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高峰

作品数:10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长江口
  • 3篇水流
  • 2篇水流挟沙
  • 2篇水流挟沙力
  • 2篇水沙
  • 2篇泥沙
  • 2篇挟沙力
  • 2篇均匀沙
  • 2篇非均匀沙
  • 1篇淤积
  • 1篇闸下淤积
  • 1篇输移
  • 1篇输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道
  • 1篇水沙输运
  • 1篇水沙运动
  • 1篇泥沙颗粒
  • 1篇泥沙输移
  • 1篇清淤

机构

  • 10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1篇交通部科学研...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0篇刘高峰
  • 6篇沈焕庭
  • 3篇王永红
  • 3篇吴加学
  • 1篇李九发
  • 1篇余明辉
  • 1篇朱建荣
  • 1篇付桂
  • 1篇刘建军
  • 1篇吴华林
  • 1篇徐海根
  • 1篇李广雪
  • 1篇虞志英
  • 1篇戚定满
  • 1篇杨国录
  • 1篇吴华林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泥沙研究
  • 1篇人民长江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3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涨、落潮槽底沙输移趋势探讨被引量:4
2003年
选择长江口南港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为研究对象,以 2001 年 9 月所采底沙的颗粒分析资料为根据,并结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水动力分析, 运用 Gao-Collins 粒径趋势分析模型分析了底沙输移趋势,结果表明:南小泓的底沙主要是来自口门附近,由于涨潮流强于落潮流而使底沙向上游输移,即 SE—NW 方向,而南港主槽的底沙主要来自上游,由于落潮流强于涨潮流而使泥沙向下游输移,即 NW—SE 方向。
刘高峰沈焕庭王永红吴加学
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01年
本文以“制紊假说”为理论基础 ,从能量平衡出发 ,考虑了浑水相对粘滞性、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床沙级配等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不同影响 ,建立新的非均匀沙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收集天然河道实测水文资料 ,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率定 ,并验证所建立的公式。结果表明 ,使用本文建立的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 ,能计算一般含沙量及高含沙水流的挟沙能力 。
余明辉杨国录刘高峰刘建军
关键词: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床沙级配
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公式改进被引量:6
2002年
水流挟沙力是泥沙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之一。杨国录等[8,9] 分析了水温、泥沙的级配对挟沙力影响 ,用分组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水流挟沙力公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考虑大小泥沙颗粒的相互作用和床沙的悬起概率对挟沙力的影响 ,对杨国录的挟沙力公式进行了改进 ,利用改进后公式对 1 1 7组资料进行预测 ,通过计算分析发现 ,用改进后公式计算 ,无论是在低含沙量或高含沙量时 ,计算值和实测值都基本符合 ,相关系数有所提高 。
刘高峰沈焕庭
关键词:水流挟沙非均匀沙非均匀流泥沙颗粒
港城地区出海通道清淤、减淤研究
李九发鲍铁鸣刘高峰周湧戚定满陈银祥虞志英徐海根付桂朱钢张福然吴华林
针对临港新城主城区尤其是1620万立方米容量的滴水湖换排水通道闸下淤积问题展开研究,课题组通过一年多的现场采样观测和试验,以及多方法的计算等,提出了确保出海通道闸门正常运行条件下最优减淤、清淤方案。满足了通海水闸工程和正...
关键词:
关键词:闸下淤积清淤减淤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对比研究及数值模拟
刘高峰
长江口水沙运动及三维泥沙模型研究
河口的泥沙运动是河口最复杂的问题,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原型观测是研究河口泥沙运动最重要研究手段,近几十年来,这三种研究手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工物理模型试验仍然是现在河口工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能用来研究目前许多无...
刘高峰
关键词:长江口物理模型
文献传递
河口涨落潮槽水沙输运机制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以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年洪季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沙输运机制,探讨了不同河槽的各种动力因子对水沙输移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落潮槽的欧拉余流均大于涨潮槽的值;水量净输移大小依次是南支主槽、南港、新桥水道和南小泓。净输水量分布和其欧拉余流分布相对应。平流输沙项在落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涨潮槽的贡献,瞬时源汇输沙项在涨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落潮槽的贡献。
刘高峰朱建荣沈焕庭吴华林吴加学
关键词:长江口
河口涨潮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3年
河口涨潮槽是河口的重要地貌单元。对河口涨潮槽的发育过程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河口动力地貌的内容,而在实践上对港口和通航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河口涨潮槽不仅指河口涨潮流作用下形成的冲刷槽,还包括涨潮冲刷坑、涨潮冲刷槽和涨潮水道。国内外关于河口涨潮槽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涨潮槽的几何形态、涨落槽优势流判别和悬沙输移等方面,定性研究较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定量研究,尤其缺乏成因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沉积环境的研究。长江口涨潮槽种类较多,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永红沈焕庭刘高峰
河口涨落潮槽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被引量:14
2005年
在前人对河口冲刷槽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以2001年洪季和2003年枯季实测资料为根据,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的水流、泥沙、优势流和优势沙等动力特征,结果表明用单一因子分析河槽性质不够全面.提出了一个(无量纲因子)河槽类型系数(λ)来综合表述河槽的多种水文泥沙特征,可以较全面地用多个影响因子来合理地判断河槽类型.
刘高峰沈焕庭吴加学吴华林
长江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被引量:13
2005年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自1861年以来新桥水道冲淤过程明显被分为三个阶段:1861~1926年的66a间新桥水道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后又重新产生淤积,总容积变化不大;1926~1958年的33a间新桥水道在不断的冲刷中总容积由2.603亿m^3增长到5.076亿m^3;1958年至今的45a时间里水道容积基本保持在平均5.02亿m^3.1926年新桥水道10m等深线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1947年5m等深线向上延伸,扁担沙已经不再与崇明岛相连;1958年上下扁担沙的5m等深线基本连成一体,可以认为此时新桥水道已经形成.从新桥水道的横断面变化来看,其主泓不断发生变化,主泓经历了向北移的过程,移动约为1.1~2.8km.
王永红沈焕庭李广雪刘高峰
关键词:冲淤变化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