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玉群
-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右归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观察左、右归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6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造模10周后,将8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左归丸高、中、低剂量组(n=10),右归丸高、中、低剂量组(n=10),阳性药组(n=10),模型组(n=10),造模时只切除腹腔内部分脂肪组织而未切除卵巢的实验大鼠设为假手术组(n=10),并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各给药剂量分别为左、右归丸高剂量组20 g·kg-1·d-1;左、右归丸中剂量组10 g·kg-1·d-1;左、右归丸低剂量组5 g·kg-1·d-1;阳性药组为戊酸雌二醇片0.1 mg·kg-1·d-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 10 m L·kg-1·d-1生理盐水。干预10周后,检测实验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骨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骨保护素(OPG)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BMD,OPG显著降低,而BALP,OC显著升高(P<0.05),其病理改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改变一致;与模型组相比较,左、右归丸干预组大鼠BMD增加,骨组织形态改善,血清OPG含量升高、血清BALP,OC含量降低(P<0.05)。结论:左、右归丸能够抑制骨吸收,纠正骨代谢失衡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谭峰樊巧玲卞玉群管华全
- 关键词:左归丸右归丸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去卵巢大鼠骨密度骨代谢
- 樊巧玲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查阅现有关于慢性胃炎的文献,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探讨樊巧玲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色。结果:樊巧玲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大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气滞、痰浊、食滞、湿热、瘀血。其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治疗时应虚实兼顾,综合采取健运脾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参照胃镜、药食同用的方法。结论: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 卞玉群樊巧玲
- 关键词:慢性胃炎
- 补肾方对SD大鼠rBMSCsRunx2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水提夜对体外SD大鼠r BMSCsRun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法筛选SD大鼠r BMSCs并体外培养,测经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水提夜诱导7d后,采RTq-PCT技术检P4代r BMSCs中Runx2mRNA浓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补肾方剂干预后r BMSCs以GAPDH为内参的△Ct值明显下降,提示Runx2mRNA的表达增强,上调Runx2mRNA表达的作用强度依次为右归丸、左归丸、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结论补肾方剂促进MSCS向OB分化的作用机制与上调Runx2mRNA的表达有关。
- 谭峰樊巧玲卞玉群管华全
- 关键词:补肾方BMSCSRUNX2
- 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目的: 全面梳理和总结古今中医学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系统整理和研究古今医学文献中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效方剂的配伍方法,探析古今医家应用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遣药制方规律,观察经典补肾方...
- 卞玉群
-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补肾方剂
- 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近况述评被引量:3
- 2012年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补肾方药治疗,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关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分析近10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模型以及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机制研究文献,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借鉴。
- 卞玉群李超谭峰樊巧玲
- 关键词:补肾方药骨质疏松症骨痹骨痿
- 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近况述评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补肾方药治疗,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关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日益增多.目前运用较多的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主要有去性腺致骨质疏松...
- 卞玉群李超谭峰樊巧玲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补肾方药临床疗效药理活性
- 文献传递
- 补肾方药诱导BMSCs骨向分化的研究述评
-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与肾关系密切.近年来许多学者从'肾主骨'的理论出发,探讨补肾方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
- 卞玉群李超樊巧玲
- 关键词:补肾方药中药药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
- 文献传递
- 补肾方药诱导BMSCs骨向分化的研究述评被引量:7
- 2014年
-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与肾关系密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与肾中精气一样,与人的生长壮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就单味中药及其单体、复方等不同方面探讨了补肾法对BMSCs骨向分化的影响,从"以药证效"的角度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内涵,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补肾复方多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虽然其可较为客观地反应中药的药效,但成分复杂,其诱导BMSCs骨向分化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②目前研究多集中于自拟方及临床效方,对经典补肾方的研究较少。③对于补肾方药促进成骨分化主要集中在检测一些成骨标志物如碱性磷酸酶、胶原、骨钙素等方面,对其产生具体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积极寻找有效促进成骨的药物,为中医药现代化及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卞玉群李超樊巧玲
- 关键词:补肾方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