5.7%(32/558),P<0.001],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的比率较高[66.7%(14/21)比9.3%(52/558),P<0.001],诊断HCM时最大左心室壁厚度较大[(21.8±4.2) mm比(17.2±3.5) mm,P<0.001],左心房内径亦较大[(39.8±5.9) mm比(35.2±3.3) mm,P<0.001].D-HCM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8±1.9)年,随访期间12例(57.1%)死亡,其中5例(23.8%)死于心力衰竭,7例猝死(33.3%).1例(4.8%)因严重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D-HCM发生率较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诊断年龄小、伴家族猝死史、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以及伴室性心动过速者演变为D-HCM的可能性大.D-HCM的患者预后差,心力衰竭和猝死为其主要死亡原因.
李品睿李晓连许菲苟成邓明洁刘金秋王珂
关键词:预后
不同肥厚部位的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诊断流程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随着心脏磁共振和心脏CT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肥厚型心肌病(HCM)肥厚部位与心电图的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本研究通过精准分析HCM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特征,初步探讨不同类型的HCM心电图诊断流程.方法 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9例均行心脏双源CT检查且临床确诊为HCM且不合并其他心血管或者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肥厚部位将其分为单纯心尖型(仅心尖肥厚)、心尖混合型(心尖合并室间隔或其他部位肥厚)、单纯室间隔型(仅室间隔肥厚)和室间隔混合型(室间隔合并除心尖外肥厚)4组,比较4组心电图特点.其中前2组定义为心尖肥厚组,后2组定义为非心尖肥厚组.采用多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分析心电图的差异.结果①心尖肥厚组(单纯心尖型和心尖混合型)易出现倒置T波(100.0%,83.3%,35.7%,50.0%,P<0.05)或巨大倒置T波(44.4%,38.9%,0,0,P<0.05).其中倒置T波易出现在l、aVL导联和V3~V6导联,以TV4为轴心;巨大倒置T波易出现在V3~V5导联,以TV4为轴心;同一导联可见直立的R波,以RV4为轴心.②心尖混合型易出现左心室高电压(44.4%,72.2%,21.4%,28.6%,P<0.05).③非单纯心尖型易出现QRS波切迹(0,38.9%,57.1%,39.2%,P<0.05).其中QRS波切迹常见于Ⅲ、aVF导联.而单纯心尖型没有发现QRS波切迹.④单纯室间隔型易出现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延长(44.4%,27.8%,50.0%,35.7%,P<0.05),平均QTc间期最长(470.9±39.9) ms.⑤室间隔混合型易出现深而不宽的病理性Q波(0,11.1%,7.1%,46.4%,P<0.05),常见于Ⅰ、aVL、Ⅲ、aVF导联和V5、V6导联.结论 HCM出现单纯左胸前导联T波倒置可能提示心尖部HCM;合并有左心室高电压和下壁导联的QRS波切迹,可能提示心尖混合型.如果没有上述特征,QTc间期延长可能提示单纯室间隔型;如果合并左胸前导联、侧壁导联或者下壁导联深而不宽的病理性Q波,可能提示室间隔混合型.不同肥厚部�
苟成曾星许菲邓明洁秦茜刘金秋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